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则珊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10032682
- 页数:334 页
绪论&(作者 王则珊 李元伟) 1
第一章 学校体育思想&(作者 陈融) 7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历史考察 7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与军国民主义教育的体育思想 8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 8
(二)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兴衰 9
(三)对军国民体育思想的简要评价 11
二、自然体育思想的引入与相关的争论 12
(一)自然体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3
(二)对自然体育思想的简要评价 15
(三)3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争论之概况 17
第二节 建国后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18
一、原苏联50年代体育教育理论与建国17年学校体育思想 18
(一)原苏联50年代体育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18
(二)原苏联50年代体育教育理论对建国17年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22
二、“文革”后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24
(一)体质教育论 24
(二)整体效益论 25
(三)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观点 26
(四)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的观点 28
(五)80年代以来学校体育思想观点争论之概况 28
第三节 学校体育价值取向 30
一、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相结合 31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 33
三、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35
四、文化传递中“素材”的加工与改造 36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教书育人&(作者 刘志敏 孙耀鹏) 39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目标的制定 39
一、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39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 40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发展沿革 40
(二)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41
(三)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意义 42
(四)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 43
(五)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模式 46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教书育人 46
一、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特点 48
(一)直接参与性 48
(二)动态性 49
(三)身心合一性 49
(四)社会性 50
二、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51
(一)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51
(二)可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2
(三)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52
(四)可培养学生的体育美和体育审美能力 53
(五)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 55
(六)可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 56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与管理&(作者 浦民欣 裴承家) 58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 58
一、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体系 58
(一)国家行政系统 58
(二)社会组织系统 60
二、我国学校内部的体育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61
(一)校长及学校行政部门 62
(二)学校体育卫生领导小组(高校为体育运动委员会) 64
(三)体育教研组(室)与体育教师 64
(四)班主任(辅导员) 66
(五)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 67
第二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68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意义 68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 69
(一)整体性原则 69
(二)周期性原则 70
(三)有序性原则 71
(四)规范性原则 72
(五)教育性原则 72
(六)有效性原则 73
三、学校体育管理的一般方法 73
(一)法律法 74
(二)行政法 74
(三)教育法 75
(四)奖惩法 75
第三节 学校体育管理要务 76
一、体育教学管理 77
(一)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 77
(二)体育课教学的管理 79
(三)体育教学质量评估 82
二、体育教研组(室)管理 85
(一)教研组(室)的组织人事管理 85
(二)教研组(室)的业务工作管理 86
(三)教研组(室)的行政事务管理 88
第四章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作者 周志俊) 92
第一节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一般概述 92
一、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内涵 92
二、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特征 93
(一)自觉性 93
(二)经常性 93
(三)群众性 93
三、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功能 94
(一)教育功能 94
(二)导向功能 95
(三)规范约束功能 95
(四)辐射功能 95
第二节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形成的基本因素 96
一、社会因素 96
二、学校因素 97
三、学生因素 99
(一)体育锻炼习惯指向的活动性 100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后天性 101
(三)体育锻炼习惯定型的稳固性 101
(四)体育锻炼习惯功能的省力性 101
第三节 建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方法 102
一、从入学开始,严格要求 102
二、多条途径,全面训练 102
三、注重实践,持之以恒 103
四、树立榜样,评价表扬 103
第四节 建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基本要求 104
