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类编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新华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532637824
- 页数:426 页
一、导论 1
一 天人相应 2
医者必须掌握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2
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 3
候、气、时、岁各从其主治 6
九宫图示 7
太乙游宫规律及气候变化与人们发病情况 9
用天人相应之理说明人体相似的情况 11
人体脏腑经脉与自然界事物相应 13
人体与九野相应情况 14
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 15
针刺之道必合于天地人乃可传于后世 16
人体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以应一岁 17
二 阴阳五行 20
人生不离阴阳五行,治病必须掌握五大法则 20
自然界的阴阳虽变化万千而其要领即一阴一阳之道 22
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 23
生之本,本于阴阳 24
三阴三阳的含义、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4
三阳在人体的作用和三阳独至的发病情况 26
三阴三阳经及内脏病的脉症 28
阴阳说明人体的病机变化 29
气和味的阴阳属性及其功能 30
味气精形之间的阴阳变化关系 30
阴阳互根关系 31
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 31
一天之中分阴阳 32
人体分阴阳 32
五脏的阴阳属性 33
人体部位阴阳与十二经脉阴阳 34
经脉阴阳与十二月相配在刺法上的应用 36
疾病预后与四时阴阳的关系 37
从老少之气的盛衰与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分析其逆顺生死关系 38
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五脏化五气 39
用五行归类多种事物 39
用五行生克理论来推论疾病的传变次序,预测疾病的预后 45
以五行生克规律推论疾病的轻重及死生日期 46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47
三 医道精微 48
学医须诵、解、别、明、彰 48
医者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 49
医理深奥,临证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则和常规 50
医者临证时的五种过错 50
诊治疾病必须结合天时、人事、体质、年龄、脏象、脉色等,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53
医者临床治病疗效不佳的原因 54
医者临证中的四种过失 55
医者应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切勿骄傲自大、自鸣得意 56
医道精微,慎重传之后世 57
二、脏象 59
一 生长发育 60
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60
人体的生成和经脉的重要功能 60
人生从十岁至一百岁的生长壮老已过程 61
人类生长发育至衰老过程以及生育功能主要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62
二 脏腑形体 65
人体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死可解剖而视之 65
问人之形、骨、脉、筋是怎样测量的 66
解剖部位名称 66
总论人体血气精神、经脉脏腑的生理活动 67
十二脏腑的生理功能,心为之主宰 68
论广义之神,刺法必本于神 69
五脏神伤的病因、症状及预后不良预期 70
十二脏腑的功能及保全精神、调养真气的刺法 72
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营卫之气的运行概况 74
五脏的形态、位置不同,其生理表现与病变也各有区别 75
五脏与六腑的功能特点 81
奇恒之腑与五腑的功能特点 82
脾与胃所属阴阳表里不同,故其发病原因和症状均有所区别 83
脾不主时而各十八日寄治 84
消化道的大体解剖 84
饮食的消化吸收及输布过程 85
饮酒以后的生理变化 86
从肠胃的长度和容量来推算正常人绝饮食后的死亡时日 87
五脏所藏 88
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合而五色又与五体配合 89
五脏的性能、外华部位以及与五体的关系 89
脏腑相合的关系及六腑的功能 90
五脏与六腑相合、与五体相应以及六腑的形态、位置不同,其生理与病理表现也各有区别 91
五脏合五体、外荣以及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94
五脏有外荣的五色,五脏病有死色与生色的区别 95
五脏所主五体 96
五脏与五体的相合关系 96
五脏与五官在生理上的联系及五脏病变在五官的表现 97
五脏与七窍的相应关系及所主功能与病变 97
目与五脏六腑的联系及一时神志眩惑的机理 98
目内外眦的名称 100
口腔相关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100
人身有四海 101
四海有余不足的症状及治疗原则 103
三 精气血津液 105
精气津液血脉的生理功能 105
精为人身之根本 106
人体阴精阳气平衡协调的重要性 106
脉、髓、筋、血、气在生理上的所属关系以及血液的一般功能 107
精、气、血、汗之间的关系 108
五脏化生五液,各从其脏所出 109
津液五别的生理与病理变化 109
精气津液血脉的病变和症状 111
气的运行 112
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112
