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北京高等教育史  上
北京高等教育史  上

北京高等教育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学珍主编;于洸,张万仓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4360762
  • 页数:7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梳理了从古代、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期北京解放前北京高等教育的历史渊源,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成长以及北京高等教育在我国历次重大事件中发挥的作用等。
《北京高等教育史 上》目录

第一编 北京古代高等教育 3

第一章 北京古代高等教育历史渊源 3

第一节 太学、国子监 3

第二节 专门学校 11

第三节 私学 15

第四节 书院 18

第五节 科举制度 19

第二章 辽、金、元时期的北京高等教育 24

第一节 辽南京的高等教育 25

一、辽南京太学 25

二、辽代科举 26

第二节 金中都的高等教育 27

一、金中都的国子监、国子学 28

二、金中都的太学 28

三、金中都的女真国子学与女真太学 29

四、金中都的算学和医学 30

五、金代科举 30

第三节 元大都的高等教育 33

一、元大都的国子学 34

二、元大都的蒙古国子学 35

三、元大都的回回国子学 36

四、元大都的专门学校 36

五、元大都的书院 37

六、元代科举 38

第三章 明代北京高等教育 40

第一节 北京国子监 40

一、国子监教官和机构的设置 41

二、国子监的学生 42

三、国子监的教学 44

四、国子监的历事制度 45

五、国子监的学规 46

第二节 四夷馆 47

第三节 武学 48

第四节 首善书院 49

第五节 明代科举 51

第四章 清代北京高等教育 59

第一节 北京国子监 59

一、国子监的管理体制和机构、教官的设置 60

二、国子监的学生 62

三、国子监的教学 67

四、国子监学生的出路 70

第二节 专科学校 72

一、算学 72

二、天文学 74

三、医学 75

第三节 四译馆和俄罗斯文馆 76

第四节 留学生教育 77

第五节 清代科举 78

第二编 晚清时期的北京近代高等教育第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与京师同文馆的创立 91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与洋务教育 91

一、洋务运动 91

二、洋务派兴办的教育 92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的创办 93

一、五个外文馆的先后开办 93

二、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的一场争论 96

三、格致馆、化学馆和医学馆的设立 102

第三节 同文馆的章程和管理体制 103

一、同文馆的章程和条规 103

二、同文馆的设官和管理体制 105

第四节 同文馆的教习和学生 107

一、同文馆的教习 107

二、同文馆的学生 109

第五节 同文馆的课程和教学 112

一、同文馆的课程设置 112

二、同文馆的教学活动 115

三、同文馆的考试制度 118

七、同文馆的翻译和出版成就 120

八、同文馆的作用和地位 124

第二章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思想和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127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维新派教育改革思想 127

一、维新变法运动 127

二、维新派的教育改革思想 129

第二节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131

一、京师大学堂的筹办 131

二、京师大学堂的成立和《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135

三、京师大学堂的开学和被迫停办 136

第三节 京师大学堂的恢复 142

一、清政府颁令恢复京师大学堂 142

二、张百熙重建大学堂的计划 143

第四节 京师大学堂的章程和领导体制 146

一、《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147

二、《奏定大学堂章程》 149

三、大学堂领导体制的改变及历任总监督 152

第五节 京师大学堂的各项条规 153

第六节 大学堂开设的学馆和博物实习科 158

一、师范馆 158

二、仕学馆和进士馆 161

三、译学馆 164

四、医学馆 168

五、博物实习科 169

第七节 预备科和分科大学 170

一、预备科 170

二、分科大学的开办 172

第八节 派员出洋考察和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177

一、派员出国考察 177

二、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178

第九节 开设体育课和举行体育运动会 180

第十节 藏书楼和译书局 181

一、藏书楼(图书馆) 181

二、译书局 184

第十一节 拒俄运动 186

第三章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北京兴办的近代高等学堂第一节 清末新政 193

第二节 近代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195

第三节 废除科举制度 200

第四节 设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 205

第五节 北京兴办的近代高等学堂和高等专业学堂 208

一、高等学堂 208

二、高等专业学堂 210

三、清华学堂的创办 213

四、教会大学的设立办 216

第三编 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高等教育第一章 民国初年的北京高等教育 223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223

一、批判清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223

二、颁布大学令、专门学校令、师范教育令,改革高等教育制度 226

三、颁布各类专门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大学的规程,革新科门和课程的设置 228

四、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制定各项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 236

五、颁布公立私立专门学校、私立大学等规程,将私立高等学校正式列入高等教育体系 242

第二节 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教育逆流及其破产 244

一、恢复尊孔祀孔 244

二、改定民国元年确定的教育宗旨 245

三、中小学恢复读经,大学恢复设经学科 247

第三节 民国初年北京的高等学校 248

一、国立大学:北京大学 248

二、国立高等师范学校 256

三、国立专门学校 259

四、国立清华学校 263

五、私立大学 264

六、民国初年北京存在过的其他高等学校 267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与北京高等教育 268

