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 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健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302322955
- 页数:490 页
基础篇 3
第1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的时代背景 3
1.1工程教育的国际挑战 4
1.1.1美国的工程教育 4
1.1.2欧洲的工程教育 7
1.1.3日本的工程教育 8
1.1.4印度的工程教育 9
1.2工程教育的国家责任 11
1.2.1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1
1.2.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13
1.2.3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14
1.3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需要 15
1.3.1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15
1.3.2我国工程教育的未来需要 16
1.4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7
1.4.1工科院校学校层面的问题 18
1.4.2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内部问题 19
1.4.3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外部问题 20
1.4.4工科毕业生的主要问题 21
参考文献 22
第2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体框架 23
2.1“卓越计划”的总体设计思路 24
2.1.1“卓越计划”的概念释义 24
2.1.2“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 25
2.1.3“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 26
2.1.4“卓越计划”的基本原则 27
2.1.5“卓越计划”的主要特点 28
2.1.6“卓越计划”的实施领域 29
2.1.7“卓越计划”的组织管理 30
2.1.8“卓越计划”的重点任务 31
2.2“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体系 33
2.2.1卓越工程师培养层次 33
2.2.2“卓越计划”培养标准体系的构成 34
2.3“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 35
2.3.1“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35
2.3.2改革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 36
2.3.3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 37
2.4“卓越计划”的教师队伍 38
2.4.1工科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38
2.4.2“卓越计划”对教师队伍的要求 38
2.5“卓越计划”的企业联合培养 40
2.5.1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40
2.5.2建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41
2.6“卓越计划”的国际化培养 42
参考文献 44
第3章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定位 45
3.1问题的提出 46
3.2工科院校的分类和人才培养 47
3.2.1工科院校的分类 47
3.2.2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49
3.3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原则 51
3.3.1服务面向原则 51
3.3.2办学层次原则 52
3.3.3自身优势原则 53
3.3.4未来需求原则 54
3.4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实现 55
3.4.1实践教学 55
3.4.2能力培养 56
3.4.3产学合作 56
3.4.4创新教育 57
3.4.5注重特色 58
参考文献 60
第4章 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 61
4.1问题的重要性 62
4.2现有工程师的分类 63
4.2.1英美工程师的分类 63
4.2.2我国工程师分类中的问题 65
4.3我国工程师类型的划分 66
4.3.1工程师分类的原则 66
4.3.2我国工程师培养类型的划分 67
4.3.3工程师分类中的相关问题 69
4.4各类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70
4.4.1工程师培养标准的构成分析 71
4.4.2服务工程师培养标准 71
4.4.3生产工程师培养标准 72
4.4.4设计工程师培养标准 73
4.4.5研发工程师培养标准 73
4.5各类工程师培养与成长的途径 74
4.5.1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74
4.5.2工程师类型与人才培养层次 75
4.5.3各类工程师的成长途径 76
参考文献 78
第5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标准体系与通用标准 79
5.1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及其标准体系 80
5.1.1国家教育质量标准 80
5.1.2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81
5.2“卓越计划”标准体系的构成 83
5.3“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制定原则和基本思路 85
5.3.1“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制定原则 85
5.3.2制定“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基本思路 86
5.3.3制定“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基本过程 87
5.4美国、欧洲和英国制定的工程专业人才标准 89
5.4.1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对毕业生的标准 89
5.4.2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对欧洲工程师的标准 90
5.4.3英国工程理事会对各类工程师的标准 91
5.5“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 94
5.5.1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 94
5.5.2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95
5.5.3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96
5.5.4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与“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比较 99
5.6“卓越计划”硕士层次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 101
5.6.1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 101
5.6.2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102
5.6.3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103
5.6.4“卓越计划”本科层次与硕士层次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比较 105
5.7“卓越计划”博士层次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 107
5.7.1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 107
5.7.2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108
5.7.3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109
5.7.4“卓越计划”硕士层次与博士层次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比较 110
参考文献 113
第6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 114
6.1专业领域 115
6.1.1专业领域的选择 115
6.1.2人才培养层次的确定 116
6.2培养模式 117
6.2.1工程师培养现状分析 117
6.2.2“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118
6.2.3参与高校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119
6.3教师队伍建设 120
6.3.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120
6.3.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21
6.4政策措施 122
6.4.1经费保障 122
6.4.2学生遴选 123
6.4.3教学管理 124
6.4.4学籍管理 124
6.4.5毕业标准 125
6.4.6教师评聘与考核 126
6.5国际化培养 126
参考文献 127
第7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128
7.1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 129
7.1.1找准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129
7.1.2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130
7.1.3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 131
7.1.4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131
7.2专业培养方案的构成要素 133
7.3学校培养标准的重要性 136
7.3.1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学校层面的具体化和特色化 136
7.3.2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依据 137
