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环境法总论
环境法总论

环境法总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慈阳著
  • 出 版 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9574186464
  • 页数:907 页
图书介绍:
《环境法总论》目录

第一篇 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导论 1

第二章 环境与环境法基本概念与体系 5

第一节 环境之概念 6

第一项 概述 6

第二项 不同学科上之环境概念 10

第三项 环境法中之环境概念 12

第二节「环境破坏」之概念内涵与现况 15

第一项 第一项 环境破坏之一般概念 15

第二项 环境法中之环境破坏概念与现况 17

第三项 我国环境破坏现况及改善的尝试 19

第三节 我国环境法上「公害」概念解析 35

第四节 环境保护之概念及任务 39

第一项 概念於历史上之发展 39

第二项 概念之内涵 40

第三项 环境保护之任务 43

第四项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关系 47

第五项 建议 49

第五节 环境法之概念 50

第一项 环境立法基准原则与任务 50

第二项 环境法规范对象 52

第三项 环境法之类型分类 54

第四项 环境法动态体系之结构分析 58

第五项 与环境法相关联之学科 59

第一目 环境政治学 60

第二目 环境经济学 60

第三目 环境伦理学 61

第六项 环境立法之历史发展 61

第一目 环境立法之空白时期 62

第二目 环境立法之启蒙时期 63

第三目 环境立法之发展时期 64

第四目 评析 65

第七项 环境法体系之建构 67

第一目 环境实体法及形式法 67

第二目 环境法在传统法领域的归属性 67

第一款 环境刑法 67

第二款 环境私法 70

第三款 环境公法 72

第三目 环境法被视为跨领域之立法规范 73

第四目 环境法作为独立法领域 74

第五目 环境法体系之建构 78

第一款 学界见解 78

第二款 实务见解 78

第三款 德国立法例 79

第四款 我国环境法应为之独立体系建构 80

第五款 环境法整合模式之分析 84

第三章 环境法法源论 113

第一节 宪法 113

第一项 概论 113

第二项 宪法前言 115

第三项 宪法基本原则 117

第四项 基本权利与义务 121

第一目 概述 121

第二目 基本权本质与作用下之环境生态永续经营与发展之确保 124

第三目 环境保护与宪法之生存与生命权保障 128

第四目 环境保护与宪法财产权保障 131

第五目 国家环境保护之基本界限 131

第一款 个人环境保护者之基本权 132

第二款 对私人环境污染者之基本权 132

第六目 小结 134

第五项 宪法上国家机关之环境保护权限 135

第六项 基本国策 141

第一目 立法者宪法义务之类型 141

第一款 宪法明示委托 142

第二款 内涵性宪法委托 143

第三款 宪法基本方针 144

第四款 小结 145

第二目 基本国策之本质 146

第三目 环境保护原则在基本国策之定位 146

第四目 保护法益与规范对象 147

第一款 对立法之拘束 149

第二款 对行政权之拘束 151

第三款 对司法权之拘束 152

第七项 环境国原则之建构 154

第一目 环境国概念之解析与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十条第二项环境保护原则之关联性 154

