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邱县志
邱县志

邱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敏主编;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1226178
  • 页数:1199 页
图书介绍:
《邱县志》目录

概述 3

大事记 13

第一编 建置区划第一章 建置 境域 73

第一节 地理位置 73

第二节 隶属沿革 73

第三节 境域变化 74

第二章 行政区划 76

第一节 元代以前 76

第二节 明清时期 76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 78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 81

第三章 县城乡(镇)村 83

第一节 县城 83

第二节 乡镇 83

第三节 村庄 87

第二编 自然环境第一章 地质 地貌 109

第一节 地质 109

第二节 地貌 112

第二章 气候 物候 114

第一节 四季特征 114

第二节 日照 辐射 115

第三节 温度 115

第四节 风 115

第五节 霜期 116

第六节 降水 116

第七节 物候 118

第三章 水文 120

第一节 地表水 120

第二节 地下水 121

第三节 水质 121

第四章 土壤 植被 122

第一节 土壤母质 122

第二节 类型分布 123

第三节 理化性质 125

第四节 植被 127

第五章 野生动植物 128

第一节 野生动物 128

第二节 野生植物 130

第六章 自然灾害 130

第一节 气象灾害 130

第二节 生物灾害 142

第三节 地震灾害 144

附:特异自然现象 145

第三编 居民 149

第一章 人口源流 149

第一节 渊源 149

附: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民考 149

第二节 变动 153

第二章 人口总量与密度 154

第一节 总量 154

第二节 密度 157

第三章 人口结构 158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58

第二节 性别构成 159

第三节 年龄构成 159

第四节 职业构成 163

第五节 城乡构成 165

第六节 姓氏构成 166

附:阶级成份 169

第四章 人口质量 169

第一节 身体素质 169

附:建国后百岁老人 170

第二节 文化素质 171

第三节 劳动技能 171

第四节 死亡因素 172

附:邱县部分村1995~1999年人口死亡调查 172

第五章 婚姻家庭 175

第一节 婚姻 175

第二节 家庭 179

第三节 生育 180

第四节 养育 181

第五节 继承 181

第六章 人口控制 182

第一节 政策措施 182

第二节 奖罚制度 182

第三节 技术队伍 183

第四节 管理机构 184

第七章 人口与社会 185

第一节 土地资源占有 185

第二节 劳动就业 185

第三节 生活需求 186

第四编 经济综述第一章 发展概况 189

第一节 发展速度 189

第二节 发展过程 189

第二章 综合指标 191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191

第二节 总产出 192

第三节 工农业总产值 194

第四节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94

第三章 经济结构 195

第一节 产业结构 195

第二节 工农业结构 195

第三节 农业内部结构 196

第四节 工业内部结构 196

第四章 居民生活 196

第一节 农村居民 196

第二节 城镇居民 197

第五编 农业 205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205

第一节 土地改革 205

第二节 互助合作 206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 208

第四节 家庭承包责任制 209

第二章 劳动力与耕地 210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 210

第二节 耕地 210

第三章 农业机具 213

第一节 耕播机具 213

第二节 排灌机具 214

第三节 收获机具 214

第四节 植保机具 215

第五节 加工机具 215

第六节 运输机具 215

第四章 农业区划 216

第一节 西部粮牧区 217

第二节 中部粮棉瓜菜区 217

第三节 老沙河沿岸林果油棉区 218

第四节 东部粮棉菜经济区 218

第五章 种植业 219

第一节 粮食作物 219

第二节 棉花 223

附:棉花定量留枝高产栽培技术 224

第三节 蔬菜 226

第四节 其它经济作物 226

第六章 农技农艺 231

第一节 耕作制度 231

第二节 作物栽培 232

第三节 良种繁育与推广 233

第四节 土壤改良 234

第五节 植物保护 236

第七章 林果业 238

第一节 林果资源 238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40