7.3.3制定毕业标准与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标准 137
7.3.4评估检查“卓越计划”实施情况的根据 138
7.4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 138
7.4.1制定学校标准必须满足的要求 138
7.4.2学校标准的主要构成 139
7.5学校培养标准的实现 141
7.5.1学校标准的细化 141
7.5.2学校标准的实现 141
7.6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 143
7.7企业培养方案 143
7.7.1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重要性 143
7.7.2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 144
7.7.3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145
7.7.4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 146
7.7.5按照目标功能 模块化设计企业培养方案 147
7.7.6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 149
7.8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化 150
7.8.1国际化不一定要走出国门 150
7.8.2各种类型的参与高校都能够开展国际化 151
7.8.3努力营建国际化的办学环境 152
参考文献 153
核 心篇 157
第8章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57
8.1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158
8.1.1满足培养目标需要的根本价值 158
8.1.2体现学科专业领域整体的继承和发展价值 159
8.1.3反映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独有的特色价值 161
8.1.4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最终价值 163
8.2“卓越计划”课程体系的特征 164
8.2.1“卓越计划”课程体系的独特性 164
8.2.2“卓越计划”课程体系的权变性 165
8.2.3“卓越计划”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165
8.2.4“卓越计划”课程体系的多样性 166
8.3模块化课程体系 166
8.3.1层次化课程体系结构 167
8.3.2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 168
8.3.3“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 171
8.3.4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 172
8.4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组 174
8.4.1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 175
8.4.2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 176
8.4.3处理好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177
8.4.4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178
8.4.5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179
8.5课程体系的优化 180
8.5.1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181
8.5.2注重实践课程模块的建设 182
8.5.3重视课外学习不可或缺的作用 183
8.5.4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184
8.5.5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进行教材建设 184
8.6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 185
参考文献 187
第9章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 188
9.1国外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189
9.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92
9.2.1学习方式的研究性 192
9.2.2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93
9.2.3教师教学的主导性 193
9.2.4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194
9.2.5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194
9.2.6师生地位的平等性 194
9.2.7学习方式的灵活性 195
9.3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 195
9.3.1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 195
9.3.2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 197
9.3.3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 199
9.4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机理 202
9.4.1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 202
9.4.2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03
9.4.3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04
9.4.4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升 205
9.5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205
9.5.1教师要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和更强的知识应用能力 205
9.5.2教师的研究成果和造诣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 206
9.5.3教师必须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207
9.5.4教师需要对教学热爱、投入和研究 207
9.5.5要加强教学团队的合作 208
9.6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208
9.6.1重视建立研究性学习的考核评价体系 208
9.6.2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 210
9.6.3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基本理论学习的关系 210
9.6.4研究性学习的教学风格应灵活多样 211
9.6.5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施个性化学习 211
9.6.6最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和课程 212
9.7研究性学习实例说明 212
参考文献 216
第10章 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217
10.1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工科教师的要求 218
10.1.1对工科教师的基本要求 219
10.1.2对工科教师的工程能力要求 221
10.1.3工科教师工程能力的最低要求 222
10.2工科专职教师的引进聘任 223
10.2.1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出站人员 224
10.2.2国外著名高校工程专业博士 224
10.2.3具有海外工程经历的留学人员 225
10.2.4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企业高层次人员 225
10.3工科专职教师的在职培养 226
10.3.1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26
10.3.2工程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226
10.3.3工程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 227
10.3.4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227
10.3.5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227
10.4兼职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228
10.4.1兼职教师的任务职责 228
10.4.2兼职教师的聘任 229
10.4.3兼职教师作用的发挥 230
10.5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231
10.5.1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232
10.5.2教学团队的主要任务 233
10.5.3教学团队组织建设 235
10.5.4教学团队文化建设 237
10.6工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证 238
10.6.1制定专职教师的聘任与考核标准 238
10.6.2开设“工程型”教师职务系列 240
10.6.3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的制度 240
10.6.4其他制度措施的设立 241
10.7工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激励 241
10.7.1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242
10.7.2鼓励教师到企业丰富工程实践经历 242
10.7.3激励教师重视提高工程能力 242
10.7.4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43
10.7.5大力支持教学团队建设 244
参考文献 245
第11章 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246
11.1教育与教学、实践与创新 247
11.1.1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247
11.1.2实践是工程的本质 247