第一节 北京高校反对封建文化教育的斗争 269

一、反对孔教,批判儒家思想 269

二、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273

三、宣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高校招收女生 276

四、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 277

第二节 蔡元培的北京大学改革 279

一、改变旧大学的性质,树立新的办学宗旨 279

二、整顿教师队伍,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 280

三、改革学校的领导体制,实行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284

四、改革学科设置与教学制度 287

五、提倡美育 291

六、首开女禁,实行男女同校 295

七、倡导平民教育 298

八、开创学术研究风气 300

第三节 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基本形成 309

一、颁布《修正大学令》 309

二、实行“新学制”——“学校系统改革案” 310

三、制定《国立大学条例》 313

第三章 北京高等学校与五四运动 316

第一节 北京高等学校在五四运动前后 316

一、五四运动的前奏 317

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319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322

四、挽留蔡元培校长的斗争 333

五、五月十九日的总罢课 339

六、“六三”开始的大宣传与北京政府的大逮捕 344

七、五四爱国运动的胜利 348

第二节 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北京高校的传播和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352

一、我国早期对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及其学说的介绍 352

二、十月革命和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在北京高校的传播 356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361

四、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367

第四章 五四后北京高校师生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378

第一节 国立八校的索薪斗争和教育经费独立运动 378

一、北京国立大中小学联合进行的索薪斗争 378

二、八校教职员为索薪从“暂停职务”到全体辞职 379

三、再次爆发大规模索薪斗争 385

四、新一轮的索薪斗争与“驱彭运动” 391

第二节 五四后北京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394

一、支援“二七”大罢工的斗争 394

二、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 396

三、“三一八”前后反帝反北京军阀政府的斗争 399

第五章 二十年代北京的高等学校 408

第一节 国立大学和国立专门学校 409

一、北京大学 409

二、北京师范大学 411

三、清华大学 414

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大学 416

五、北京农业大学 418

六、北京医科大学 421

七、北京法政大学 422

八、北京工业大学 422

九、北京交通大学 423

十、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424

第二节 京师大学校 424

第三节 私立大学和学院 427

一、中国大学 427

二、朝阳大学 427

三、中法大学 428

四、民国大学 429

五、平民大学 429

六、华北大学 430

七、畿辅大学 430

八、北平美术学院 431

第四节 私立教会大学 431

一、燕京大学 431

二、辅仁大学 433

三、协和医科大学 435

第四编 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高等教育第一章 国民政府统治头十年的北平高等教育 440

第一节 推行“三民主义教育” 440

第二节 北平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 444

一、大学区制的试行 444

二、北平大学区的设立 445

三、北平大学的组建 446

四、大学区制的废止 450

第三节 国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整顿与控制 452

一、修订各类高等学校的制度 452

二、颁布《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建立学位授予制度 454

三、颁布《大学及独立学院教员资格审查暂行规程》 456

四、进行国民党党义教育,建立训育制度 457

五、实行军事训练和军事管理 458

六、控制学生团体,禁止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459

第四节 国民政府统治头十年北平的高等学校 461

一、国立高等学校 462

二、部立高等学校 490

三、市立高等学校 491

四、私立高等学校 491

第五节 北平高校师生的抗日救亡运动 506

一、“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506

二、“一二·九”运动——民族解放斗争的号角 514

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诞生 525

四、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续推进抗日救亡运动而斗争 527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平高等教育 535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政策与管理措施 536

一、战时教育的指导方针、政策与主要应变措施 536

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管理 539

三、强化对师生的统制 543

第二节 抗战期间的北平高等学校 546

一、内迁的高等学校 548

二、先留平办学后又内迁的高等学校 583

三、留平办学的高等学校 589

第三节 国民政府统治区北平高校的爱国民主运动 597

一、内迁云南昆明的北平高校的爱国民主运动 597

二、内迁四川成都的北平高校的爱国民主运动 601

三、内迁陕西等地的北平高校的爱国民主运动 602

附录 日伪在北平举办的高等学校 604

第三章 抗战胜利至北平和平解放前的北平高等教育 613

第一节 收复区北平高校的反甄审及反对伪选“国大代表”的斗争 614

一、反甄审斗争 614

二、反对伪选“国大代表”的斗争 618

第二节 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运动 620

一、反内战时事晚会 620

二、“一二·一”惨案 624

三、斗争的胜利 629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复员北平的高校与原留北平的高校 633

一、国立高等学校 634

二、市立高等学校 650

三、私立高等学校 650

第四节 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高涨 658

一、抗议驻华美军暴行 658

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665

三、助学运动 672

四、四月风暴 674

五、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运动 688

六、“七五”血案和“七九”游行请愿斗争 692

七、反对“八一九”大逮捕的斗争 699

第五节 迎接北平解放 702

一、反对高校南迁的斗争 702

二、开展护校工作 704

后记 7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