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探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探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探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谟开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60226795
  • 页数:463 页
图书介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成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势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使命等。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探》目录

总论 1

第一篇 宏观背景 21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关系 21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系 2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再认识 29

第二章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势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使命 41

第一节 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与教科产相结合 41

第二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势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 43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势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科学技术的历史使命 49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势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使命 54

第三章 知识经济前景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60

第一节 知识经济前景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遇和挑战 61

第二节 知识经济前景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77

第二篇 理论创新 95

第四章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基础 95

第一节 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是当代教科产结合的思想基础 95

第二节 正确理解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 98

第三节 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指导下我国教科产结合的实践 101

第五章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律的新探索 105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 105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功能 110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特征 117

第六章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制度的新探索 121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制度及其变迁 122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制创新 130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制创新 140

第七章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模式的新探索 151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宏观模式创新 152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中观模式创新 154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微观模式创新 163

第三篇 分科实践 171

第八章 高等文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发展 171

第一节 高等文科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培养规格 171

第二节 高等文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177

第三节 高等文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191

第九章 高等理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发展 198

第一节 高等理科教育的学科特点 198

第二节 高等理科教育的培养规格 202

第三节 高等理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209

第四节 高等理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216

第十章 高等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发展 222

第一节 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培养规格 222

第二节 高等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227

第三节 高等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234

第十一章 高等农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发展 242

第一节 高等农科教育的学科特点 242

第二节 高等农科教育的培养规格 244

第三节 高等农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245

第四节 高等农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254

第十二章 高等医药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医药实践)相结合的新发展 257

第一节 高等医药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培养规格 257

第二节 高等医药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医药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262

第三节 高等医药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医药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270

第十三章 高等师范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发展 274

第一节 高等师范教育的学科特点 274

第二节 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规格 279

第三节 高等师范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 286

第四节 高等师范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290

第五节 高等师范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295

第十四章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发展 297

第一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培养规格 298

第二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310

第三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317

第四篇 个案分析 325

第十五章 “北大、清华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模式分析 325

第一节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 325

第二节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经验 329

第三节 北大、清华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中的作用 333

第四节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前景 335

第十六章 “东北大学——东方软件”模式分析 338

第一节 “东北大学——东方软件”教科产结合模式的形成 338

第二节 “东北大学——东方软件”教科产结合的运行机制 341

第三节 东北大学在东方软件教科产结合中的作用 346

第十七章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模式的分析 350

第一节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的形成和发展 351

第二节 上海交通大学教科产结合的运行机制 355

第三节 上海交通大学在教科产结合中的地位和作用 360

第十八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新技术园区”模式分析 365

第一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新技术园区的形成与发展 365

第二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新技术园区的基本模式与框架结构 368

第三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其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 370

第十九章 南京大学教科产结合的模式分析 372

第一节 南京大学教科产结合模式的形成 372

第二节 南京大学教科产结合模式的运作 375

第三节 南京大学在教科产结合中的作用 380

第五篇 比较研究 387

第二十章 美国“斯坦福大学——硅谷”模式研究 387

第一节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 388

第二节 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95

第三节 “斯坦福大学——硅谷”模式给我们的启迪 400

第二十一章 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园”模式研究 406

第一节 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园的创立与发展 406

第二节 剑桥大学在科学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414

第三节 “剑桥大学——科学园”模式给我们的启迪 421

第二十二章 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城”模式研究 423

第一节 筑波科学城的形成与发展 423

第二节 筑波大学在筑波科学城发展中的作用 427

第三节 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城”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431

第二十三章 美国“犹他州——科学园”模式研究 436

第一节 “犹他州——科学园”模式的形成 436

第二节 犹他大学等高等学校在形成“犹他州——科学园”中的地位与作用 437

第三节 “犹他州——科学园”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439

第二十四章 德国大学教科产结合的模式研究 441

第一节 德国大学教科产结合的发展历程 441

第二节 德国大学教科产结合的基本模式 444

第三节 德国大学教科产相结合的经验及启示 454

主要参考书目 460

后记 4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