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学校审美教育全书  上
学校审美教育全书  上

学校审美教育全书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祖舍,高长梅,吴玉红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1275861
  • 页数:721 页
图书介绍:暂缺《学校审美教育全书》简介
《学校审美教育全书 上》目录

美育理论篇 3

第一章 美育概论 3

第一节 什么是美育 3

一、美育的涵义与意义 3

(一)美育的涵义 3

(二)美育的意义 3

二、美育的特征 3

(一)具体生动的形象性 3

(二)丰富多彩的情感性 4

(三)潜移默化的教育性 4

(四)理趣并茂的娱乐性 4

三、美育的表现 4

(一)自然美 4

(二)社会美 4

(三)生活美 5

(四)艺术美 5

(五)鉴赏美 5

(六)表达美 5

(七)科学美 5

(八)人体美 6

(九)性格美 6

(十)劳动美 6

(十一)语言美 6

(十二)环境美 6

(十三)行为美 6

(十四)心灵美 7

(十五)形式美 7

四、美育的特殊规律 7

(一)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7

(二)美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 7

(三)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7

第二节 美育的内容 8

一、培养审美观 8

(一)培养审美趣味 8

(二)审美标准 8

(三)审美理想 8

二、具有感受美的能力 8

三、具有欣赏美的能力 8

四、具有审美创造力 9

五、养成品德情操美和行为美的好习惯 9

第三节 美育的任务和方法 9

一、美育的任务 9

(一)普及美学知识,增强审美修养 10

(二)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10

(三)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

二、美育的基本方法 11

(一)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进行美育 11

(二)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12

(三)通过社会宣传教育设施进行美育 12

(四)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 12

第二章 美育的目的和原则 13

第一节 美育的目的 13

一、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13

二、审美鉴赏力的培养 14

三、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15

第二节 美育的原则 15

一、真善美相统一的原则 15

二、审美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原则 16

三、情感与认识相一致的原则 17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7

第三章 美育的目标 19

第一节 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9

一、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9

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离不开美育 20

(一)这是由美育的目的任务决定的 20

(二)这是由美育的特点决定的 20

第二节 造就尚美的社会风尚 21

一、塑造尚美的人格 21

二、培养爱美的社会群体心理 22

三、发展爱美的社会实践 24

第四章 美育与美学 25

第一节 美学 25

一、什么是美学 25

二、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26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26

(二)全面育人的需要 27

(三)未来职业的需要 27

三、怎样学习美学 28

(一)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美学原理 28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8