第三节 果树发展 243

第四节 林业科技 244

第八章 畜牧水产业 245

第一节 家畜 245

附:饲养大户许学宪 247

第二节 家禽 247

第三节 其它养殖 248

第四节 水产 249

第五节 饲草 饲料 249

第六节 疫病防治 250

附:邱县畜禽良种繁育推广示范中心 253

第九章 农业综合开发 253

第一节 内资项目 253

第二节 外资项目 253

第三节 综合效益 254

第十章 管理机构与服务协会 25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54

第二节 服务协会 256

第六编 水利 259

第一章 防洪除涝 259

第一节 治河 259

第二节 筑堤 261

第三节 除涝 262

第二章 灌溉工程 265

第一节 水井 265

第二节 机具发展 268

附:深井钻机动力改革经验 270

第三节 节水灌溉 270

第四节 蓄水灌溉 270

第三章 投资与效益 274

第一节 水利投资 274

第二节 水利效益 276

第四章 县外水利工程 277

第一节 根治海河 277

第二节 修水库及其它 278

第三节 支援唐山 279

附:疑难施工经验教训 279

第五章 管理与经营 28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80

第二节 工程管理 281

第三节 水政水资源管理 282

第四节 综合经营 282

第七编 商贸 285

第一章 体制 285

第一节 私营商业 285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286

第三节 国营商业 289

第四节 其它商业 291

第二章 生活资料购销 294

第一节 副食品 294

第二节 布匹百货 296

第三节 五金交电 297

第四节 文化娱乐用品 299

第五节 医药 299

第三章 农副产品购销及对外贸易 299

第一节 棉麻 299

第二节 畜禽产品 300

第三节 农副土特产品 301

第四节 废旧物资收购 302

第五节 对外贸易 302

第四章 生产资料销售 303

第一节 工业物资 303

第二节 农用生产资料 305

第三节 煤炭 石油 306

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 307

第一节 饮食业 307

附:地方风味小吃 307

第二节 服务业 308

第六章 经营管理 309

第一节 国营商业 309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309

第七章 集市、庙会与专业市场 311

第一节 集市 311

第二节 庙会和物资交流会 312

第三节 专业市场 316

第八编 粮油 321

第一章 粮食收购 321

第一节 公粮征收 321

第二节 计划收购 321

第三节 合同定购 323

第四节 国家定购 323

第五节 专项储备 324

第二章 粮食销售 325

第一节 农村销售 325

第二节 城镇销售 327

第三章 议购议销和集市贸易 330

第一节 议购议销 330

第二节 集市贸易 331

第四章 油脂购销 332

第一节 征购 332

第二节 销售 333

第五章 粮油加工 335

第一节 面粉加工 336

第二节 饲料加工 336

第三节 油料加工 336

第四节 多种经营 337

第六章 粮油管理 338

第一节 仓储设施 338

第二节 粮油保管 339

第三节 农村储备粮 340

第四节 粮油调运 340

第五节 管理机构 341

第九编 工业 345

第一章 工业体制 345

第一节 个体工业 345

第二节 集体工业 346

第三节 国有工业 348

第四节 合资与联营工业 349

第二章 工业门类 352

第一节 农产品加工 352

第二节 机械修造 353

第三节 化工 农药 354

第四节 纺织 服装 354

第五节 造纸 包装 印刷 354

第六节 木器 建材 355

第七节 副食品 酿造 冷藏 355

附:邱县糖厂兴衰始末 356

第八节 电子 357

第九节 医药 357

第十节 异地采煤 358

第三章 重点企业及名优产品 358

第一节 重点企业 358

第二节 名优产品 364

第四章 企业管理 36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65

第二节 管理体制 366

第三节 生产经营 368

第四节 内部管理 370

第五节 科技管理 371

第十编 乡镇企业第一章 产生与发展 375

第一节 自由经营时期 375

第二节 徘徊时期 375

第三节 快速发展时期 376

第二章 企业体制 377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 377

附:工业小区 378

第二节 村办企业 378

第三节 联户企业 379

第四节 个体企业 379

第三章 企业结构 379

第一节 农业企业 379

第二节 工业企业 380

第三节 建筑企业 382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382

第五节 商业、饮食、服务业及其它 382

第四章 重点企业及专业村 383

第一节 重点企业 383

第二节 专业村 384

第五章 管理与效益 385