11.1.3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248
11.2工程实践教育模块的构建 248
11.2.1构建工程实践教育模块的原则 249
11.2.2工程实践教育模块的构成 250
11.3工程实践教育途径的开拓 251
11.4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 253
11.4.1工程训练的教育属性 253
11.4.2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 254
11.5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 256
11.5.1校企共同建设的内容 256
11.5.2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主要任务 257
11.6教师工程实践教育能力的培养 257
11.6.1教师工程实践教育能力分析 257
11.6.2专兼职教师实践教育能力的培养 258
11.7工程实践教育质量的评价 260
参考文献 261
第12章 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 262
12.1校企全程合作是“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 263
12.2校企全程合作的主要环节和合作内容 265
12.2.1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265
12.2.2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66
12.2.3共同建设工科教师队伍 267
12.2.4共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267
12.2.5共同制定企业培养方案 268
12.2.6共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69
12.2.7共同实施企业培养方案 269
12.2.8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 269
12.2.9共同评价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271
12.3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 272
12.3.1系统全面的合作模式 273
12.3.2模块化的合作模式 273
12.3.3基于项目的合作模式 274
12.3.4订单式的合作模式 275
12.3.5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 276
12.3.6学工交替的合作模式 277
12.3.7多专业联合的合作模式 279
12.3.8课程置换的合作模式 280
12.4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机制的建立 281
12.4.1校企合作双方的动机分析 282
12.4.2校企合作的根本原则: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282
12.4.3校企合作的组织保障:校企合作委员会 283
12.4.4校企合作的制度保证 284
12.4.5校企合作的政策激励 284
12.4.6校企合作的经费保障 285
12.4.7高校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 286
12.4.8校内企业研发基地/平台的建设 286
12.4.9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 287
12.4.10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 288
12.5校企全程合作教育需要的政策法规支持 289
12.5.1校企合作的国家立法和国家政策 289
12.5.2校企合作的政府支持 289
12.5.3校企合作的企业要求 290
12.5.4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 290
12.5.5鼓励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政策 291
12.5.6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措施 292
参考文献 293
第13章 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 294
13.1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性 295
13.1.1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295
13.1.2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296
13.1.3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 296
13.2面向世界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 296
13.2.1各种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 296
13.2.2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的基本要求 297
13.3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299
13.3.1国际化课程的设置 299
13.3.2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充实 300
13.3.3国际化课程体系构建要注意的问题 301
13.4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 302
13.4.1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及其特点 302
13.4.2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国际化 304
13.4.3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的国际化 304
13.5改革外语教学 305
13.5.1重视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306
13.5.2将外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306
13.6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队伍 307
13.6.1教师队伍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 307
13.6.2建设国际化教师队伍的途径 308
13.7实施多模式国际合作办学 310
13.7.1国际合作办学的3种模式 311
13.7.2国际合作办学的其他作用 312
13.8开展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313
13.9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 314
13.9.1教师的国际交流 314
13.9.2学生的国际交流 315
13.9.3国际教育资源共享 316
13.10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316
13.11国际化中的民族性和本校特色 318
13.11.1国际化与全球一体化 318
13.11.2国际化与民族性 319
13.11.3国际化与本校特色 321
参考文献 322
拓展篇 325
第14章 卓越工程师领导力的培养 325
14.1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性 326
14.1.1对领导力本质的基本认识 326
14.1.2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327
14.1.3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性 327
14.1.4发达国家工程人才领导力培养情况 329
14.2卓越工程师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329
14.2.1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应具有的个人特质 330
14.2.2卓越工程师的专业优势 331
14.2.3卓越工程师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332
14.3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L-A-R模式 334
14.3.1领导力培养的最佳方式 334
14.3.2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L-A-R模式 335
14.3.3学生个体因素对L-A-R模式的影响 337
14.4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课内学习 338
14.4.1适用于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 338
14.4.2根据领导力形成的特点和规律设计的教学方法 340
14.4.3领导力教育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 341
14.5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课外实践 343
14.5.1课程实践活动 343
14.5.2党团班会活动 344
14.5.3学生社团活动 345
14.5.4企业实践活动 346
14.5.5社区服务活动 347
14.6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教师选择 348
14.6.1校内专任教师 348
14.6.2工业企业领导者 349
14.6.3政府官员 349
14.6.4本校成功校友 349
14.6.5校内领导干部 350
14.6.6社区领导者 350
参考文献 351
第15章 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353
15.1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及其要素分析 354
15.1.1创新及其主要特征 354
15.1.2创新能力的内涵 355
15.1.3知识视野 356
15.1.4创新意识 356
15.1.5创新思维 357
15.1.6创新技能 357
15.1.7创新素质 358
15.1.8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58
15.2卓越工程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59
15.2.1创新思维的特征 359
15.2.2创新思维的构成 360
15.2.3思维定势的突破 362
15.3改革课程与教学内容 满足创新能力培养 364
15.3.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需要具备的特点 364
