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黄帝内经类编  下
黄帝内经类编  下

黄帝内经类编 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新华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532637824
  • 页数:1045 页
图书介绍:《黄帝内经》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故几千年来就其相关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这部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新华教授所著的《黄帝内经类编》较前人著作,特点大致有二。一、同项合并,脉络明晰。用归类法整理《黄帝内经》的前人不少,如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明代张介宾的《类经》等,这些各有所长,但都被时代某些条件所限制,故作者认为有进一步改革重编之必要。如此就有别于当下一般的校勘本、译释本,它不是简单的版本校读整理,而是对《黄帝内经》的重新解构与阐释,是当代的有权威性的黄帝内经类编。二、编排独特,便于检索。全书只分三级,级下设原文、语译两项,不再加用校勘、注释按语等。作者长期处在教学和教材编写、临床诊疗及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第一线,对于各种学术论文专著认识独到,他认为中医学生和工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临床报道中的理论阐发都要引证中医古籍原文,《黄帝内经类编》结构清晰,方便查阅观览,利于恰当引用,因而对提高相关文章、书籍的学术理论水平大有裨益。
《黄帝内经类编 下》目录

六、疾病防治大法 427

一 养生防病 428

养生的重要原则 428

身体健康是长寿的基础 429

人体素质与寿天的关系 430

知七损八益而调节阴阳的养生能延年益寿 432

饮食五味调和在养生中的重要性,五味偏食太过能损伤五脏 433

顺应四时之气则邪弗能害 434

古代四种人的养生方法及其效果 434

四时养生方法 436

违逆四时之气会引发病变 439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439

养生与寿命的关系 440

防重于治,强调治未病 441

疫疠的传染与发病特点以及预防与治疗方法 442

总结疫疠刺法,以五行系统来归纳 445

二 治则治法 451

病人为本医生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451

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451

虚邪与正邪的区别及早期诊治的重要性 452

丰富多样的疗法,适用于多种人不同的疾病 453

多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 454

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与发生疾病也有异,故治疗方法各有所宜 455

五方地势不同,人之体质各异,发病有别,故因地因人制宜而病皆愈 458

标本理论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460

标本理论的四原则及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462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464

虚实证的治疗原则,虚补实泻,以平为期 465

虚实证的治法 465

表里寒热证的治疗原则 466

常用治疗原则,以适合病情为度 467

常用治疗方法的适应证 468

逆从治法 468

反治法 469

使用有毒无毒药的法度 469

五郁证治则 471

疏气治法 471

内脏与体表病相互影响的治疗方法 472

五味入五脏 472

饮食五味分别先走其所喜之脏 473

五味所走 474

草生五色五味,人之嗜欲不同而各有所通 474

五病对五味的节制 475

多食五味所伤及五脏欲五味所合 475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偏嗜多食各引起病变 476

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内容及五色五味和五脏病所宜 479

毒药攻邪,谷果肉菜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480

五脏病所禁五味及其宜食的五味食物 481

五味阴阳的功用 482

汤液醪醴的制造和原料 482

阴虚而热、阳虚而寒的治法和原理 483

病位在内在外的治疗方法 484

祝由方法可以治病的缘由 485

孕妇患病的用药原则 485

根据病人形志苦乐和发病情况选用适宜的治法 486

结合五脏之气和四时五行规律制定治疗法则 487

以阴阳分析脏腑病证及脉象表现来决定取用治疗的方法 489

治疗五脏疾病的比喻,言不可治者是未得其术 490

病后调养的重要性 491

方剂制度 491

三 针灸疗法 495

九针的产生与定名 495

九针的大小、长短法度 499

九针的形状与用途 500

九针的性能和适应证 502

学习针刺治病的方法与准则,得其人乃传 503

必须通晓经脉运行和输注的理论,才能传授针灸治病大法 506

九针治病的原理博大精深,既要旦暮勤学苦练,又不得传非其人 507

针刺治病必须法往古验来今 508

与兵器相比,针虽细而可以治病活人,若行针不当则致人死 509

用针之道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 512

针刺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513

针刺治疗四时取穴不同的原理 514

四时之气应人体经络及形体组织器官,邪气常随之而入客人体,故针刺必须顺四时而治 516

四时十二月之气与人体相应,针刺治病必须注意四时气候变化 519

针刺治病必须注意形与神 520

针刺疗法必须根据病人黑白、肥瘦、年龄来决定刺针深浅、是否留针和用针次数 521

针刺治病的原理 522

针刺治病的理论基础主要为经脉脏腑、虚实补泻 524

用针刺治疗,首先必须辨证 528

针刺治病的基本要求首先掌握八纲辨证 529

用针刺疗法必察病人的形气 530

使用针刺治疗必观病人五脏之神的存亡得失 531

对善用针治法的要求 531

对针刺治疗的一般要求 532

针刺之要,在于得气 532

针刺治病的作用在于调气 534

九针各不同形,关键在于发挥其各自的补泻作用 535

针刺补泻手法及留针候气以待疗效 536

针刺虚实补泻大法 537

气血阴阳虚实证的针刺补泻方法 538

针刺补泻法:泻必用方,补必用圆 539

阴阳虚实证的刺法 540

虚实证的病机、症状特点及针刺治疗虚实证的手法 541

根据病人素质形体以及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虚实的不同,在刺法上应有所区别 542