第一节 乡镇和村办企业 385

第二节 联户和个体企业 386

第三节 效益 386

第四节 管理机构 386

第十一编 交通运输第一章 古代交通 391

第一节 陆路 391

第二节 水路 391

第二章 公路 393

第一节 国道 393

第二节 省道 394

第三节 县道 395

第四节 乡村道 396

第三章 桥涵 401

第一节 桥梁 401

第二节 涵洞与倒虹吸 402

第四章 运输 403

第一节 运输工具 403

第二节 客运 405

第三节 货运 406

第四节 搬运装卸 407

第五章 交通管理 40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08

第二节 公路养护 409

第三节 公路绿化 410

第四节 路政管理 411

第五节 养路费征用 411

附:106国道香城固收费站 412

第六节 交通监理 413

附:香城固重大交通事故记实 414

第十二编 邮电 419

第一章 邮政 419

第一节 邮政网路 419

第二节 邮递工具 420

第三节 邮政业务 421

第二章 电信 422

第一节 电话 422

第二节 电报 426

第三章 机构与管理 427

第一节 机构 427

第二节 管理 428

第十三编 电力 431

第一章 电力建设 431

第一节 蓄电、发电 431

第二节 网电建设 431

第二章 电力供应 438

第一节 工业用电 438

第二节 农业用电 439

第三节 生活用电 439

第三章 电力管理 44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40

第二节 设施管理 441

第三节 用电管理 441

第四节 电费电价 442

第五节 乐农服务 444

第十四编 财政 447

第一章 体制与机构 447

第一节 体制 447

第二节 机构 448

第二章 财政收支 449

第一节 财政收入 449

第二节 财政支出 452

第三章 财政管理 458

第一节 行政事业经费 458

第二节 企业财务 459

第三节 农业财务 460

第四节 乡镇村财务 461

第五节 财政监督 461

第六节 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 462

第七节 国有资产 462

第十五编 税务 467

第一章 税制 467

第一节 封建官衙税制 467

第二节 民国政府税制 467

第三节 人民政府税制 467

第二章 税种 468

第一节 农业各税 468

第二节 工商各税 471

第三章 税收管理 477

第一节 机构 477

第二节 征收 477

第三节 稽查 478

第四节 减免 479

第十六编 金融 保险第一章 机构 483

第一节 钱庄 当铺 483

第二节 商店 冀南银行 483

第三节 银行 信用社 484

附:邱县金融学会 486

第二章 货币 486

第一节 货币种类 486

第二节 货币流通 487

第三节 现金管理 488

第四节 结算 汇兑 490

第三章 储蓄存款 491

第一节 种类利率 491

第二节 网点设置 492

第三节 储蓄数额 493

第四章 信贷业务 495

第一节 民间借贷 495

第二节 银行信贷 495

第五章 信用合作 499

第一节 发展过程 499

第二节 信用业务 500

第六章 保险 501

第一节 机构 501

第二节 险种 保额 502

第三节 理赔 502

第七章 债券 集资 503

第一节 债券 503

第二节 集资 505

第八章 金融管理 505

第一节 宏观调控 505

第二节 队伍管理 506

第三节 业务管理 507

第四节 稽核监督 508

第五节 办公设施 508

第十七编 城乡建设第一章 县城建设 511

第一节 机构 511

第二节 县城变迁 512

第三节 市政建设 515

第二章 集镇、村落建设 522

第一节 集镇建设 522

第二节 村落建设 524

第三章 建筑业 525

第一节 建筑队伍 525

第二节 建筑设计 526

第三节 建筑材料 526

第四节 建筑管理 526

第四章 房产管理 527

第一节 公房管理 527

第二节 商品房管理 527

第五章 环境保护 529

第一节 污染源 529

第二节 环境治理 530

第三节 城市绿化 530

第四节 环卫管理 531

第五节 县城新景 531

第十八编 综合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 53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35

第二节 计划编制 535

第三节 计划实施 536

第二章 统计管理 53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38

第二节 统计内容 538

第三节 统计方法 539

第四节 资料辑存 539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540

第一节 机构 540

第二节 市场管理 541

第三节 工商企业管理 541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544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546

