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人际传播学  新版
人际传播学  新版

人际传播学 新版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薛可,余明阳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08111554
  • 页数:6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传播与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人际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模式、人际传播过程、人际传播心理、人际传播的文化差异、人际传播的语言、人际传播的非语言传播、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的礼仪、人际传播的技巧、人际传播场景差异、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共十三章。每一章配有“学习目标”、“基本概念”、“研读专栏”、“研读小结”、“思考题”等内容。
《人际传播学 新版》目录

第一章 传播与人际传播 1

第一节 传播概述 1

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

二、传播的内涵 2

三、传播的分类 4

四、传播的功能 5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含义 6

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 6

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界定 7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 16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类型 22

一、人际传播类型的三分法 22

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 24

三、符号分类法 25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特点 26

一、人际传播具有双向交流、反馈及时的特点 26

二、人际传播具有信息接收渠道多样化的特点 27

三、人际传播具有较强的情境传播特点 27

四、人际传播具有非制度化的自发性的特点 28

五、人际传播具有高频度互动的特点 28

六、人际传播具有受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影响的特点 29

七、人际传播在网络、移动终端并起时代的新特点 29

第二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41

第一节 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41

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41

二、人际传播学的学科性质 44

第二节 人际传播学的发展轨迹 47

一、人际传播学的沿革 47

二、人际传播学研究方法 55

三、中国的人际传播学研究 57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模式 66

第一节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66

一、符号互动论 66

二、与群体因素相关的理论 73

三、“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75

四、“创新—扩散”理论 76

五、“约哈瑞窗口” 77

六、认知一致性理论 78

七、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81

八、社会交换理论 82

九、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85

十、关于判断的理论 86

十一、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 91

十二、归因理论 98

十三、信息生产的目标—计划—行动理论 98

十四、六度分割理论与“150”法则 99

第二节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模式 100

一、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ès)的传播模式 100

二、拉斯韦尔(Lasswell)模式 101

三、格伯纳(Gerbner)的口语模式和图解模式 103

四、贝罗(David Berlo)传播模式 104

五、香农和韦佛的数学传播模式 106

六、德弗勒传播模式 107

七、奥斯古德(Osgood)的传播模式 108

八、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 110

九、丹斯模式 112

十、纽科姆模式 112

十一、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人际传播模式 114

十二、克劳佩弗(D.W.Klopf)人际传播模式 115

十三、詹森(Wendell Johnson)的传播模式 115

十四、巴恩隆德(D.C.Barnlund)的传播模式 117

十五、约瑟夫·A.德维托的人际传播模式 118

第三节 对人际传播理论和模式的总评 121

一、人际传播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121

二、人际传播具有多学科性和包容性 121

三、现有研究需进一步提升 121

第四章 人际传播过程 123

第一节 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 123

一、自我表露 123

二、自我呈现 131

第二节 人际认知 133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类型 133

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性和归因 135

三、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 139

四、对他人的了解和判断 143

五、主体的角色认知 148

第三节 人际印象 156

一、印象形成的要素 156

二、印象形成的过程 158

三、印象形成的特点 160

四、印象形成时的心理效应——印象偏差 162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态度分析 168

一、态度的内涵形成和测量 168

二、态度的特性 171

三、态度的功能 173

四、态度改变的类别和内因、外因 175

五、调节态度的方法 178

第五节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 180

一、人际吸引 180

二、人际关系 191

第五章 人际传播心理 205

第一节 人际传播与人格 205

一、人格的概述 205

二、人格的类型 207

三、人格的特质 221

四、人格障碍 226

五、人格发展与人际传播 232

第二节 人际传播与情绪 239

一、情绪的概述 239

二、愤怒 242

三、恐惧与焦虑 247

四、孤独 254

五、幸福 259

六、积极情绪与利他行为 268

七、情商 271

第六章 人际传播的文化差异 277

第一节 人际传播与文化概述 277

一、文化的定义 277

二、文化的内涵 281

三、文化的特征 288

四、文化的功能 291

第二节 人际传播与文化理论 292

一、文化冰山模式 292

二、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293

三、跨文化调适理论 296

四、文化身份理论 299

五、身份管理理论 303

六、共文化理论 307

第三节 人际传播与文化地理 311

一、世界主流文化圈 311

二、中国主要区域文化 320

第四节 跨文化人际传播能力 326

一、跨文化人际传播概述 326

二、跨文化人际传播的常见问题 327

三、跨文化人际传播的应对策略 330

第七章 人际传播的语言 344

第一节 语言 344

一、信号、符号和语言 344

二、语言符号的特征 347

三、语言的结构 351

四、语言的意义 353

五、语言的功能和局限性 363

第二节 口语语言概述 375

一、口语语言的概念 375

二、口语语言的特点 376

三、口语表达的原则 378

第三节 演讲与辩论 383

一、演讲的含义和类型 383

二、演讲口语表达的技巧 386

三、辩论的含义和类型 391

四、辩论的口语表达技巧 393

第八章 非语言传播 403

第一节 非语言传播的概述 403

一、非语言传播的含义 403

二、非语言的传播功能 405

三、非语言传播的基本特点 410

第二节 非语言传播的类型 413

一、体态语 413

二、客体语 431

三、类语言 436

四、环境语 442

第三节 非语言传播的注意点 447

一、不要读错别字 447

二、关注可能影响沟通进程的信号 450

第九章 新媒体人际传播 453

第一节 网络人际传播 453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征 454

二、网络人际传播产生的背景 457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表现方式 458

四、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 485

五、网络人际传播的演变趋势 487

第二节 手机人际传播 491

一、手机人际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491

二、手机人际传播的发展轨迹 493

三、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 496

四、手机人际传播的表现方式 497

五、手机人际传播的利弊 509

六、手机人际传播的未来 511

第十章 人际传播的礼仪 519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礼仪概述 519

一、礼仪的含义 519

二、礼仪的特点 521

三、礼仪的功能 524

第二节 个人礼仪 525

一、服饰礼仪 525

二、仪容礼仪 541

三、言谈礼仪 546

第三节 见面礼仪 549

一、介绍礼仪 549

二、称呼问候礼仪 551

三、会面礼仪 553

四、接待拜访礼仪 557

五、招聘礼仪 558

第四节 社会交际礼仪 559

一、宴会礼仪 559

二、舞会礼仪 575

第十一章 人际传播的技巧 580

第一节 说的技巧 580

一、如何说(How) 581

二、何时说(When) 586

三、说什么(What) 587

四、对谁说(Whom) 589

五、在哪说(Where) 592

第二节 写的技巧 595

一、写的特点 595

二、写的类型 596

三、写的技巧 598

第三节 倾听的技巧 607

一、倾听的重要性与程序 607

二、影响倾听的因素 610

三、你为何不能神入地倾听 611

四、有效倾听的结果 613

五、提高倾听的技巧 614

第四节 反馈的技巧 616

一、反馈的重要性 616

二、反馈的过程 617

三、提高反馈的技巧 622

第十二章 人际传播场景差异 626

第一节 公务场合的人际传播 626

一、公司内的人际传播 626

二、面试中的人际传播 634

三、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 637

第二节 社交场合的人际传播 648

一、宴会 649

二、舞会 650

三、拜访 651

四、茶话会 652

第三节 私密场合的人际传播 653

一、家庭里的人际传播 653

二、朋友间的人际传播 661

第十三章 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664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新变化 664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664

二、人际传播观念的变化 673

三、网络技术的变化 675

四、生活方式的变化 675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678

一、新媒体时代的新人际传播特点 678

二、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680

三、网络时代人际传播存在的问题 683

参考文献 6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