15.3.2重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精选通识教育教学内容 365
15.3.3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构建综合性的专业课程模块 366
15.3.4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最大限度地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 367
15.3.5开设专门研讨工程学科专业前沿发展的课程 368
15.3.6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及时提供创新教育素材 368
15.4推行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性学习 369
15.4.1研究性学习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 369
15.4.2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是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问题 370
15.4.3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突破思维定势 求新求异 371
15.4.4组织好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不同意见 371
15.4.5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372
15.4.6建立注重学习过程 强调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评价制度 372
15.5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教学活动 实现创新能力提升 374
15.5.1创新性实验 375
15.5.2创新训练项目 376
15.5.3创新竞赛活动 376
15.5.4参与研究项目 377
15.5.5社会创新实践 378
15.6构建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平台 支持创新能力提升 379
15.6.1开放式实验室 379
15.6.2创新实践基地 380
15.7营造促进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氛围 381
15.7.1浓郁的创新文化 382
15.7.2宽松的文化氛围 382
15.7.3平等的教学氛围 383
15.7.4自由的学术氛围 384
15.7.5和谐的师生关系 384
15.7.6多样化的创新活动 385
参考文献 385
第16章 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387
16.1特色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质追求 388
16.1.1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是人才市场的需要 388
16.1.2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是学校优势的体现 390
16.1.3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是人才质量的保证 391
16.2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形成特色的前提 393
16.2.1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的因素 393
16.2.2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的过程 395
16.3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特征 396
16.3.1异质性 396
16.3.2有限性 397
16.3.3公认性 397
16.3.4稳定性 398
16.3.5工程性 398
16.3.6导向性 399
16.4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内涵 399
16.4.1教育教学理念 400
16.4.2学科专业建设 402
16.4.3专业培养标准 403
16.4.4大学文化建设 404
16.5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 407
16.5.1高校规划的重点 407
16.5.2学校工作方案 408
16.5.3专业培养方案 409
16.5.4干部任期目标 409
16.5.5教师岗位职责 410
16.5.6高校年度工作要点 411
16.5.7高校年度经费预算 412
16.5.8高校教育教学资源 413
16.5.9高校教学督导 413
16.5.10教职工年度考核 414
参考文献 415
第17章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416
17.1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417
17.1.1人才培养定位 417
17.1.2学科专业确定 418
17.1.3专业培养方案 418
17.1.4课程体系改革 419
17.1.5教学方法改革 419
17.1.6行业企业合作 419
17.1.7教师队伍建设 420
17.1.8学校内部管理 420
17.1.9政策机制导向 421
17.2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涵 421
17.2.1以学生的培养需要为中心 421
17.2.2贯穿人才培养始末的全过程 422
17.2.3从各个不同角度入手的全方位 423
17.2.4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的全员性 424
17.2.5采用多种质量管理方法的多方式 425
17.3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425
17.3.1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425
17.3.2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原则 427
17.3.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 429
17.3.4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的组织结构 431
17.3.5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的多元主体 433
17.3.6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 434
17.4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 435
17.4.1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过程监控的主要环节 435
17.4.2单项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过程监控 437
17.4.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内部监控 440
17.4.4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外部监控 441
17.4.5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监控的方法和途径 444
17.5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447
17.5.1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性质 448
17.5.2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工作机理 449
17.5.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改进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450
17.5.4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452
17.6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的质量保障 454
17.6.1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的性质特点 454
17.6.2企业学习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 456
17.6.3企业学习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459
17.7大学质量文化的建设 461
17.7.1大学质量文化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462
17.7.2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原则 464
17.7.3大学质量文化的精神层面建设 466
17.7.4大学质量文化的制度层面建设 467
17.7.5大学质量文化的行为层面建设 468
17.7.6大学质量文化的物质层面建设 470
17.8质量保障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471
17.8.1质量保障的合格性与发展性 471
17.8.2质量保障的标准性与特色性 472
17.8.3质量保障的全面开展与突出重点 473
17.8.4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评估 473
17.8.5工程专业认证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 474
17.8.6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 475
参考文献 476
附录A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478
附录B“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 484
后记 489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管理信息系统习题集》郭晓军 2016
- 《工程静力学》王科盛主编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化学反应工程》许志美主编 2019
- 《绿色过程工程与清洁生产技术 张懿院士论文集精选 上》《绿色过程工程与清洁生产技术》编写组编 2019
- 《软件工程》齐治昌,谭庆平,宁洪编著 2019
- 《系统解剖学速记》阿虎医考研究组编 2019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指导》郭跃萍主编 2019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第2版》施卫主编 2020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