阳气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 113
三阴三阳经气血多少之常数 114
经络气血与面部及七窍的关系 114
须眉和面色与经脉气血的关系及妇女、宦者、天宦无须的原理 115
观察面色和眉须可以了解人的禀赋和气血的盛衰情况 117
手足三阳经脉上下部血气盛衰的表现 117
三阴三阳经的血气多少及刺法的不同 120
精微之气别出两行为营卫之道,大气积于胸中为气海 121
营卫的生成、运行与交会情况 121
营气的来源与生成以及在十四经脉中的整体运行情况 123
营卫的运行如环无端,并有四街为其径路 124
人身营气一昼夜运行周次的计算方法 125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126
卫气的运行概况和循行于经脉中的次序 128
一昼夜水下百刻时间内卫气运行在三阳三阴经的时刻 131
针刺治疗时掌握卫气运行规律的重要性 133
四 体质 135
人体类型阴阳二十五人分类法 135
二十五种类型人的特征 136
形色相克、年忌相加之年,易感邪发病 140
用五音的左右上下来说明调治阴阳二十五人的方法 141
对二十五种类型人的针刺原则、取穴标准和操作手法 144
阴阳五态之人的体质与性格特点 146
阴阳五态之人在体态与行动上的特征 148
阴阳五态之人患病后在治疗上的区别 150
脂、膏、肉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气血多少差异与体形的不同 153
勇怯性格在生理表现上的差别 155
人的素质和形体有差异,故其耐受性各有不同 156
人之忍痛与不忍痛非勇怯之分 156
疾病痊愈的难易及对峻猛药的耐受力均取决于人的体质 157
怯士饮酒后而不避勇士者名曰酒悖 158
三、经络腧穴 159
一 十二经脉 160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 160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 161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 162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 164
手少阴心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 165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 166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 167
足少阴肾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 169
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 170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 171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 172
足厥阴肝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 174
十二经脉学说的重要性 175
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走向规律 176
手足三阴三阳经的表里相合关系 176
三阴三阳经离合循行部位和起讫点及其开阖枢的功能特点 177
三阴三阳经开阖枢的不同作用与所主疾病 178
十二经的标本部位及与某些穴位的关系 180
人有四经十二从 181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外合于十二经水 182
十二经脉合十二经水在针灸疗法上的不同 184
二 十二经别 186
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的循行部位 186
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的循行部位 186
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的循行部位 187
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的循行部位 188
手少阳与手心主经别的循行部位 188
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的循行部位 189
三 十二经筋 190
足太阳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 190
足少阳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 191
足阳明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 192
足太阴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 193
足少阴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 194
足厥阴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 195
手太阳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 195
手少阳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 196
手阳明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 197
手太阴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 198
手心主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 198
手少阴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 199