一、面向21世纪,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 104
二、争取与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领导的支持 105
三、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尊重其创造性 105
四、加强舆论宣传,培养学生体育的自觉意识 106
五、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 107
第五章 体育教学与体育课&(作者 周登嵩) 108
第一节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与规律 108
一、对体育教学过程特点的再认识 108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什么 109
(二)体育教学的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 109
(三)体育教学具有全面的复合教育作用 110
(四)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110
(五)体育教学的组织教法与效果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 111
(六)体育教学组织与控制的多变性与复杂性 111
二、对体育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 112
(一)关于教学规律 112
(二)关于体育教学规律的层次定位 112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14
第二节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117
一、对我国当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思考 117
(一)以重点完成教学任务而产生的不同类型的指导思想 118
(二)以体现或超越教学功能的两大类指导思想 120
二、对新课程体系下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初步探索 121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121
(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122
第三节 体育教学科学化 124
一、体育教学科学化的定义及其发展 125
(一)什么是体育教学科学化 125
(二)体育教学科学化的演变发展 125
二、体育教学科学化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26
(一)首先要制订系统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 126
(二)充分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 127
(三)按计划(教案)认真上好体育课 128
(四)制定指标,以对教学质量作定量分析和评价 130
第四节 体育课的类型与结构 131
一、体育课的类型 131
二、体育课的结构 133
(一)关于体育课结构的概念 133
(二)以整体观、系统论认识课的结构 133
第五节 进一步发挥体育课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135
一、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异同点 135
(一)两者的相同点 135
(二)两者的不同点 136
二、体育课对课外体育的作用 137
(一)指导、促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137
(二)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与技能基础 137
三、加强体育课对课外体育作用的主要措施 138
(一)不断提高课的质量,推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138
(二)布置课外作业,把课内外学习锻炼有机联系起来 138
(三)课内培养骨干,树立榜样 139
(四)坚持对体育课成绩的严格考核 139
第六章 课外体育锻炼&(作者 史桂兰) 141
第一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特点与作用 141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 141
(一)概述 141
(二)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的关系 142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44
(一)锻炼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 144
(二)项目选择灵活、主体作用明显 144
(三)学生参与广泛、组织指导多层 145
三、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 145
(一)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 145
(二)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146
(三)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147
第二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与内容 147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 147
(一)自觉积极性原则 147
(二)经常性原则 148
(三)全面锻炼原则 148
(四)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149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 149
(一)《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锻炼测验项目 149
(二)按锻炼目的进行内容分类 151
第三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152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 152
(一)早操 152
(二)课间操 153
(三)班级体育锻炼 154
(四)学校体育节(周、日) 155
(五)个人自我锻炼 156
二、课外体育锻炼方法 156
(一)跑步健身法 156
(二)徒手体操健身法 157
(三)太极拳健身法 158
第四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方案 159
一、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159
(一)全校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159
(二)班级体育锻炼计划 159
(三)个人锻炼计划 160
二、课外体育锻炼方案 160
(一)锻炼方案的制定 160
(二)个人锻炼计划方案范例 163
第七章 课余体育训练&(作者 延烽 赵志英 张孟琳) 167
第一节 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167
一、课余体育训练总体上是基础训练 168
二、课余体育训练过程具有间断性 169
三、课余体育训练内容具有相对系统性、专项性不强的特点 170
四、课余体育训练并不追求极限负荷 170
五、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紧密结合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 171
第二节 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管理 172
一、明确课余体育训练的任务与目标是实现训练组织管理的根本前提 172
二、课余体育训练组织的基本形式 173
(一)学校运动队 174
(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174
(三)业余体校 175
(四)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校 175