第二节 美的产生、本质和特征 29

一、美的产生 29

二、美的本质 30

(一)要认识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31

(二)把握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审美实践 31

三、美的特征 31

(一)形象性 31

(二)创造性 32

(三)功利性 32

第三节 真善美和丑 33

一、美和真善的关系 33

(一)美和真的关系 33

(二)美和善的关系 33

(三)真、善、美的统一 34

二、美和丑的关系 35

(一)美和丑互为条件,相互映衬 35

(二)美和丑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35

第四节 美的内容、形式和形式美 36

一、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 36

(一)美的内容决定美的形式,美的形式为美的内容服务 36

(二)美的形式对美的内容有重大的能动作用 36

(三)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是辩证统一的 37

二、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37

(一)什么是形式美 37

(二)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关系 37

(三)形式美的因素 37

三、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38

(一)整齐一律 38

(二)对称与均衡 38

(三)调和与对比 39

(四)比例 39

(五)节奏与韵律 39

(六)多样统一 40

第五节美的形态 40

一、按美的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分类 40

(一)自然美 40

(二)社会美 41

(三)艺术美 42

二、按人的审美感受的状态分类 43

(一)优美和壮美 43

(二)悲剧 44

(三)喜剧 45

第六节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 45

一、什么是美感 45

二、美感的特征 46

(一)直觉性 46

(二)情感性 46

(三)功利性 47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47

(一)感知 47

(二)想象 47

(三)情感 48

(四)理解 49

第七节 美感的个性、共性和客观标准 50

一、美感的个性 50

(一)不同阶级有美感的差异性 50

(二)不同民族有美感的差异性 50

(三)不同时代有美感的差异性 51

二、美感的共性 51

(一)不同阶级有美感的共同性 51

(二)不同民族有美感的共同性 52

(三)不同时代有美感的共同性 52

三、美感的客观标准 52

(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53

(二)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 53

第八节 审美感知的培养 54

一、线形感知的培养 54

二、色彩感知的培养 55

三、音乐感知的培养 56

第五章 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 57

第一节 审美意识 57

一、审美意识的性质 57

二、审美意识的特点 58

(一)审美意识具有时代性 58

(二)审美意识具有民族性 58

(三)审美意识具有阶级性 58

三、审美意识的作用 59

(一)审美意识对审美教育的导向作用 59

(二)审美意识积极促进审美个性的培养 59

第二节 审美实践 60

一、审美实践的性质 60

二、审美实践的基本形式 60

(一)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实践 60

(二)艺术生产中的审美创造实践 61

三、审美教育对审美实践的意义 61

(一)有利于提高对审美实践的认识 61

(二)有利于促进审美实践质量的提高 62

(三)促进审美实践的发展 62

第三节 审美修养 63

一、审美修养的实质和意义 63

(一)审美修养的实质 63

(二)审美修养的意义 64

二、提高审美修养的基本方法 64

(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64

(二)努力学习美学基础知识,提高美学理论素养 64

(三)努力深入生活,不断积累和丰富审美经验 65

(四)努力进行审美实践,通过自身的审美实践锻炼来提高审美修养水平 65

第六章 审美能力的培养 66

第一节 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66

第二节 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68

第三节 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71

第四节 审美统摄力的培养 72

第五节 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74

第七章 美育的诸关系研究 77

第一节 美育与德育 78

第二节 美育与智育 83

第三节 美育与体育 86

第四节 美育与劳育 90

第八章 美育心理 93

第一节 美育心理过程特点 93

一、感情性与自由性 93

二、通感性与直觉性 95

三、目的性和诱导性 97

第二节 美育心理效应和美育分类目标 98

一、美育目标·功能·效应 98

二、美育的心理效应系统 99

第九章青少年期的美育 102

第一节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102

一、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102

二、青少年生理发展的特点 103

(一)体格发育迅速 103

(二)大脑和神经系统基本成熟 103

(三)性机能趋于成熟 103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103

(一)性格趋于定型,但可塑性大 104

(二)智力发展成熟,思想活跃 104

(三)自我意识发展,自尊心强 104

(四)情感日益丰富,情绪强烈多变 104

(五)性意识产生,有追求异性的欲望 104

第二节 青少年期美育的基本要求 110

一、陶冶性情 110

二、开发智力 111

(一)培养感知感觉的感受性 112

(二)注重形象记忆的训练 112

(三)发展想象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112

三、培养意志 112

(一)自觉性 112

(二)果断性 113

(三)自制性 113

(四)坚韧性 113

第三节 青少年期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14

一、青少年期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14

(一)通过各科教学,主要是艺术学科的教学进行美育 114

(二)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 114

(三)利用大自然进行美育 114

(四)借助社会生活进行美育 115

(五)利用家庭生活进行美育 115

二、青少年期美育的基本方法 115

(一)把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115

(二)把思想分析和艺术鉴赏结合起来 115

(三)把情绪体验和道德判断结合起来 115

(四)把发挥施教者的主导作用与启发、培养青少年的自觉性结合起来 116

第十章 美育观念 117

第一节 我国教育构成和美育的地位 117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方针与教育构成 117