第二目 环境国原则之正当性及应有之内涵 157

第一款 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目的 157

第二款 宪法增修条文第十条第二项建构之环境国体系 159

第三目 环境国之界限 171

第四目 小结 173

第二节 环境行政法 174

第一项 环境行政法之范围 174

第二项 环境行政法之任务 176

第一目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 177

第一款 组织建制倡永续 177

第二款 节能减碳酷地球 178

第三款 资源循环零废弃 180

第四款 去污保育护生态 181

第五款 清净家园乐活化 182

第二目 国家永续发展行动计画 184

第一款 永续发展理念与沿革 184

第二款 永续发展趋势之我国因应 184

第三款 联合国世界高峰会永续发展行动计画 185

第四款 我国永续发展行动计画之制订 186

第五款 永续发展行动计画之修正 186

第六款 执行中永续发展行动计画内容 187

第三目 国家环境保护计画 188

第一款 计画推动方向与理念 188

第二款 计画内容 188

第三款 推动策略 190

第四款 执行及参与机制 190

第五款 执行成果 192

第三项 依法行政原则之遵循 193

第一目 法律保留原则 193

第二目 法明确性原则 194

第三目 信赖利益之保障 197

第四项 行政组织权限行使上之难题 198

第一目 各级主管机关间权责不清 198

第二目 中央与地方权限欠缺具体划分标准及建议 201

第一款 中央与地方自治团体就环境保护权限之划分 202

第二款 中央与地方自治权体就废弃物清理事务权限之划分 211

第三节 环境私法 220

第一项 民事责任基础理论 220

第一目 过失责任原则 220

第二目 无过失责任主义之发展 221

第二项 因果关系之难题与举证责任之分配 223

第三项 民法中之环境责任规范 225

第四项 环境法规中损害赔偿之相关规定 230

第五项 环境民事责任特别立法之必要性 232

第四节 环境刑法及环境行政刑法 235

第一项 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 236

第一目 学说上之见解 236

第一款 量的差异 236

第二款 质的差异 236

第三款 质与量综合论 239

第二目 实务之见解 240

第一款 我国实务 240

第二款 德国实务 241

第三目 评析 243

第二项 行政刑法之问题 244

第一目 形成之缘由 245

第二目 行政刑法之本质 245

第一款 使用刑罚或秩序罚考量基准 246

第二款 本书见解 248

第三目 行政刑罚之争议 249

第五节 环境秩序法 250

第六节 环境国际公法 251

第一项 概述 251

第二项 环境国际法 252

第三项 国际环境保护之参与者 253

第一目 国家 253

第二目 国际组织 254

第三目 环境保及护之非政府组织 254

第四目 国际环境标准化组织及跨国企业 255

第四项 环境国际法法源 256

第一目 概说 256

第二目 一般法律原则 256

第三目 国际习惯法 258

第四目 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及公约 262

第一款 海洋污染防治 264

第二款 气候系统之维持 265

第七节 德国环境立法体系之比较 274

第一项 环境法各别领域之开始 274

第一目 概述 274

第二目 污染防制法(Immissionschutz ) 275

第三目 水资源之利用与污染之防制法规 279

第四目 自然保育法 280

第五目 经济循环暨废弃物处理法 280

第二项 共通适用之环境法规 283

第一目 概述 283

第二目 环境影响评估法制 283

第三目 环境责任法制 284

第四目 环境资讯法 285

第五目 环境保护受托人制度 286

第三项 环境法典之草拟 286

第一目 规范潮流与法典化理念之形成 286

第二目 教授草案与实务委员会 287

第三目 环境法典制定之难题与转机 288

第四项 展望 289

第八节 美国环境法体系概述 290

第一项 概述 290

第二项 预防阶段——《国家环境政策法》 292

第三项 管制阶段——污染控制法 297

第一目 概述 297

第二目《清洁空气法》的架构 299

第三目 多样化的管制型态 304

第四项 救济暨整治阶段 304

第五项 美国环境法体系之立法例 306

第四章 环境法之基本原则 307

第一节 作用概念 307

第二节 预防原则 309

第一项 基本概念 309

第二项 内涵要素 311

第三项 国际法上之发展及未来展望 315

第三节 危险防御-保护原则 316

第四节 污染者负责原则 318

第一项 概述 318

第二项 起源及发展方向 318

第三项 因果关系认定之意义 321

第四项 从我国环境政策观点论污染者负责原则 323

第五项 从污染预防之经济诱因观点论污染者负责原则 326

第六项 从社会国原则论污染者负责原则 327

第七项 与其他原则之关联性及界限 329

第一目 与预防原则之关联性 329

第二目 与共同负担原则之关联性 330

第三目 与合作原则之关联性 331

第八项 小结 331

第五节 共同负担原则 333

第六节 集体负担原则 334

第七节 合作原则 335

第八节 永续性原则 338

第九节 禁止现存环境受更恶劣破坏之原则 338

第十节 衡平原则 339

第十一节 超国界的环境保护原则 340

第十二节 全面性原则(Cradle-to-grave-princip ) 340

第十三节 营运停止责任原则(Nachsorgepr?zip) 341

第五章 国家之环境保护义务 343

第一节 绪论 343

第二节 国家积极保护义务 344

第三节 国家消极不作为义务 345

第一项 事实高权污染行为之不作为 345

第二项 法律行为上之不作为及监控义务 346

第四节 国家给付义务 349

第五节 环境法中国家保护义务之扩大-以基本权保障在质量扩增之观点出发 351

第一项 侵入概念之改变 351

第二项「侵入」之特徵扩大 352

第三项 国家保护义务下之环境保护内涵 353

第六章 人民一般环境义务 355

第一节 人民自主义务 355

第二节 人民协力义务 356

第二篇 预防 359

第七章 环境法基本措施 359

第一节 概论 359

第二节 计画性措施 363

第一项 概论 364

第二项 计画的概念 366

第三项 环境计画 367

第一目 理论基础与作用 367

第二目 计画类型 370

第三目 计画之各阶段 373

第四目 计画裁量应履践之要件 375

第五目 环境计画之任务、形式及特殊性 378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估法制 379

