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师创造性劳动引论
教师创造性劳动引论

教师创造性劳动引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泽滨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206033415
  • 页数:249 页
图书介绍:创造力配方:唤醒你的商业创造意识,ISBN:9787206033414,作者:(澳)辛迪·开普兰著;矫福君,薄景山译
《教师创造性劳动引论》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创造基本关系面面观 1

第一节 教育即创造 2

第二节 教育中有创造 3

一、教育中有发现类创造 4

二、教育中有发明类创造 6

三、教育中有创作、表现类的创造 7

第三节 创造成果制约、改变教育 9

一、创造成果是教育内容扩充的源泉,是课程、教材重组的强大动力和内在依据 9

二、创造成果是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形式变革的重要条件 14

三、创造成果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形成新的认识 17

第四节 教育活动孕生、影响创造 20

一、教育活动对创造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人的创造力实现 20

二、教育具有促进创造和阻碍创造的两种作用 24

三、教育是社会认可、积累和运用创造成果的重要机制 27

第二章 教师与创造的凸显 31

第一节 从四个方面提出教师与创造问题 31

一、创造教育蓬勃开展 31

二、创造力普遍具有和创造力多元的创造学观点启示 34

三、教师专业化的兴起与推进 35

四、教师职业倦怠和教改“瓶颈”问题的思考 36

第二节 对教育创造的基本认识 38

一、创造与创新的解析 38

二、教育创造、教育创新的解析 40

三、产生教育创造的领域 47

第三节 对创造性劳动的基本认识 51

一、创造性劳动是劳动过程(方式和手段)具有新颖性、范例性、有效性的劳动 51

二、创造性劳动是与常规劳动、传习性劳动而对应的劳动 53

三、创造性劳动是劳动者主动积极、全身心投入和超越自我的劳动 54

第三章 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及其限制 57

第一节 教师可以是一个创造者 57

一、教师面对错综复杂的14个因素 57

二、教师基本职业活动与创造 61

三、教师拓展性职业活动与创造 69

第二节 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三个类型(层次) 72

一、行的创造:情境创设、教育机智 73

二、型的创造:物具研究、模式创建 77

三、理的创造:观念提炼、学说创立 79

第三节 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限定性因素 81

一、来自国家及社会的限定 81

二、来自学生家长的限定 82

三、来自学生的限定 83

四、来自学校的限定 84

五、教师工作特殊性质对创造的影响 85

第四章 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性及其价值 87

第一节 教师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劳动者 87

一、教师的创造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87

二、教师的创造和发掘一切学生的潜能 90

三、教师的创造和赋予教育以适应变革面向未来的品质 92

四、教师的创造和实现教师自己的人生价值 93

第二节 教师创造性劳动价值再议 95

一、功用价值 95

二、道德价值 98

三、审美价值 100

四、文化价值 103

第三节 富有创造性——中小学教师的努力目标 105

一、创造性教师的内涵 106

二、从合格教师到教育家型教师 107

第五章 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111

第一节 古代教师创造性劳动管窥 111

第二节 陶行知关于教师参与创造的论述 114

第三节 制度化教育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制约作用 117

一、制度化教育的由来和走向 118

二、制度化教育给教师带来了什么 120

三、教师对于创造性劳动复杂矛盾的心态扫描 125

第四节 教师角色任务的历史性变化 133

一、从世界范围看教师角色任务变化及其缘由 134

二、新世纪:我国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大环境趋向宽松 138

第六章 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主体素质 141

第一节 信念系统 142

一、信念之一:教育真的美好 142

二、信念之二:学生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144

三、信念之三:我能做得到 146

第二节 思维特征 148

一、批判思维:是否真的可取 148

二、超前思维:走在变化前面 150

三、多向思维:换个角度去想 152

第三节 学习素质 153

一、学习对于创造性教师的意义 154

二、学习方法及其改进 157

第四节 教师的年龄、教龄与创造 160

一、教师发展阶段论述评 160

二、不同教龄(年龄)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条件与心理 165

第七章 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取向问题 171

第一节 基本的目标取向、价值取向、行为取向 171

一、基本目标取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71

二、基本价值取向:真、善、美、捷 174

三、基本行为取向:与学生互动 177

第二节 当代教育理念关照下创造方向的把握 179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 180

二、认知、情感和谐发展理念 182

三、主体性发展理念 185

四、交往中发展、合作中学习理念 186

第三节 当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创造内容选择 188

一、课程改革中的创造性劳动 189

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中的创造性劳动 193

三、德育和班级工作中的创造性劳动 196

四、其他方面的创造性劳动 200

第八章 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方式、方法问题 202

第一节 创造技法及其运用 203

一、创造技法概述 203

二、教师对创造技法的应用 206

第二节 创造过程规律及其运用 210

一、对创造过程的一般认识 210

二、强化问题意识,建构创造阈 212

第三节 行、型、理创造中各自的方式方法 214

一、教育创新行为的产生 214

二、教育模式的创建与超越 222

三、教育理论的提炼与发展 225

第九章 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和管理 229

第一节 管理者与创造性教师的关系 229

一、关于“创造人”的人性假设 229

二、促进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般条件 231

三、发现、识别——促进发展——总结推广三步曲 235

第二节 创造性教师的自我管理 237

一、自我强化 237

二、自我调节 239

三、自我选择 241

第三节 课题研究与非课题研究 243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243

二、开展教育科研要破除唯课题论 245

三、从中小学特点出发,多方面改进课题运作管理方式 246

后记 24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