二、美育的地位 118

三、美育地位与全面发展教育 119

第二节 美育概念及误解 119

一、美育包含艺术教育但不与之等同 120

二、美学是美育的基础但不与之等同 122

三、美育是美育学的实践但不与之等同 123

第三节 美育功能与地位的困惑 124

第四节 精神教育综合改革构想 125

一、教育构成及美育地位的再认识 125

(一)“新三育” 125

(二)精神教育的地位。 126

(三)美育地位的再认识 127

二、精神教育综合改革问题 128

(一)精神教育中美育德育的地位问题 128

(二)美育德育融会的阻力 129

(三)固有教育模式变革的痛苦 129

三、精神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 130

第十一章 中外美育发展简史 132

第一节 西方美育发展概况 132

一、从古希腊到十八世纪末期的美育 132

(一)古希腊时期 132

(二)文艺复兴时期 134

(三)封建制瓦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 134

二、十九世纪的美育 137

三、二十世纪的美育 138

第二节 中国美育发展概况 139

一、中国古代美育 139

二、中国近代美育 140

(一)“五四”以前的美育 140

(二)“五四”时期的美育 141

(三)“五四”以后的美育 142

第十二章 美育与审美素质教育 145

第一节21世纪呼唤素质教育 145

一、素质教育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45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各国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 145

(二)实施素质教育由21世纪社会发展的特点所决定 146

(三)改革应试教育,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154

二、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 155

(一)实现战略目标,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 155

(二)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条件 156

(三)对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57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58

(一)转变观念,探索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58

(二)加强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160

(三)取长补短,着眼未来 161

第二节 美育与审美素质 161

一、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62

(一)中外美育思想的提出 162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施美育的状况 162

(三)深刻认识美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164

二、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学校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68

(一)审美心理结构 168

(二)学校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71

附录 178

一、美是什么——从一场大辩论说起 178

(一)美的本质与美的流派 179

(二)美与人、与活动、与价值的关系 181

(三)漫谈审美 181

二、关于中学生审美素质的调查报告 184

(一)问题的提出 184

(二)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 184

(三)调查的内容、分析与结论 185

(四)中学生眼中的美 189

三、审美教育对青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实验与调查报告 196

(一)实验 198

(二)调查 201

(三)实验与调查结论 205

四、我国现代儿童艺术教育思想述略 206

五、为了童星灿烂 213

(一)研究儿童文艺人才成长的途径 213

(二)研究儿童文艺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213

(三)研究儿童文艺人才的艺术心理 214

六、铃木镇一音乐才能教育思想述评 215

(一)爱是才能教育的核心 215

(二)生命力是才能教育的动力 216

(三)重视儿童心理特点 218

(四)创造优越的环境 219

(五)掌握正确的方法 221

(六)一切立足于实践 222

学校美育篇 227

第一章 学校美育概述 227

第一节 学校美育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227

一、学校美育的地位和作用 227

(一)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27

(二)学校美育是美育的综合环节 228

(三)学校美育是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 229

(四)学校美育是家庭美育到社会美育的过渡环节 229

(五)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30

二、学校美育的特点 231

(一)学校美育的计划性 231

(二)学校美育的科学性 231

(三)学校美育的群体性 232

(四)集中性 232

第二节 学校美育的施教主体 232

一、学校美育不同施教主体的施教特点 232

(一)学校领导是学校美育的总设计师 233

(二)学校各职能部门职工、其工作岗位是服务育人的窗口 233

(三)班主任是实施美育的枢纽 233

(四)团队辅导教师是拓展和深化美育的朋友 233

(五)各科教师是拓展和深化美育的向导 233

(六)学生是落实美育的生力军 234

二、学校美育施教主体的审美修养 234

(一)审美修养的实质 234

(二)学校美育主体审美修养的必要性 234

(三)教育者审美修养的境界和风度 235

(四)教育者审美修养的作用 235

第三节 学校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236

一、美学基础知识教育 236

二、文学艺术审美教育 236

三、课外审美教育 237

第四节 教师在学校美育中的主导作用 237

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成为“完整的人” 237

二、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美的规律 238

三、引导学生参加审美实践和美的创造实践 238

第二章 中小学各学科与美育的关系 240

第一节 政治课与美育 241

一、自觉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践来源,使学生体验实践出真知的理性美。 241

二、准确揭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体验到教学内容的逻辑美。 241

三、搞好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体验到一般和个别关系的和谐美。 242

四、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原理进入实践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动美。 242