(五)竞技学校 175
(六)体育俱乐部 176
(七)体育特长班及其他形式 176
三、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 176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任务与目标是管理工作的总纲 177
(二)课余体育训练管理的任务 177
(三)运动队的组建 178
(四)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实施管理的基本内容 179
(五)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一些相关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 180
第三节 课余体育训练的科学原理 181
一、利用儿童、少年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适时发展基本能力 182
(一)儿童、少年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 182
(二)儿童、少年时期运动素质敏感期 184
二、儿童、少年时期训练方法学原理 186
(一)技术、战术训练的方法学原理 186
(二)运动素质训练与提高的方法学原理 188
(三)常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191
(四)选择训练方法所需注意的问题 192
三、儿童、少年时期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安排 193
四、儿童、少年时期训练过程的安排 194
(一)儿童、少年时期训练大周期的安排 194
(二)儿童、少年时期训练小周期的安排 195
(三)儿童、少年时期训练课的组织 196
第八章 学校体育竞赛&(作者 牛乾元) 200
第一节 学校体育竞赛的发生与发展概述 200
一、国际学校体育竞赛的起源与发展 200
二、中国学校体育竞赛的发展 202
第二节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价值与构成 204
一、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 204
(一)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锻炼深入发展与普及 204
(二)提高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质量 204
(三)丰富学校文化生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04
二、学校体育竞赛的价值 205
(一)竞技价值 205
(二)健身价值 205
(三)观赏价值 205
(四)宣传价值 206
三、学校体育竞赛的构成要素 206
(一)必须按事先规定的统一规则进行 206
(二)必须在载判员的主持下进行比赛 206
(三)必须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 207
(四)学校体育竞赛是参赛者竞技能力的较量 207
(五)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207
(六)必须有良好的组织管理 207
第三节 学校体育竞赛及竞赛项目的分类 208
一、学校体育竞赛的分类 208
(一)按比赛的规模分类 208
(二)按比赛的性质、任务和形式分类 208
二、学校体育竞赛项目的分类 208
(一)依据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 208
(二)根据条件、教学要求组织进行的竞赛 209
第四节 学校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 209
一、学校经常开展的体育竞赛内容 209
二、学校经常采用的体育竞赛形式 211
(一)全校性田径运动会 211
(二)单项选拔赛 211
(三)传统项目的比赛 211
(四)达标测验赛 211
(五)教学比赛 211
(六)学校体育节 211
(七)体育知识比赛 212
(八)早操、课间操竞赛周 212
(九)以节日命名的体育比赛 212
第五节 学校体育竞赛的方法 212
一、比赛方法 212
(一)淘汰法 212
(二)循环法 213
(三)顺序法 213
(四)轮换法 213
(五)特殊的比赛方法 213
二、评定成绩与名次的方法 214
(一)评定个人(或集体)的成绩与名次的方法 214
(二)评定团体成绩和名次的办法 214
第六节 学校体育竞赛管理 215
一、学校体育竞赛计划 215
(一)制定学校体育竞赛计划要遵循的原则 215
(二)制定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注意事项 216
二、竞赛规程 218
三、体育竞赛的编排 220
(一)比赛秩序册 220
(二)田径比赛的编排 220
四、学校体育竞赛过程管理 220
(一)竞赛前准备工作的管理 221
(二)竞赛期间工作的管理 221
(三)竞赛结束工作的管理 222
第七节 开展学校体育竞赛的基本要求 222
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222
二、以小型多样的竞赛为主 222
三、方式应简便易行,坚持因陋就简,勤俭办竞赛 223
四、坚持业余、经常,与课外锻炼相结合 223
五、做好裁判员的培训工作 223
六、依靠领导,发动群众 224
第九章 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作者 卢元镇 刘建新) 225
第一节家庭对学校体育的意义和作用 226
一、体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6
二、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归宿 227
三、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扩展和延续 229
四、家庭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发源地和支撑点 230
五、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可以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31
六、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有助于促进其社会化过程 233
(一)传授基本知识技能 234
(二)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234
(三)指点生活进取目标 234
(四)培养适当社会角色 235
第二节 家庭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235
一、家长的体育观和体育态度对子女的影响 235
二、家长的体育行为对子女的影响 236
三、家庭生活方式对子女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 237
(一)余时间 237
(二)居住条件 237
(三)消费方式 238
(四)家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习惯 239
第三节 学生在家庭中体育阶段划分与内容方法 240
一、学生在家庭中体育的阶段划分 240
(一)婴儿期(0—1岁) 240
(二)幼儿期(1—3岁) 240
(三)学前期(4—6岁) 240
(四)儿童少年期(7—17岁) 241
(五)青年前期(18—22岁) 241
二、学生在家庭中体育活动的内容 241
(一)游戏 242
(二)运动 243
(三)旅游 243
(四)武术 244
(五)体育舞蹈与健美操 244
(六)《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与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项目的锻炼 245
(七)病弱儿童的医疗保健体育 245
三、学生参加家庭中体育活动的方式 245
(一)个人活动 245
(二)与家长一起 246
(三)与同侪群体一起 247
(四)作息制度中的体育 247
(五)休假日、节假日体育 247
第四节 中国家庭在体育教育中的误区 248
一、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248
二、独生子女的体育问题 249
三、残疾儿的体育问题 249
四、学生体质下降问题 250
第十章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及管理&(作者 赵顺来) 252