从人迎脉与寸口脉的盛衰比例来决定取治经脉及补泻比例与刺灸法的运用 545

应用针刺补泻必先掌握三部九候诊法 547

经脉与经水相应以及针刺补泻手法 549

五脏病的虚实症状及取穴针刺手法 552

针灸治病各有所宜 554

以阴阳分析人的体质、脏腑形体以及病证和刺法 556

形体、内脏病的病因病机及针刺方法和难易度的区分 557

针刺十二禁 558

四时各有所宜刺法,误刺则病不愈而反有变 559

五脏病脉六变的刺法 561

六腑病的症状与针灸取穴法 562

合穴治腑病的取穴与方法 565

胸腹头胫各有气街,治此取用方法及适应证 566

四时刺法 567

刺有三变 568

九刺法以应九变 568

十二节刺法以应十二经 569

三刺法及其适应证 571

五刺法及其适应证 573

运用持针纵舍的手法时在诊法上的要求 577

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法 579

上工三刺与下工三刺的比较 579

刺有五变以主五输 580

背部五脏俞穴的草度法和针灸取穴法 582

三阴三阳经病的针刺方法 583

经络病的针刺治疗方法 583

针刺的要领是依据病位来确定进针深度 584

针刺深浅不当会导致五脏在相应的季节产生病变 586

针刺有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587

人体禁刺的部位 589

四不可刺 589

刺胸腹部必避五脏,误刺中脏则预后不良 590

针刺误中五脏必致死亡,根据其变动征象以预测死期 590

针刺误中五脏及某些重要部位的严重后果 591

误刺不宜针刺的人和某些部位的不良后果 592

用针太深引起的不良后果 593

针刺时肉着于针的原理 593

手足三阴三阳经的表里相合及发病后的治疗原则 594

根据疾病始发部位进行取穴针刺以及误用针刺的危害性 594

人体精气有清浊之分,其运行也有区别,刺法各不相同 595

推而上之和引而下之的刺法 597

推而散之的刺法 598

刺五节法 598

刺五邪法 603

针刺后出现六种不同反应是由于人的体质和气血盛衰的区别 606

针刺气逆与越刺越甚是医者技术上的过失 608

缪刺法的应用原理及其与巨刺法的异同 608

邪犯手足三阴三阳之络引发的病证及缪刺方法 610

络脉刺法 615

孙络与溪谷亦与一岁相应,其发病与刺法各有特点 616

邪客于足阳蹻之脉引发的病证及缪刺治法 617

刺上关等穴的方法 618

四时针刺取穴的常规及所主治各组织器官的疾病 618

热病禁忌针刺的九种证候 619

特殊病邪犯络脉用刺络放血法产生不良反应的原理 619

经络虚实的脉象、刺灸法及预后 621

诸经脉病腰痛的兼症及针刺方法 622

腰痛主病在肾,颇关在肺 627

针刺医家需听取病人自诉,头痛的针刺方法 628

卫气失常产生的病证及针刺治法 628

针刺热病、寒病等的取穴和手法 629

针刺痛证取穴法 630

堕坠恶血留内引发的病证及治疗方法 631

四时邪气在人体部位不同而刺法各异 631

根据四时气候不同所引发的疾病以选穴并取用不同刺法 632

七、疾病诊治 635

热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及预后 636

根据热病的症状,取不同的经脉和方法治疗 639

五脏热病的赤色在面部所反映的部位及刺治方法 640

五脏热病的症状、针刺取治的经脉,推断其预后转归 640

伤寒邪后温病与暑病的区别点及暑病治疗禁忌 642

温病阴阳交预后不良的病机 643

伤寒两感于寒者两经同病,并依次相传而预后不良 644

伤寒热病的六经传变及预后 644

伤寒热病一般在七日后病证逐渐减轻 646

热病而有痛证的诊断法 646

伤寒热病治法 647

热病的治疗护理方法 647

伤寒热病已愈出现后遗症的原因、治法及病后禁忌 648

痢疾的症状、脉象及预后 648

腹满、霍乱、痫惊的针刺法 649

疟疾的病因及发作时的一般情况 650

疟疾的病因及一日一作的病机 650

疟疾的病因病机及其发作时间迟早的原理 651

疟疾间日发作及逐日推迟或提前的机理 653

寒疟、温疟、瘅疟的病因病机及症状 655

疟疾停发、复发、间数日发的病机与症状 658

四时疟疾的症状特点 659

疟疾的治疗 659

足三阴三阳经疟疾的症状及针刺疗法 661

五脏及胃疟的症状及针刺疗法 662

针刺治疟须根据发作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特别须注意在发作前先出现症状的部位进行针刺 663