第二节 语文课与美育 243

一、丰富多彩的自然美 243

二、深刻感人的社会生活美 243

三、精妙的语言艺术美 243

第三节 数学课与美育 244

一、数学结构的寓意美。 245

二、几何图形的诗意美。 245

三、数理逻辑的推理美。 246

四、数学解题的思维美。 246

第四节 物理课与美育 247

一、物理现象的多姿美 247

二、物理世界的和谐美 248

三、物理实验的动态美 248

第五节 化学课与美育 249

一、化学美最集中地表现为化学反应的变幻美 249

二、化学美还表现为化学实验的整体美 250

三、化学用语的书写美 250

第六节 历史课与美育 251

一、历史美的特点 251

二、根据历史美特点,历史课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发现美的事物,用来陶情益智,塑造全面发展的学生 252

第七节 音乐、美术课与美育 255

一、美术课中的美 255

二、音乐课中的美 256

第八节 体育课与美育 257

第九节 生物课与美育 258

第三章 教学过程与美育 260

第一节 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内涵 260

一、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是教师的追求目标 260

二、教学过程中美育应注意的问题 262

第二节 教学过程中美的表现形式 263

一、和谐之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63

(一)教师积极情绪的效应 263

(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 263

(三)教师要启动学生的内在力量 264

二、智慧之美——教师的教育机智具有审美价值 264

三、节奏之美——教育艺术的一种魅力 265

(一)动静交替、有机结合 265

(二)张弛有度、波澜起伏 265

(三)疏密得当、互相映衬 266

四、语言之美——吸引学生心灵的磁力 266

(一)准确性 266

(二)思想性 267

(三)艺术性 267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心理要素 268

一、感知——是教学美感中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268

二、想象——为审美活动插上了翅膀 268

三、情感——审美活动中的最活跃的因素 269

四、理解——犹如水中盐,有味无痕 269

第四节 中外专家、学者论课堂教学艺术 270

第五节 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美和美育 274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美的概念 274

