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
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

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大鹏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4969415
  • 页数:275 页
图书介绍: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是指法律所要约束、保护、制裁的人的普遍的、代表性特征;或作为法律工作对象的人的普遍的、代表性特征。人类形象对于法律科学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还是从法律思想体系建设的角度,我们都应该重视法律面对人类形象的研究。本书的人类形象研究,是在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的,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法学理论、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等领域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目录

1导论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什么是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 3

1.2.1人类形象就是从自然人的个体特征中抽象出一般性特征 5

1.2.2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由人的一般需要、人的心理模式和人的社会行为模式组成 8

1.3人类形象对法学具有重要意义 12

1.3.1从建设法律思想体系的角度而言,应关注对人的研究 12

1.3.2从设计法律规范的角度而言,应关注对人的研究 14

1.3.3从法律实施效果的角度而言,应关注对人的研究 15

1.4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与人类形象的关系 20

1.4.1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20

1.4.2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与人类形象的关系 24

1.5“经济人”与“法律人”的比较分析 26

1.5.1“经济人”假设及其发展变化 26

1.5.2“经济人”假设与“法律人”假设的区别 27

1.6本书的研究目标、方法及路径 29

1.6.1本书的研究目标 29

1.6.2本书的研究方法 30

1.6.3本书的研究路径 32

2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的已有研究 36

2.1法学理论关于人类形象的论述 36

2.1.1自然法学派关于人类形象的描述 37

2.1.2新分析法学派关于人类形象的描述 38

2.1.3社会法学派关于人类形象的描述 39

2.1.4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关于人类形象的论述 40

2.2刑法理论关于人类形象的论述 41

2.2.1古典刑法理论中的人类形象 42

2.2.2刑事实证学派提出了“经验人”理论 42

2.2.3犯罪社会学派认为应在社会生活之中研究犯罪与罪犯 43

2.3民法理论关于人类形象的论述 44

2.3.1在民法中,“理性人”是民法理论中重要的人的形象 44

2.3.2民法传统三个经典文本中的人 45

2.3.3从近代到现代民法中“人”的发展路径——从“强而智”的人到“弱而愚”的人 48

2.4行政法方面对于人类形象的论述 49

2.4.1君主立宪时期行政法上的人 50

2.4.2自由法治国时期行政法上的人 50

2.4.3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行政法上的人 51

2.5关于人类形象已有研究的不足 52

2.5.1得出“法律的人类形象”结论高度抽象 52

2.5.2分析的过程证据支持不够充分,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 52

3人具有普遍的需要——法律规制的目标和出发点 54

3.1人的一般需要 54

3.1.1什么是人的一般需要 54

3.1.2人的一般需要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 56

3.1.3人的一般需要是人权之源 58

3.2人的一般需要的分析 60

3.2.1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60

3.2.2按照公理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61

3.2.3人的一般需要分为公理层次、定理层次和倾向性层次三个层次 62

3.2.4公理层次的人的一般需要分析 64

3.2.5定理层次的人的一般需要分析 72

3.2.6倾向性层次的人的一般需要分析 85

3.3人的一般需要在法学及司法中的应用 86

3.3.1人的一般需要是法哲学的逻辑起点 86

3.3.2人的一般需要作为矛盾决策的最后依据 91

3.3.3人的一般需要就是法律规制的出发点 94

3.3.4设计法律制度应充分把握人的需要 98

4人是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的,深受感情影响 102

4.1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103

4.1.1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103

4.1.2人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追求功利 123

4.2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自我控制有时会失效 127

4.2.1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 127

4.2.2人又是有着合理的自我控制能力的 129

4.2.3自我控制是人守法或违法的重要内部控制力量 131

4.3人是深受感情影响的 132

4.3.1法律所面对的每个人都有感情 134

4.3.2感情与法律关系密切 137

4.4在法学及司法中的应用 145

4.4.1人的认知能力是其意思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前提 145

4.4.2以人为本制定刑事政策 147

4.4.3司法容错机制必要性的分析 149

4.4.4感情因素在法学中不应缺位 153

5人有着稳定的心理模式:法律发挥作用的心理基础 158

5.1个体人类的基本心理模式:法律行为的心理基础 158

5.2人有着共同的行为决策模式 160

5.2.1人的行为决策模式 160

5.2.2行为信念对行为决策具有重大影响 163

5.3人的决策特征:有限理性和经济方式的决策 165

5.3.1人的决策过程常常不是精确的推理过程 165

5.3.2人倾向于经济的方式来决策 169

5.3.3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作出理性决策 170

5.4人的归因思维模式:在法律裁判的背后 172

5.4.1归因是责任承担判断的前提 173

5.4.2人的归因常常出错,并对人的法律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 176

5.5人的心理模式在法学和司法中的应用 178

5.5.1利用人的心理模式来分析具体法律问题 178

5.5.2对“马加爵案”的分析 182

5.5.3法官的决策与质量控制 185

6群体、互惠与攻击:法律发挥作用的重要社会条件 191

6.1群体状态下人的特征 191

6.1.1群体人的决策模式不同于个体人 192

6.1.2一定条件下,群体人较单个人缺少理性 193

6.2人倾向于基于互惠模式的行为 197

6.2.1人的互惠模式行动是有着深刻生物基础和历史渊源的 198

6.2.2信赖机制是互惠行为模式的前提 203

6.2.3人的互惠行为模式对于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205

6.3人具有攻击倾向 208

6.3.1对人的攻击行为的分析 208

6.3.2如何有效控制攻击 213

6.4群体、互惠及攻击在法学及司法中的应用 216

6.4.1成功的法律制度是以互惠为核心的 216

6.4.2法律调整中的互惠关系普遍存在 218

6.4.3军人、警察等社会角色的攻击及原因分析 219

6.4.4合理的惩罚对于控制攻击效果显著 223

7纠纷中的人类形象 227

7.1人并不愿意直接协商解决纠纷 227

7.1.1纠纷过程伴随着敌意 228

7.1.2人在纠纷后具有协商规避的倾向 230

7.2人如何对待纠纷 231

7.2.1纠纷当事人是如何对待纠纷的 231

7.2.2纠纷的裁判者是如何处理纠纷的 236

7.3人为什么接受裁判 241

7.3.1对纠纷裁判结果的期待 241

7.3.2纠纷当事人如何对待裁判的结果 242

7.4纠纷中人类形象在法学和司法中的应用 245

7.4.1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更好地研究纠纷背后所隐藏的人类形象 245

7.4.2如何提高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 247

结论 250

附件1 256

附件2 257

参考文献 258

后记 27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