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证券市场有效监管的制度选择  以转轨时期我国证券监管制度为基础的研究
证券市场有效监管的制度选择  以转轨时期我国证券监管制度为基础的研究

证券市场有效监管的制度选择 以转轨时期我国证券监管制度为基础的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彧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1835062
  • 页数:5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证券市场存在的基本规律与特征为出发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设计”及机制设计理论的“机制诱导”视角出发,以转轨时期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监管政策的变化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核心,通过结合作者从事证券法律业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我国证券市场中既有的发行监管制度、上市公司收购制度、内幕交易规制制度、市场操纵的监管及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等主要监管制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证券市场有效监管的制度选择 以转轨时期我国证券监管制度为基础的研究》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证券市场及其监管制度 9

第一节 证券市场博弈特征研究 9

一、证券市场的形成——突破信用障碍的交易体制 9

二、证券市场的零和博弈 11

三、零和博弈特征下的市场规律 17

第二节 证券市场监管的制度选择 23

一、零和博弈市场的监管需求 23

二、零和博弈市场监管的制度选择 26

三、零和博弈市场监管的制度安排 28

四、零和博弈市场监管的制度要件 34

第三节 主要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框架及效用评价 39

一、行政与司法救济并重的美国证券监管制度 39

二、英国证券市场的“自律监管” 43

三、“护航式”的日本证券监管制度 46

四、我国香港证券监管制度的“轻度行政监管” 48

五、德国证券监管制度的三层架构 51

第二章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路径变迁 53

第一节 强制性变迁市场下监管制度的演进历史 54

一、发行及上市的准入审批路径 55

二、新股发行方式的管控 59

三、发行价格的行政监管措施 65

四、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制度的变化 70

五、对交易所及其交易机制的管制 76

第二节 强制性变迁路径下的监管制度特点分析 82

一、监管制度的供给取决于监管层对市场的认知程度而非对市场需要的回应 82

二、监管制度的供给服从于政府多元化的价值考量 84

三、强制性的制度供给特征忽视了市场主体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管的基本作用 88

四、政府介入到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甚至成为与市场进行博弈的一方利益主体 89

五、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供给容易孳生权力“寻租”的温床 92

六、导致市场运行主体自我监管与调节功能较小 93

七、证券市场的运行具有“政策市”、“消息市”的特点,增加了制度的不稳定因素 94

八、证券交易所与市场主体逐渐失去了“初级行动团体”的功能,市场活力受到严重损害 96

第三章 我国证券市场有效监管的制度基础——回归市场化化条件下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管的分工 98

第一节 市场化条件下证券监管机关权限设置的世界经验 98

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权限 98

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的监管职责 102

三、日本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SC)的监管职能 105

四、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监管范围 107

五、我国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监管权力 109

第二节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问题之一——“婆婆型”的证券监管机关 112

一、我国证券监管机关的演变 112

二、我国证券监管机关的监管职责与监管内容 115

三、我国证券监管机关监管权限之问题所在 120

第三节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问题之二——“丫环式”的证券交易所 128

一、政府主导的证券交易所 128

二、“名不符实”的会员制交易所 131

三、证券交易所与市场参与者的非对称关系 133

四、证券交易所在定位失衡下的职能失衡 140

第四节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问题之三——“花瓶式”的自律监管组织 145

一、自律监管组织对有效监管的意义 145

二、我国自律组织理论定位与实际功能的差距 147

三、政府驱动型自律组织自律功能的缺失 149

第五节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问题之四——“帮凶式”的中介服务机构 153

第六节 市场化条件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框架之重述 155

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我国已经具备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监管的条件 155

二、市场化条件下监管制度之理念转换 163

三、市场化条件下监管制度之架构重塑 174

第四章 发行监管的制度重构 205

第一节 境外市场发行监管制度评述 206

一、以披露原则至上的美国式注册登记制度 206

二、以自律为基础,招股说明书内容审批为保障的英国式监管 208

三、以交易所实质审查为主,监管部门接受举报为辅的新加坡模式 210

四、以交易所与金管局审查并存的香港“双重存档”制度 212

第二节 我国发行制度史上“额度制”、“审批制”与“核准制”的绩效评价 214

一、“额度制”的历史背景及其制度影响 214

二、“审批制”的背景及制度评价 217

三、“核准制”的背景及制度评价 220

第三节 发行监管制度重构的制度设计 223

一、“注册制”的改革呼声 223

二、发行监管制度改革:价值取向的选择 229

三、发行监管制度重构的方向 238

四、发行监管制度重构:路径与方式 247

第五章 上市公司收购监管的制度改进 265

第一节 上市公司收购及其规制 265

一、上市公司收购——不可回避的商业现象 265

二、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矫正博弈结构失衡的危险 268

三、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制度——监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71

第二节 上市公司收购监管的制度选择 278

一、美国模式 278

二、英国经验 283

三、欧盟实践 285

四、香港做法 291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监管的制度路径 294

一、早期收购监管制度的摸索 294

二、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制度框架的搭建 297

三、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制度的现状 302

四、现行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制度的主要问题 308

第四节 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制度的改进建议 321

一、理顺对“上市公司收购”监管的制度逻辑 321

二、正确理解并执行“阶梯式披露”制度 325

三、证券监管机关的“放权让利” 328

四、要约收购的合理分类与对应规制 332

五、要约收购失败的行为限制 335

六、合理设置收购方收购成功后的“挤出权” 336

第六章 内幕交易监管的制度完善 338

第一节 内幕交易的防范与查处——世界性的监管难题 338

一、内幕交易之“原罪” 338

二、内幕交易之界定 341

三、内幕交易监管之经验教训 345

第二节 我国内幕交易监管的制度轨迹 358

一、内幕交易监管内容的变化 358

二、内幕交易监管执法体系的推进 364

三、内幕交易的归责体系的演进 367

第三节 我国内幕交易监管存在的问题 372

一、内幕信息的界定标准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现状与监管需求 372

二、内幕交易被惩处的数量较少 374

三、内幕交易的监管既不透明也不公开 377

四、内幕交易监管执法的局限性 378

五、内幕交易的处罚不具有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 379

第四节 完善内幕交易监管的若干想法 382

一、内幕交易监管的法理选择 382

二、内幕交易预警机制的完善 387

三、内幕交易有效监管的制度引导 392

第七章 市场操纵行为监管之提升 399

第一节 市场操纵监管的国际经验 399

一、市场操纵之惯常方式 400

二、对市场操纵认定的国际经验 403

第二节 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特点分析 415

一、“庄股成风”的市场环境和投资心态 415

二、“狡兔多窟”的市场操纵者 416

三、散播虚假信息的误导手段 418

四、虚假报价的价格诱导 420

五、基金管理公司(人)的“对敲”操纵与利益输送 422

六、大小非减持的“价格猫腻” 424

第三节 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监管重心 427

一、市场操纵行为的科学化认定 427

二、“隐名账户”的监管 431

三、“撤单行为”的分类监管 436

四、“虚假信息操纵”的防范 441

五、大股东操纵股价的监管预警 447

六、基金管理公司交易的透明性监管 450

第八章 退出机制的优化 452

第一节 我国退市制度之演进 453

一、“只上不下”的制度开局 453

二、“说下不下”的制度过渡 454

三、“下少上多”的制度实践 455

第二节 退市标准和程序之比较研究 456

一、退市标准研究 456

二、退市程序比较研究 462

第三节 对我国退市规则的改进建议 467

一、我国退市制度改进的基本原则 467

二、对退市规则改进的具体建议 469

参考文献 4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