二、多媒体课堂教学美的展示 275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的美 275

(二)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的美 275

(三)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美 276

三、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审美特点 276

(一)创设如诗如画的意境 276

(二)描绘缤纷灿烂的色彩 276

(三)构造超越时空的立体 276

(四)展示丰富多彩的变化 276

四、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276

第六节 教学过程中审美施教特点 277

一、善于把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 278

二、善于创造一种热烈、生动而又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 278

三、善于掌握一个疏密相间、张弛结合的课堂节奏 278

第七节 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之美 279

一、表情姿态美 280

二、品德、才学美 281

三、教师人格力量的美育作用 282

第四章 教学艺术与美育 284

第一节 形象教学与美育 284

一、形象体验的潜在作用 284

(一)形象与认识 284

(二)形象与创造 286

(三)形象教学与大脑开发 288

二、形象教学的过程方式 289

(一)形象的感知 289

(二)形象的储存 290

(三)形象的再现 291

三、形象教学的审美特征 292

(一)形象的直观美 292

(二)形象的意蕴美 293

第二节 情感教学与美育 293

一、主体情感的层次 294

(一)表象层次的情感 294

(二)理性层次的情感 295

二、教学情感的功能 296

(一)情感的调节功能 296

(二)情感的感染功能 297

(三)情感的暗示功能 297

(四)情感的迁移功能 298

(五)情感的组织功能 298

三、师生情感的交流 299

(一)情感的表现 299

(二)情感的体验 300

(三)情感的融合 302

第三节 愉悦教学与美育 304

一、愉悦教学的理论基础 304

(一)“愉悦教学”的历史观 304

(二)“愉悦教学”的美学观 305

(三)“愉悦教学”的苦乐观 307

二、寓教于乐的愉悦内容 309

(一)新奇的愉悦 309

(二)轻松的愉悦 309

(三)成功的愉悦 310

(四)审美的愉悦 310

三、课堂教学的愉悦因素 311

(一)幽默感 311

(二)奇异感 314

(三)趣味感 316

第四节 启发教学与美育 318

一、启发教学的心理特征 318

(一)好奇心、求知欲是学生“发”的基础 318

(二)恢复心理平衡是学生“发”的潜在动机 319

(三)趋同性与单一性是“发”的无形障碍 320

二、启发教学的美感体现 321

(一)问题情境美 321

(二)内在创造美 322

(三)愤悱气氛美 322

三、启发教学的多种形式 323

(一)悖常启发 323

(二)点化启发 324

(三)趣例启发 324

(四)铺垫启发 324

第五节 教学形式与美育 324

一、形式美的心理过程 325

(一)形式美与形式感 325

(二)形式美的心理反映 325

二、教学形式的创造规律 327

(一)教学形式的差异律 327

(二)教学形式的活动律 327

(三)教学中的组合律 328

三、教学形式的韵律美 328

(一)节奏美 328

(二)协调美 330

(三)布局美 331

第六节 教师人格及教学风格与美育 332

一、教师的人格美 332

(一)教师人格的个体性 332

(二)教师人格的社会性 333

二、教师的自我修养 334

(一)教师的道德修养 334

(二)教师的审美修养 335

(三)教师的文化修养 336

三、教师的教学风格 337

(一)教学风格的特征 337

(二)教学风格的基础 338

(三)教学风格的锤炼 339

第七节 教学语言与美育 340

一、教学中的有声语言 340

(一)有声语言的优美感 340

(二)有声语言的激励感 342

(三)有声语言的诱发感 343

二、教学中的体态语言 344

(一)教学目光语 344

(二)教学微笑语 345

(三)教学手势语 346

(四)教学姿态语 347

(五)服饰语 348

第八节 教师美的形象塑造 349

一、教师的内涵 349

(一)“教师”的含义与产生 349

(二)教师的职业特点 350

(三)教师的职责 352

二、教师形象美 352

(一)仪表美 353

(二)教态美 353

(三)语言美 354

三、教师教学美 355

(一)教学情境美 355

(二)教学机智美 355

(三)教学风格美 356

四、教师人格美 356

(一)人格的基本含义 356

(二)教师人格美的特质 358

(三)教师人格美的意义 358

第九节 教师讲台形象与美育 359

一、讲台形象 359

二、言语形象的塑造 360

三、非言语形象的塑造 362

附录 369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69

二、让每一个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70

三、让学生终生受益 370

四、让孩子在愉快中创造 373

五、同乐同活动,会学会玩会创造 374

六、欢乐之歌 377

七、创造特色培养个性全面育人 384

八、花儿朵朵笑开颜 388

九、把学校变成学生的乐园整体改革实施 390

十、实施和谐教育 提高整体素质 391

十一、教会学生学习 393

十二、实施愉快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97

十三、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美术学习 398

十四、坚持和谐教育实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400

十五、实施技能教育 促进素质发展 402

十六、愉快·和谐·高效 403

第五章 各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405

第一节 政治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405

一、学科美育的特点 405

(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美 405

(二)思想政治课美育途径 406

二、课堂美育例选 408

(一)教的艺术——初二政治课的教学方法 408

(二)驴子为什么倒下了?——质量互变规律一课设计 411

(三)磁铁的南极离不开北极——对立统一之美 412

三、课堂美育体验 415

第二节 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415

一、语文教学美 416

二、语言美 419

三、修辞美 421

四、文学艺术美 423

五、教材与美育 424

(一)精妙的语言美 424

(二)和谐的意境美 426