第一项 缘起 379

第二项 目的与作用 382

第三项 环境影响评估程序与行政程序法 383

第四项 环评过程 384

第五项 环境影响评估中之当事人范围 386

第六项 环境原则之实践 390

第七项 开发行为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之认定标准 391

第一目 概说 391

第二目 现行作业流程 400

第三目 结语 411

第八项 政府政策环境影响评估 420

第四节 环境标准 425

第五节 预防性之法律命令 428

第一项 概述 428

第二项 国家课与防免责任及未来整治救济之关联性 429

第三项 欧盟环境责任指令体系 429

第四项 责任主体之类型 433

第一目 经许可之设施之责任 433

第二目 不需经许可之设施责任 439

第三目 采矿设施之责任 442

第五项 建议 443

第六节 资讯性措施 445

第一项 概述 445

第二项 经国家来取得资讯 447

第三项 人民资讯请求权 448

第一目 人民资讯取得自由 448

第二目 国际暨外国资讯取得自由保障之法制 449

第三目 我国资讯自由保障法制 451

第三篇 管制 453

第八章 直接管制措施 453

第一节 本质 453

第二节 法律之禁止与命令 454

第一项 在法律层面之规定 454

第一目 法律之禁止(禁令) 454

第二目 法律上的命令 455

第二项 行政审查措施 455

第一目 柔性之要求——登记及报备制 455

第二目 行政处分作为管制措施 457

第九章 影响性措施 465

第一节 概论 465

第二节 诱导行为 467

第一项 资讯的给予 467

第二项 请求 467

第三项 警告 468

第三节 对环境有利产品之授益行为 469

第四节 补助行为和租税优惠原则 470

第一项 概说 470

第二项 补助行为 471

第一目 直接补助 472

第二目 租税优惠原则 473

第五节 排放证照转移、互补与交易 473

第一项 制度之源由与国外立法例之概述 473

第二项 意义 475

第三项 证照与许可之比较 476

第四项 证照与规费的比较 477

第五项 对污染排放量、价格化之修正 477

第六项 美国空气污染总量管制沿革 478

第七项 德国总量管制制度之概述 484

第八项 总量管制与空污费并行之可能性 486

第九项 我国现况之可行性与规定 486

第十项 总量管制合宪性问题之探究 489

第六节 环境公课 491

第一项 徵收对象 491

第二项 法律形式 492

第三项 数额衡量 495

第四项 环境公课之作用 497

第一目 将污染者负责原则具体化 497

第二目 将预防原则具体化 503

第三目 补偿作用与污染成本内部化之具体化 506

第七节 环境资源私有化 508

第八节 环境协商 510

第一项 概论 510

第二项 类型 510

第一目 公法契约 510

第二目 私法契约 512

第三目 非正式的协商 513

第十章 基於合作原则的混合型措施之采取 517

第一节 概述 517

第二节 环境保护受托人 (Umweltschutzbeauftragte) 518

第一项 概说 518

第二项 本质及任务 519

第三项 立法目的 520

第一目 合作原则的实现 520

第二目 事业自我监控义务 520

第四项 缺点 520

第五项 修正制度建议 521

第三节 企业制度之环保化(绿化) 521

第一项 企业组织公开呈报义务 521

第二项 企业决策绿化 522

第四节 环境检查及管理 523

第一项 制度简介-以欧盟生态检查指令与德国环境检查法为例 523

第二项 检讨 526

第四篇 救济 529

第十一章 现今环境法规之法律救济途径 529

第一节 概说 529

第二节 公害纠纷处理法制 531

第一项 本法制定之源由 531

第二项 本法之适用范围 532

第一目 公害的定义 532

第二目 公害纠纷的定义 533

第三项 本法处理机构及程序之介绍与探讨 534

第一目 组织与任务的说明 534

第二目 处理程序 535

第一款 前言 535

第二款 调处 535

第三款 裁决 537

第三目 公害管制协定到环境保护协定 538

第一款 意义 538

第二款 公害管制协定之功能 539

第三款 公害管制协定之内容 539

第四款 环境保护协定 539

第四目 执行现况 542

第一款 公害纠纷发生件数在量上递减 542

第二款 重大公害纠纷事件态样转型 542

第三款 公害纠纷之成因 544

第四款 公害纠纷现行处理管道 545

第五款 现行行政机关执行措施 547

第五目 结论 551

第三节 公民诉讼 553

第一项 概述 553

第二项 评析 554

第四节 对抗许可或执照之第三人诉讼 556

第五节 行政诉讼法之公益诉讼 560

第一项 概述 560