四 十二皮部 201
皮肤的分属部位以经脉为依据 201
十二经络脉在皮肤上的分布部位即为十二皮部 201
五 奇经及其他 204
任脉、冲脉、督脉的循行部位及所主疾病 204
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其循行于全身上下前后 205
蹻脉的起止点与循行部位 206
经脉的长度以骨度为依据,具体记述骨节的大小、广狭、长短 207
手足三阴三阳经及蹻、督、任脉的长度 209
六 十五别络 211
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部位、病证与治法 211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217
七 腧穴 220
三百六十五个腧穴的名称及分布部位 220
手足三阳经脉之气通达之处的腧穴数目及分布概况 221
五脏二十五腧,六腑三十六腧 224
从手太阴、手厥阴两经脉的屈折出入循行,说明其五输穴之所在 232
手少阴心经独无输穴的原理及其发病后的治法 233
手足三阳经根、溜、注、入的穴位 235
十二原穴 236
督脉、任脉、冲脉之气通达之处的腧穴数目及分布概况 237
加上足少阴、厥阴,手少阴及阴阳蹻脉等穴,共三百六十五穴 238
治疗热病五十九个腧穴的分布部位及其功能 238
治疗水肿病的五十七个腧穴皆为肾所主 240
治疗水肿病五十七个腧穴的分布部位 241
阳刺、五脏募穴、五脏俞穴的主治 242
背部五脏俞穴的部位及灸治补泻方法 243
三阴三阳经的根结部位与穴名 243
天牖五部五个腧穴的部位、所属经脉和主治 245
颈、项、腋等处的穴位及其所行经脉 246
四、发病病因病机 249
一 发病 250
虚邪侵袭正虚之人而发病 250
在同一环境中遭遇烈风暴雨,其发病与否决定于形体及体质状况 252
感受外邪后同时得病而发病各异的原理 253
贼风邪气伤人因腠理开合不同而发病各异 255
邪气中人部位高下与发病 257
邪气中人内脏与发病 258
风中五脏六腑之腧亦为脏腑之风 259
五脏之风及胃风、首风、漏风、泄风的症状 260
人与自然界相应,五脏各在其所主之时而受邪发病 261
八方气候常变与发病的关系 261
八方不正之邪风引发五脏疾病的情况 263
八风伤人引发疾病的情况 264
从正月初一的风向来预测一年中人们发病与自然灾害情况 268
三虚三实与发病的关系 269
故邪久留不去加上新的病因而引发疾病 270
二 病因 272
总论病因 272
一脉生数十病皆因邪气之所生 272
病因分三类,对人体的伤害各不同 275
虚邪与正邪伤人症状有轻重区别 276
诸病始生的原因 277
风为百病之始 277
风为百病之始,感风邪发病的症状及治疗原则和刺灸手法 278
风为百病之长 278
风为百病之长,其引发的病证及治疗方法 279
风邪致病的病位、病机和症状 281
以风邪伤人的时日定名五脏风病 282
外感风邪引致的病证及治法 283
不同邪气伤害人体的部位各别 283
外邪侵犯自表入里的途径及在各部所现的一般症状 284
风雨寒湿伤人由表入里的途径 285
寒暑湿风等邪引起的病变 286
风热燥寒湿邪的致病特点 286
感受寒邪传变为热病的原理 287
风寒暑湿及饮食等因素致病的情况 287
四时阴阳寒热变化及伏邪致病情况 288
四时伏邪发病 289
五脏所恶五邪 289
人之生病起于过用 290
五种久劳所伤 290
三 病机 292
病机十九条 292
虚实的基本概念,并举肺病为例说明其症状及预后 293
阳虚外寒、阴虚内热、阳盛外热、阴盛内寒的病因病机 294
五有余、五不足皆生于五脏 295
神有余、不足的症状及针刺补泻方法 296
气有余、不足的症状及针刺补泻方法 297
血有余、不足的症状及针刺补泻方法 298
形有余、不足的症状及针刺补泻方法 299
志有余、不足的症状及针刺补泻方法 300
气血阴阳逆乱的病机和症状 301
阴阳虚实的病因病机 302
阴阳不相应之关格的病机 303
阴阳反作的病变 304
五脏与六腑相表里,又与十二经脉相联属,故其发生虚实病变,随其所在部位而调治 304
五脏猝痛的病因病机 305
疼痛的表现各不相同,皆因病位和病因病机不同之故 306
阴阳偏胜的病机与症状 309
内热与内寒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309
阴虚阳盛之人逢风寒而热甚的病机 310
寒热如疟的病机 310
五脏六腑之气失调发病的主症 311
五脏之气各有所病 312
阳明实热病的病机和症状 312
神气血形志各有有余不足,其气不等 313
阳气活动异常所发生的病变 314
阳气的正常功能及其异常所发生的病变 314
脏腑功能失常的一些病证 315
五精之气并于五脏的发病症状 316
邪在腑的病机及关格的不良预后 316
九气为病的病因病机 317
猝发之病不必治于传,情志之病不依次相传 318
脏腑疾病的传变及预后 319
五脏所藏及其发病后的虚实病证 321
邪扰五脏阴阳引发的病证 322
阴阳等五种发病情况 322
五府病变的症状及预后诊断 323
阴阳病五发的特点 323
五邪所乱发病 324
诸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原理 324
正邪外袭气淫于脏腑发生的梦境 326
梦境的病因病机 326
五脏气虚产生的梦境 327
阴阳气偏盛引起的梦境,治疗用泻法 327
脏腑正虚邪逆引起的梦境,治疗用补法 328
五、诊法辨证 331
医者临证当四诊合参 332
对善用诊法的要求 334
问诊、望诊、切诊合参运用 335
临证时必须切脉、望眼神、察五色合参 335
望诊根据肢体、五官的改变来测候内脏情况 336
必须观人勇怯、骨肉、皮肤以了解病情 337
从形气与九候之脉的情况来判断疾病预后 338
诊病必须以形气色脉及病史合参来区分四易治与四难治 339
临病人问所便,强调问诊的重要性 340
望色、切脉及问诊在诊断上的重要性 341
察目色、诊气口人迎脉象的诊断价值 343
从脉、色来判断病之新久 344
对外在的声、色进行揣测可以了解内脏的病变 344
临床诊断应当从容分析,别异比类 346
诊病必须全面了解病情、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46
针对病人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其告知真实病情 348
医者临证时对待不同病人要处理得当 350
诊法有十度 351