(三)高尚的情感美 428

六、课堂美育例选 429

(一)美的情感 美的韵律 美的语言——古诗鉴赏 429

(二)徜徉在诗情画意的美景中——感受《荷塘月色》之美 432

(三)开拓情境话迁移——《雁荡山》审美教学特色 433

(四)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长江三峡》赏析 436

(五)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散文《绿》的表现手法 439

七、课堂美育体验 442

(一)美景、佳音陶醉了我们的心 442

(二)体味丰富的人生 443

(三)课堂之美 444

(四)用心感受 445

第三节 数学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447

一、数学教学美 447

(一)数学美的含义 448

(二)数学美的特性 448

(三)数学美的体现原则 452

二、美推动着数学的发展 453

三、数学美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453

(一)数学是美的,数学之美闪烁着数学理性的光辉,内涵丰富 453

(二)数学美的表现形式 454

四、数学美育的特点与途径 455

(一)和谐性 455

(二)形象性 455

五、数学课堂美育的调查报告 456

(一)中学生喜欢数学的原因 456

(二)中学生对数学中美学、美育的认识现状 457

(三)数学美是一种抽象美,能否感觉它、欣赏它,是与每个人的数学修养相关的 458

(四)建议与措施 459

六、课堂美育例选 459

(一)数学应用美 459

(二)数学中的协调美——“黄金分割” 463

(三)多米诺骨牌与数学归纳法——高二数学起始课教学设计 464

(四)用多媒体展示数学美——曲线的方程 467

(五)数学课上的拟人化数学 469

七、课堂美育体验 470

(一)数学的严谨与和谐美 470

(二)数学的“记号”与“符号”美 472

(三)数学课堂 美妙无穷 473

第四节 物理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474

一、物理教学美 474

(一)物理美的特点 474

(二)物理美的体现 476

(三)物理教学美的体现原则 478

二、物理学科美育的特点 481

(一)人格美、实验美、应用美 481

(二)物理教材中美的展示 482

(三)教学法设计中的美感追求 484

(四)物理实验中美的体现 486

三、课堂美育例选 488

(一)科学、美观的板书设计 488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美 490

(三)“求真”——物理绪论课中的实验 492

(四)以美激趣 以美生情 494

(五)物理现象美感 495

四、课堂美育体验 497

(一)墙上有道彩虹 497

(二)“平抛”——从天而降的华尔兹 497

第五节 化学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498

一、化学教学美 498

(一)化学美的含义 498

(二)化学美的特性 499

(三)化学美的体现 500

二、化学学科美的特点 503

(一)化学物质美与结构美 504

(二)化学变化美与实验美 505

(三)化学理论美与化学史美 506

(四)课堂美育的方法 508

三、课堂美育例选 510

(一)迷人的蓝紫色——氧气与硫反应的演示实验 510

(二)微观粒子的动态美——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反应 512

(三)轻松的记忆——文学技巧在教学中的运用 514

四、课堂美育体验 515

(一)画龙点睛式教学法的启示 515

(二)多姿多彩的课堂 516

(三)动手时寻求知识 火花中享受美感——化学实验的现象与乐趣 517

(四)文学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化学课上的语言美 519

第六节 英语学科教育中的美育 519

一、学科美的特点 519

(一)语言美 520

(二)交际美 521

(三)创造美 522

二、课堂美育例选 522

(一)把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引入英语课堂教学 522

(二)在美的旋律中学习——《美国乡村音乐》教学设计 524

(三)在情景中体会语言美——高中英语教学设计 525

三、课堂美育体验 527

(一)激发兴趣 双向交流——我眼中的英语教学美 527

(二)英语教学中的情景美 528

第七节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529

一、学科美的特点 529

(一)历史学科的本质——至善、至美、至真 529

(二)历史学科与美的关系——博大精深 529

(三)历史美育的特点——如诗、如画、如泣、如歌 530

(四)学科美的表现形式——直观再现与点线面的综合 530

(五)学科美育的方法和途径 531

二、课堂美育例选 533

一首伟大的史诗——“三大战役”一课的讲授设计 533

三、课堂美育体验 535

(一)我们评说“隋唐文化” 535

(二)看电影 学历史 536

(三)笑谈历史人物 537

第八节 地理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537

一、学科美的特点 537

(一)形象性、新奇性、多样性、协调性 537

(二)学科美育的方法和途径 542

二、课堂美育例选 544

(一)征服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 544

(二)寻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美——人口问题的教学 546

三、课堂美育体验 549

(一)地理课上,我们享受美 549

(二)美的内容,美的教学设计 550

第九节 体育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552

一、学科美的特点 552

(一)学科美的基本特征——健与美的结合 552

(二)体育学科与美的关系 554

(三)学科美的内涵 555

(四)学科美的表现形式 556

(五)体育学科美的时代性与科学性 559

(六)学科美育的方法与途径 560

二、内外和谐的教学美感 561

(一)组织流动美 561

(二)言行示范美 562

(三)场地设计美 563

(四)群体气氛美 564

三、课堂美育例选 566

(一)让学生展示美——高三女生技巧跨栏的设计 566

(二)铅球投掷动作中的节奏美——铅球教学设计 567

四、课堂美育体验 568

体育课堂上的美 568

附录 570

热爱事业,不断探索 570

一、热爱事业,不懈追求 570

二、认真教学,严格训练 572

三、大胆探索,科学求实 577

四、无私奉献,作好表率 594

教学实录 596

初一第二学期第四周的第二次课教案 596

四川重庆市长寿中学课余田径训练教案 602

第十节 劳动技术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605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地位 605