第二项 行政诉讼之公益诉讼 561

第一目 宪法依据 561

第二目 公益诉讼之本质及要件 563

第一款 德国公益诉讼之侷限性 563

第二款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 565

第三项 小结 566

第六节 对抗计画之法律救济 566

第七节 未完成之行政行为之法律救济 568

第八节 相关难题 569

第一项 客观法规范之违反V.S.主观权利之侵害 569

第二项 法院审查密度 570

第三项 暂时性之法律救济 572

第十二章 未来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之建议 573

第一节 概说 573

第二节 事实上之救济 575

第一项 概念之确定 575

第二项 紧急应变措施之主体以及类型 577

第三项 紧急应变措施时效问题之基准 579

第三节 法律上之救济 581

第一项 环境法上之公益诉讼 581

第一目 概述及问题所在 581

第二目 环境公益诉讼之建构 582

第一款 宪法依据 582

第二款 环境诉讼之特殊性 584

第三款 现行环境法上之公民诉讼 586

第四款 环境法之公益诉讼建构依据及要件 587

第五款 小结 590

第二项 环境损害救济制度 591

第一目 法制上之缺失 591

第一款 环境损害之特殊性 591

第二款 因特殊性所造成之缺失及克服 593

第二目 无过失责任之环境赔偿法制 599

第三目 针对符合预防阶段公法环境损害防免暨整治责任之设施 606

第一款 危害环境设施应负责任主体 606

第二款 公法上环境损害之防免暨整治责任 626

第三款 公法防免责任之救济 636

第四目 环境损害补偿及整治基金法制 637

第一款 针对不明污染源 637

第二款 基金对象 644

第三款 基金运作模式及个别分析 650

第四款 基金模式之比较 664

第五款 建议 680

第五目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 689

第一款 制定必要性 689

第二款 责任保险之优势 693

第三款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之基本原理 693

第四款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之类型 698

第五款 责任保险类型之探讨——以我国现行责任保险为例 701

第六款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之组织 710

第七款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之内容 720

第六目 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环境损害赔偿法、环境损害补偿暨整治基金及环境损害强制责任保险之结合(图示) 745

第一款 环境损害赔偿法制度之建构 745

第二款 环境损害赔偿法之设计原则 747

第三款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之设计原则 748

第四款 环境损害补偿及整治基金之设计原则 753

第五款 损害赔偿法、责任保险与基金三者间之关联性 756

第六款 立法与执行时需注意之事项 757

第七款 结语 760

第七目 结论 761

附录一:环境基本法暨历来草案 763

附录一之(一)民国七十七年行政院环保署版及立法委员版对照 763

附录一之(二)民国八十八年三月行政院环保署版 782

附录一之(三)环境基本法(九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三读通过) 793

附录一之(四)本书作者草拟之环境基本法草案 806

附录二:国家环境保护计画 833

附录三:环境法体系 843

附录三之(一)行政院环保署版 843

附录三之(二)德国环境法体系 844

附录三之(三)学者所提之环境法体系 845

附录三之(四)环境法总表 846

附录三之(五)本书作者所草拟之静态以及动态环境法体系 847

附录四:环境影响评估流程图 849

附录五:环境保护协定参考范本(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版) 851

附录六:环境损害赔偿法草案 855

附录七:环境损害强制责任保险法草案 863

附录八:环境损害特别补偿及整治基金条例草案 869

附录九:国际重要环保公约汇整 873

参考文献 881

中文部分 881

德文部分 899

日文部分 905

英文部分 9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