痹病的病因与分类 665

五体痹与四时的关系 666

五体痹不愈舍于其合而成五脏痹病 666

五脏痹及肠痹、胞痹的症状 667

六腑痹的病因病机 668

营卫之气的功能和运行,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引起痹病 668

痹病出现多种症状的病因病机 669

痹病不痛的病位与病机 670

骨痹的病机和症状 670

痹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671

针刺治疗五脏六腑痹的取穴法 672

周痹与众痹的鉴别及针刺治疗方法 673

痹证行无常处的刺法 674

筋痹、肌痹、骨痹的症状及刺法 675

寒痹的治法方药 676

痹证预后良恶与病位有关 678

风痹经久不愈的症状和预后 678

五体痿的病因病机 679

五脏主五体,五脏有邪热导致五体痿病 680

脾病而四肢不用的病机 681

治痿独取阳明的原理 682

针刺治疗痿病的基本原则 683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因病机 683

五脏之咳的症状 684

五脏久咳移于六腑,六腑之咳的症状 685

咳嗽病的治法 685

引起五脏疾病的原因及其治疗原则 686

邪客于五脏之间引发的病证及针刺法 687

五邪犯五脏所引起的病证及针刺治疗方法 687

五脏及胃、膀胱病的症状及其传变与预后 689

六腑病的病机和针刺治疗方法 691

脏腑经脉精气衰败而出现的十四种死证并预测其死期 693

热邪在表病轻易愈,热邪深入病重预后不良 695

三阴三阳经发病的常见脉象、症状及预后 695

三阴三阳经气厥逆的症状、治疗原则及预后 699

六经偏盛发病的症状和治法 701

六经厥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702

经气厥逆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702

以三阴三阳经与月份配合来分析六经病变的症状与机理 703

少腹有积的刺法 708

积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709

息积的病史、症状、治疗方法与禁忌 711

伏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方法及预后 711

厥逆头痛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713

厥头痛的症状、针刺疗法及其与真头痛的鉴别 713

厥心痛的症状、针刺疗法及其与真心痛的鉴别 715

五乱的发病症状和刺治方法 716

厥逆病的治疗禁忌及治疗的适当时间 718

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法 719

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及症状特点 720

龋齿、热厥、寒厥等病证的治疗方法 722

风逆、厥逆等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724

失眠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725

老年和少壮之人睡眠情况不同与营卫气血的关系 727

日醒、夜瞑的表现及预后 727

睡眠不安的病因病机 728

不能仰卧的病因病机 728

健忘、善饥、嗜睡、失眠等病的病机、症状及治疗原则 729

寒气暴上脉满而实的预后 732

劳风的症状、治法及预后 732

寒热、犬咬、伤食的灸治方法,无效则用刺法、服药法 733

欠、哕、唏、振寒、噫、嚏、嚲、泣涕、太息、涎下、耳鸣、啮舌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734