(一)劳动技术教育对教育改革的意义 606

(二)劳动素质教育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607

二、劳动技术与劳动技术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608

(一)转变观念,端正劳动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608

(二)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609

三、劳动技术学科美育的特点 611

(一)鲜明的实践性 612

(二)技术的多样性 612

四、劳技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613

(一)中草药的识别 613

(二)食用菌的培养 614

(三)把黄瓜嫁接新技术引入课堂 616

五、课堂美育体验 618

(一)自然美、实践美与生命之美 618

(二)最令人愉快的学科——劳技 619

第十一节 音乐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620

一、音乐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620

(一)音乐美育的特殊性质和特殊作用 620

(二)音乐美育的施教 621

二、音乐学科美的特点 622

(一)音乐美蕴含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 622

(二)音乐美构成一幅幅情感美的图画 623

附录 625

音乐教改之路的探索 625

一、音乐教育的内涵 625

(一)音乐教学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 625

(二)音乐教学从重教学结果转化为重教学过程 626

(三)音乐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化为学生是主体 627

二、音乐教育中美的塑造和升华 628

(一)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扬善 628

(二)教学中孕育美——以美冶心 629

(三)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悦情 629

(四)实践中表现美(创造)——以美导行 630

三、浅谈唱游教学 631

(一)什么是唱游教学 631

(二)为什么要进行唱游教学 631

(三)唱游教学的内容 631

(四)唱游教学的方法 634

(五)竖笛与唱游教学 636

(六)唱游教学的特点 637

四、让学生学会主动倾听 637

(一)唱游课中为什么要以听领先 638

(二)唱游课中如何以听领先 638

(三)启发式欣赏的教学方法 639

(四)唱游课中欣赏的注意点 641

教学实录 642

起始班的准备课 642

快乐的唱游 645

四分休止符的教和学 646

十六分音符的教和学 648

音乐游戏 651

唱游课 655

第一教时 656

第三教时 658

小青蛙 659

第十二节 美术教学学科中的美育 661

一、美术作品的构成和种类 661

二、美术课的教学内容 662

(一)传授美术知识,提高欣赏水平 662

(二)培养美术技能 663

(三)培养欣赏能力 663

(四)培育创造能力 663

三、摸索美术教学的美育规律 664

(一)直接体验与间接知识相结合,以直接体验为基础。 664

(二)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相结合,审美情感贯穿始终。 664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以技能为中介。 664

四、美术课的直观性、实践性与创造性 664

(一)直观性 664

(二)实践性 665

(三)创造性 665

五、课堂美育例选 665

(一)立体化的唱歌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665

(二)再现音乐主题的形象——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667

(三)在音乐中升华情感——外国民歌欣赏 669

(四)智慧与美的结晶——优秀广告创意的欣赏 671

(五)爱,人类共同的情感——《中秋》一课的设计 675

六、课堂美育体验 678

(一)这节课,令我心潮激荡 678

(二)感悟船歌 678

附录 680

发美术之真谛 起国人之美感 680

一、幼稚的起步 680

二、曲折的探索 682

三、意外的收获 685

四、理性的认知 687

五、美育的花朵 689

六、坚实的步伐 694

教学实录 700

《革命历史画》欣赏 700

第十三节 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708

一、学科美的特点 708

(一)学科美的内涵——生命之美、生态之美与创造之美 708

(二)学科美的表现形式——整体统一与生生不息 712

(三)学科美育的方法与途径 713

二、课堂美育例选 715

(一)自然之美——生态系统 715

(二)滤纸上的彩虹——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716

(三)生命之河——血液循环 718

三、课堂美育体验 72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