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沈发主编;夏德祥,高晶,江家骅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1109323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根据环境保护部“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工作方案”及总体技术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以下简称“海西分项目”),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技术牵头单位联合了国家和地方11家科研院所组成的项目技术团队共同实施。项目设立了产业发展情景设计、水资源及水环境、空气资源及大气环境、海洋生态环境、陆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6个重大专题,并建立了相应的项目协调沟通机制。海西分项目实施过程大致分为项目准备、集中攻坚和成果集成三个主要阶段。项目准备阶段(2008.6~2009.1),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项目可行性方案、实施技术方案。集中攻坚阶段(2009.2~2010.1),通过了环境保护部组织的海西分项目技术方案专家评审,组织开展了3次大规模现场调研活动和多次重点地区实地调查与研讨,全面收集了基础数据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开展了环境质量特征因子的补充监测工作,参加了环境保护部组织的三次中期阶段评估和三次重大专题技术研讨,形成了海西分项目初步成果报告。成果集成阶段(2010.2~7月),参与了环境保护部组织的五大区项目初步成果讨论,通过了环境保护部组织的重点专题专家验收评估,多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研究范围 2

第三节 研究区域的基本态势 2

一、海西区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突出地位 2

二、各地发展重化工产业意愿强烈 3

三、协调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3

第四节 研究目标和思路 4

一、现状分析 4

二、影响评估 5

三、对策建议 6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7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7

一、区域气候特征概述 7

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7

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8

四、大气环境质量演变趋势 15

五、小结 19

第二节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21

一、河流水系概况 21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21

三、地表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 27

四、小结 33

第三节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34

一、近岸海域自然概况 34

二、生态敏感区和重要渔场 38

三、近岸海域水质现状及演变趋势 38

四、海域沉积物质量现状 44

五、海域生物质量现状 46

六、重点海湾生态环境现状 47

七、海洋灾害 52

八、小结 53

第四节 陆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54

一、陆域生态系统概况 54

二、陆域生态系统健康现状 56

三、陆域生态系统健康动态变化趋势 63

四、主要陆域生态环境问题 68

五、陆域生态保护底线 70

第五节 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72

一、区域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72

二、跨界输送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73

三、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73

四、产业布局不合理带来的环境问题 74

五、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76

第三章 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态势及资源环境效率评估 78

第一节 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特征分析 78

一、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特征分析 78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及现状特征分析 81

三、区域工业结构演变历程及现状特征分析 82

四、区域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 85

五、承接台湾地区产业转移现状 86

第二节 重点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分析 89

一、重点产业筛选 89

二、重点产业发展布局 89

三、重点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92

四、重点产业发展规模 93

五、重点产业发展结构 94

第三节 重点产业资源环境效率评价 95

一、评价指标体系 95

二、评价模型 96

三、各地级市资源环境效率评价 102

四、海西区资源环境效率评价 103

五、各地市重点产业资源环境效率评价 104

六、海西区重点产业资源环境效率评价 109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14

一、海西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14

二、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114

第五节 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趋势 115

一、区域重点产业布局 115

二、区域石化产业规划 115

三、区域电力项目规划 116

四、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16

第六节 重点产业发展情景设计 118

一、情景设计原则 118

二、重点产业发展情景设计 118

三、重点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和排污预测 119

第四章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 122

第一节 污染气象及大气承载力评估 122

一、大气输送与污染气象特征 122

二、区域空气资源评价 125

三、区域大气环境容量评估 129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140

一、水资源空间差异及规律性特征 140

二、地表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144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容量评估 147

一、水环境容量 147

二、总量控制分析 147

第四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151

一、土地资源 151

二、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155

三、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158

第五节 岸线资源承载力评估 161

一、岸线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 161

二、重点海湾岸线资源承载力分析 166

第六节 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177

一、重点港湾围填海规模适宜性分析 177

二、围填海环境影响分析 182

三、可围填海工程与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185

四、重点海湾环境容量 186

第七节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 188

一、综合评估方法 188

二、评估结果 188

三、综合评估结论 188

第五章 重点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 190

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 190

一、气象及空气质量模式的选用 190

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 191

三、酸沉降评估 195

四、对人体健康的累积性风险评估 196

第二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 198

一、分析方法 198

二、调水取水口水质影响预测分析 200

三、调水对其下游水源地水质的影响 200

四、调水对其取水口下游城市内河水质影响分析 203

五、重点产业发展对内陆水源保护区水质影响分析 203

六、咸潮上溯对下游水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影响及对策 206

第三节 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 207

一、区域海洋环境状态的预测模拟 207

二、海域环境影响预测结果 211

三、电厂温排水对海域的影响 213

四、石化产业发展的潜在区域性突发性生态风险分析 214

五、重点海湾生态环境累积性影响分析 215

六、海域生态环境污染控制建议 216

第四节 陆域生态环境影响与风险 217

一、陆域生态系统健康与重点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217

二、重点产业发展对陆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 220

三、重点产业发展对陆域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估 224

四、林浆纸产业的生态影响分析 225

五、重点产业发展的适宜性分析 228

第六章 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建议 230

第一节 调控思路 230

第二节 调控原则 231

一、生态功能不退化 231

二、水土资源不超载 231

三、基于环境保护目标的排放总量不突破 232

四、环境准入标准不降低 234

第三节 适宜重点发展的沿海产业基地调控建议 234

一、闽江口产业基地 234

二、湄洲湾产业基地 235

三、厦门湾产业基地 235

四、汕潮揭沿海产业基地 235

第四节 优化发展的沿海产业基地调控建议 236

一、瓯江口产业基地 236

二、环三都澳产业基地 236

三、罗源湾产业基地 236

四、兴化湾产业基地 237

五、泉州湾产业基地 237

六、东山湾产业基地 237

第五节 内陆山区产业发展调控建议 238

第六节 推进重点产业结构升级调控建议 238

一、装备制造产业 238

二、电子信息产业 239

三、能源电力产业 239

四、传统优势产业 239

第七节 推动区域产业发展转型建议 240

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240

二、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240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特色产业 241

四、推进平潭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 241

第七章 区域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机制 242

第一节 破解海西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的思路 242

一、建立健全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机制 242

二、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243

三、加快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43

四、规划实施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 243

第二节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 243

一、对现状主要环境问题的治理 243

二、缓解城市群和重点产业发展间的矛盾 244

三、制定区域性、流域性生态补偿机制 245

四、实施近岸海域重要生态功能区有效保护 245

第三节 海西区重点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46

一、优先落实国家有关产业政策 246

二、制定相关环境经济政策 246

三、优先保证环保投入 246

四、统筹海西区总体发展规划 246

五、切实发挥规划环评作用 247

六、统筹协调区域环境管理 247

参考文献 248

附录 25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