第一节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 252
一、国家规定标准 252
(一)内容及标准 252
(二)体育用地的面积定额 253
二、地方城乡差异 255
三、不同规模学校的最低配置 258
(一)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备体育场地器材 258
(二)勤俭办体育,使现有的场地器材发挥作用 258
(三)应按有关规定,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 259
第二节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 259
一、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特点 259
二、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原则 260
三、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260
(一)场地器材管理使用规定 261
(二)器材借还制度 261
(三)教师使用教具的规定 261
四、场地器材管理的效益 261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 263
一、自力更生,勤俭办体育 263
二、开发市场,良性循环 264
三、学校体育锻炼发展基金 264
(一)借鉴国外学校体育俱乐部收费进行活动的办法 264
(二)基金使用 264
(三)基金的管理 265
第十一章 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评价与微机的应用&(作者 李林) 267
第一节 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 267
一、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意义与要求 267
(一)使学校体育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267
(二)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效率,减少随意性与盲目性 267
(三)评价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与效果的依据 268
二、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内容 268
(一)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计划 268
(二)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计划 269
三、编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方法 275
(一)编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依据 275
(二)编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程序 277
(三)编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格式 278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 279
一、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意义 279
二、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范围 280
(一)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评价 280
(二)对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评价 281
(三)对体育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 288
(四)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 289
三、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291
(一)进行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基本程序 291
(二)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方法 293
第三节 微机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应用 300
一、学校体育工作中应用微机的意义 300
二、学校体育工作中微机应用的主要范围 300
(一)信息处理 301
(二)科学管理 301
(三)科学研究 301
三、学校体育微机管理系统 302
(一)系统运行环境 302
(二)系统设计 302
(三)系统功能 302
(四)系统特征 305
四、学校体育工作中运用微机的注意事项 306
(一)要有针对性 306
(二)要从实际出发 306
(三)加强对体育教师进行微机知识及微机操作方面的培训工作 306
第十二章 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特点与比较&(作者 王晓春) 307
第一节 大、中、小学校体育 307
一、形成大、中、小学校体育特点的原因 307
(一)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307
(二)社会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要求 308
(三)不同学段学校体育任务的区别 308
二、小学阶段体育 309
(一)体育教学 309
(二)课外体育活动 311
(三)培养体育兴趣 312
三、中学阶段体育 313
(一)体育教学 313
(二)课外体育活动 317
(三)培养体育能力 318
四、大学阶段体育 320
(一)体育教学 320
(二)课外体育活动 322
(三)培养体育素养 322
五、职业高中体育 323
(一)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323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设想 324
(三)建议 325
第二节 农村学校体育 325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分类 325
二、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的因素 326
(一)领导不重视,组织不健全 326
(二)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 327
(三)体育教师队伍量少质差 327
(四)体育场地器材、经费匮乏 328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措施 329
(一)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329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认识,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培训 330
四、把上好体育课做为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突破口 332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英汉翻译理论的多维阐释及应用剖析》常瑞娟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研究》应丽君 2018
- 《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教材 理论热点问题党员干部学习辅导》(中国)胡磊 2018
- 《体育公共服务改革 理想之美与现实之殇》齐超 2019
- 《虚拟流域环境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冶运涛蒋云钟梁犁丽曹引等编著 2019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体育公共服务改革 理想之美与现实之殇》齐超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