脏腑及肢体反映在面部的位置及五色主病 351
颜面部位的名称及高寿的征象 353
观察面目五色来判断疾病预后 354
以面部色泽判断疾病 354
察色以判断疾病预后 357
五色之欲与不欲在润泽与枯槁,可以测知疾病的预后 357
诊断皮肉、气血、筋骨等病变时要注意体征的变化 358
皮肤络脉诊法及黄疸等病的症状 359
从病色及其变化来诊断疾病并分析疾病的走向和确定治法 360
面部五官望诊 360
察目诊法 364
目视物严重异常为精衰的表现 365
龋齿诊法 365
从病人色脉表现来探求病因病位与病证 366
对善于诊病切脉者的要求 367
切脉在早晨能诊病脉的机理 367
以呼吸定息来数脉搏次数,并衡量病人之脉太过不及的主病及预后情况 368
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经脉独动不休的生理机制 369
揆度、奇恒诊法 371
脉为血之府,异常脉象主病情况 371
五实死,五虚死,亦有可活者 372
胃之大络虚里在切诊上的价值 373
络脉诊法 373
经络的五色与五脏和四时的关系 374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人有三部九候应之 375
全身三部九候诊脉法的部位及所属脏腑 376
从人迎、寸口脉象来诊断病位以及病的进退和预后 377
从人迎与寸口脉的大小比例来诊断疾病并确定治疗方法 378
脉诊独取寸口的原理 380
寸口脉之寸关尺三部候诊脏腑及躯体部位 381
寸口脉象的主病 381
诊脉的大法有六 382
脉诊阴阳的意义 383
四时五脏的正常脉象及太过不及的病脉主病 384
诊病要以五脏之脉为纲纪 388
以人迎与寸口脉象的对比,从其亢盛程度来诊断病在何经及预后 388
从五脏真脏脉以预测死期 389
寸口脉象的主病及预后 389
三阴三阳经的脉象 391
从九候脉象来诊断疾病及预后 391
从九候之脉与四时阴阳的关系来预测疾病及预后 393
诸真脏脉见皆为预后不良 394
真脏脉见而预后不良的原理 396
三阳主时脉象 396
脉逆四时与脉反四时 397
五脏脉象 397
五脏平脉、病脉、死脉的脉象 398
五脏病变脉象及所现病证 399
脉无胃气预后不良 402
正常人四时五脏之脉均有胃气,胃气少曰病,无胃气则死 403
五脏及胃脉搏坚而长和软而散所主的病机症状及预后预测 404
心胃病脉所主病证 405
脉象随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动而变化 406
时令气候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407
四时所见五邪脉的预后 408
诊尺肤的范围及其诊断价值 408
从八虚诊察五脏疾病的原理 410
五脏病的愈、加、持、起时间,禁忌及治则 410
气与形、谷与气、脉与血相称为常,不相称者为病 413
重虚重实的症状及脉象 414
肾虚、肝虚、脾虚之脉的诊法以及肾病的脉症 415
从症状来探求病位所在经脉 417
五脏精气的正常运行与各种代脉的机理 417
十二经脉气绝时表现的症状 418
三阴三阳各经气血将绝时所现的症状 419
五脏阴经与六腑阳经气绝时的症状及死期 420
乳子患热病的症状、脉象及预后 423
妇女怀孕且将分娩的诊断法 423
妊娠脉象 424
妇女怀孕九月而喑哑的机理和处理方法 424
切脉判断预后及妊娠脉象 425
- 《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 中》钱超尘主编;王育林,刘阳副主编 2019
- 《老子类编简本》鲁谆 2019
- 《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 下》钱超尘主编;王育林,刘阳副主编 2019
- 《黄帝内经 下》中华文化讲堂 2018
- 《图解黄帝内经养生一本通》《国医健康绝学》编委会编 2010
- 《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 上》钱超尘主编;王育林,刘阳副主编 2019
- 《元古林书堂本 灵枢 仁和寺本 黄帝内经明堂》钱超尘主编 2019
- 《《黄帝内经》生命文化源流史论》王进著 2019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隐庵著 2012
- 《世纪龙吟 “桥山杯”黄帝陵诗词楹联大赛作品集锦》赵辉远主编 2003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高级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刘秀梅编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思维导图 超好用英语单词书》(中国)王若琳 2019
- 《看图自学吉他弹唱教程》陈飞编著 2019
- 《法语词汇认知联想记忆法》刘莲编著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孙中山在上海》王琪森著 2019
- 《上海繁华》大地风车著 2019
- 《知青老照片 上海知青在黑龙江》马琳,刘宏海主编 2018
- 《朱生豪在上海》朱尚刚著 2019
-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海韵江南古名镇》(中国)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田兆元 2019
- 《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 稿钞校本 第2册》周德明,严晓星主编 2017
- 《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 稿钞校本 第6册》周德明,严晓星主编 2017
- 《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 稿钞校本 第3册》周德明,严晓星主编 2017
- 《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 稿钞校本 第1册》周德明,严晓星主编 2017
- 《上海市订购外国和港台科技期刊联合目录 1983 上》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