咽干、喉痹、疟、聋、腰痛、牙痛、心痛等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741

耳聋、耳鸣的针刺方法 744

鼻渊、口吃、突然失音的病因病机及失音的刺法 744

憎风、失枕、腰痛、鼠瘘等病证的针灸治疗取穴和方法 745

转筋、痿厥病的治法 746

耳聋、龋齿的针刺法 746

迎风流泪的病机 747

哭泣与涕泪的关系及涕泪产生的机理 748

虫瘕和蛟蛔等肠寄生虫病的症状和针刺法 749

温疟、风水、飧泄、转筋、水肿、着痹、疠风等病的针刺法 750

肤胀、鼓胀的治疗方法 751

上气有音、下肢疼痛、水病的针刺法和穴位 752

癫疾的脉象及预后 752

癫疾为胎病的病因病机 753

狂证的病因、症状和针灸治疗方法 753

阳明经实热引起狂证的病机和症状 755

偏枯与痱的鉴别和治疗原则 756

癫疾的发作过程、证候类型及临床表现、针刺法和预后 757

尸厥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758

狂癫病的症状及刺法 759

癃病见五有余二不足者预后不良 760

水肿病的本在肾标在肺的病机 761

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症状及鉴别诊断 762

肾风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764

肾风的症状及不良预后 766

水肿病的病机、症状及治疗原则和方法 766

风水肤胀的症状 767

水病、风病、黄疸、胃疸的症状 767

鼓胀的症状、治疗方法及复发的原因 768

消瘅的脉象及预后 768

热中、消中病的好发人群及饮食和用药禁忌 769

人善病风厥、消瘅、寒热、痹、肠中积聚的不同体质情况 770

脾瘅转为消渴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法 772

消瘅、仆击等病的病因病机 773

胆瘅的病因病机和治法 774

风、瘅、厥等病的演变情况 774

失血证属脾属肺的分析比较 775

血枯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 776

疹筋的症状 777

喘息、心痛、喉痹、臂内廉痛、目中赤痛、风痉、癃等病的症状及治法 778

从诸奇病的脉象分析其病机及预后 779

阳厥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781

酒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782

脏腑间寒热相移演变为多种疾病 783

漏泄的病机 784

皮肉麻木不仁的病机、症状及其发展 785

肺胃肾之气逆乱产生的病证 785

皮、肌、骨寒热病以及骨痹、厥痹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786

胀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分类、治疗方法 787

风病的症状及刺法 792

大风病的症状及刺法 792

痈肿的病因病机及化脓过程 792

十八种外科病证的症状、治法及预后概况 794

痈与疽的鉴别诊断 799

身体五个重要部位患痈疽病的不良预后 800

四时病及痈疽治法 800

痈疽的成因、针刺治疗原则、方法以及禁刺者 801

痈肿的针刺法 802

下脘虫积成痈的病因、症状、治疗和调养方法 803

胃脘痈的脉诊法 804

颈痈的同病异治 805

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805

痈疽病的五逆证与顺证 806

十种预后不良的逆证 806

瘰疬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807

瘰疬的预后诊断法 809

疝的病因、症状和刺法 809

八、五运六气 811

五运与六气的基本道理 812

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814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816

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 817

地以九九制会,人以九脏应之 818

子甲相合命日岁立,从而推求六气始终早晚的时刻 819

天干统运,地支取气 823

天干地支是演绎五运六气的工具 825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日三阴三阳,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 826

轮流主岁的五运六气有其常数 827

五运学说是从观察宇宙中存在着五种不同的气色而起始的 835

五运平气、不及和太过的名称 836

五运平气之年自然界的正常状况与人类的关系 837

五运不及之年天时与万物变化及人类发病情况 841

五运太过之年天时与万物变化及人类发病情况 846

五运不及和四时气候与人体相应情况 851

五运不及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及人体发病情况 855

三阴三阳六气太过不及引发的病证 860

五运六气变化应于所见物象的一般情况 861

五气四时的德、化、政、令、灾、变不同 867

地势高低、气候寒热与人类发病和治疗以及寿命的关系 871

寒热燥湿气化不同 873

五运之气太过不及 874

五运太过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及人体发病情况 876

五郁之发的自然现象和人们发病情况 880

六气的作用及其太过不及变化 885

六气至有先后,有太过不及,有四时正化之常 887

六气六步有一定的位置,左右升降有一定的次序,标本中气有一定的规律 889

一年中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的划分及所主之六气 890

六气与人相合,并与自然界万物有生化关系 892

三阴三阳在泉之六气淫胜所致病证及治疗方法 896

三阴三阳司天之气淫胜的自然现象及所致病证、治疗方法和预后 899

三阴三阳六气之胜气的自然现象及所致病证、治疗方法和预后 903

三阴三阳六气之复气的自然现象及所致病证、治疗方法和预后 907

六气胜复之气(六淫)致病的治疗原则 910

六气司天在泉胜复之气变化的致病情况及治疗方法 911

用药寒热温凉不能助胜复之气 918

一年六步中三阴三阳之气化情况及在治疗上的重要性 920

南北政之岁的脉诊变化 922

时至与气至的不同情况 923

六气主时的六步位置 924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925

司天在泉与左右间气 928

确定纪岁的干支,即可知该年的五运六气情况 932

六十年运气的一般规律和六气所致自然界万物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疾病情况和治疗宜忌等 933

三阴三阳司天在泉之气所主气候变化和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以及所引发的人体疾病情况 961

三阴三阳司天在泉之气对虫类生长发育及活动的影响 965

三阴三阳升不前、降不下的异常气候致病及治疗方法 967

升降之道,皆可先治 989

五运太过不及的刺法 992

三阴三阳不迁正不退位的异常气候致病及预防方法 993

气交有变,变之有异,各不相同,灾有微甚 995

六气标本与发病和治疗的关系 996

六气胜复的早晚与发病、脉象的关系和治疗原则 1000

岁会、天符、太乙天符 1003

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 1005

附录 五运六气学说简介 1007

一、干支甲子 1009

二、五运 1012

三、六气 1014

四、运气相临 1018

五、运气与发病和治疗的关系 1020

六、结语 1022

索引 102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