第六节 维护消费者利益 548

第四章 物价管理 54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48

第二节 管理体制 549

第三节 价格调控 550

第五章 技术监督 55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55

第二节 计量制度 555

第三节 计量管理 556

第四节 标准质量管理 556

第五节 管理设施 557

第六章 审计监督 557

第一节 审计机构 557

第二节 审计范围 558

第三节 审计业务 558

第七章 国土管理 55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59

第二节 土地征用 560

第三节 土地管理 560

第四节 土地利用 561

第八章 对内对外开放 562

第一节 优惠政策 563

第二节 协作项目 563

第三节 外事活动 564

第十九编 政党 567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邱县地方组织 567

第一节 组织沿革 567

第二节 主要活动 567

第三节 流亡解体 568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邱县地方组织 569

第一节 初建 569

第二节 发展 570

第三节 历次党的代表大会 572

第四节 机构设置 573

第五节 党务要事 582

第六节 党务工作 586

第二十编 社会团体第一章 群团组织 601

第一节 工人组织 601

第二节 农民组织 602

第三节 青年组织 603

附:少年先锋队 604

第四节 妇女组织 605

附:抗日战争年代邱县妇女工作片断 606

第二章 经济团体 608

第一节 商会 608

第二节 国际商会 609

第三节 农业服务协会 609

第四节 工商联合会 610

第五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610

第三章 其他团体 610

第一节 文救会 抗联 610

第二节 中苏友好协会 611

第三节 科学技术协会 611

第四节 计划生育协会 611

第二十一编 建国后重大政治运动第一章 镇反 三反 五反 615

第一节 镇反 615

第二节 三反 五反 615

第二章 肃反 整风反右 616

第一节 肃反 616

第二节 整风反右 617

附:错划右派分子典型1例 617

第三章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 618

第一节 表现形式 618

第二节 运动得失 619

第四章 “四清” 620

第一节 粗线条“四清” 620

第二节 细线条“四清” 621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 621

第一节 运动开始与红卫兵“串连” 621

第二节 “四大”与破“四旧” 622

第三节 忆苦思甜与一日“革命化” 623

第四节 “夺权”斗争与革命委员会成立 623

第五节 游斗“黑帮”与抓“国民党” 624

附:邱县假“国民党”案落实政策始末 627

第六节 “五七”干校 631

第七节 斗、批、改 631

第二十二编 法制第一章 治安 63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35

第二节 治安工作 636

第三节 治安管理 637

第二章 检察 64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40

第二节 检察工作 640

第三章 审判 64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42

第二节 审判制度 643

第三节 审判工作 644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45

第一节 司法机构 645

第二节 律师与公证 645

第三节 民事调解 646

第四节 法制宣传 646

第二十三编 军事第一章 军事机构 651

第一节 地方武装 651

附:日伪军事机构和武装力量 652

第二节 驻军 653

第三节 过军 654

第二章 军事设施 655

第一节 军事要地 655

第二节 战备工程 655

第三节 民兵训练基地 656

第三章 兵役制度 656

第一节 招募制 656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657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657

第四节 志愿兵役制与义务兵役制相结合 657

第五节 预备役制 658

第四章 民兵 658

第一节 民兵组织 658

第二节 民兵防务 659

第三节 民兵参战 659

第四节 民兵训练 660

第五节 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661

第五章 重大兵事 662

第一节 古代兵事 662

第二节 近代兵事 663

第三节 现代兵事 664

第六章 兵祸匪患 670

第一节 清代以前 670

第二节 民国时期 671

第二十四编 邱北抗日根据地第一章 根据地创建 677

第一节 “七七事变”后的形势 677

第二节 邱城沦陷及“惨案” 678

附:邱城惨案幸存者回忆录(片断) 679

第三节 日伪血腥统治 681

第四节 八路军及冀南党政军机关进驻邱北地区 682

第五节 整编土匪武装 682

第六节 中共邱县地方组织恢复与抗日政权建立 683

第七节 组织救亡团体建立地方武装 683

附:七支步枪的故事 684

第二章 根据地巩固 686

第一节 东目寨剿匪 686

第二节 香城固诱伏战 686

附一:《陈赓日记》 688

附二:《陈赓自传》 688

第三节 讨伐国民党顽固派 689

第四节 “扫荡”与反“扫荡” 691

第五节 对敌工作 692

第三章 根据地贡献 693

第一节 参军 参战 支前 693

第二节 有敌人无敌区 695

第三节 冀南光复第一城 696

第四节 培养造就一批革命干部 698

第二十五编 政权 政协第一章 县衙 县署 701

第一节 明清县衙 701

第二节 民国县署 710

附:日伪政权 713

第三节 区、乡、村政权 713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714

第一节 代表选举 714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715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716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719

第三章 人民政权 722

第一节 抗日民主政权 722

第二节 建国后县政权 724

第三节 基层政权 732

第四节 政务辑要 735

第五节 施政制度与工作方法 740

第四章 人民政协 74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42

第二节 各届政协委员会全委会议 744

第三节 主要工作 746

附:参议会 747

第二十六编 民政第一章 赈灾与救济 751

第一节 生产救灾 751

第二节 社会救济 755

第三节 扶贫扶优 755

第二章 优待抚恤 756

第一节 拥军 756

第二节 优属 757

第三节 抚恤 758

第四节 定期定量补助 760

第五节 孤老烈属赡养 762

第六节 烈士褒扬 762

第七节 复退军人安置 764

第三章 社会福利 765

第一节 鳏寡孤独供养 765

第二节 残疾人照顾 766

第四章 婚葬管理 767

第一节 婚姻登记 767

第二节 殡葬改革 768

第五章 地名管理 768

第一节 地名普查 768

第二节 地名管理 769

第二十七编 劳动人事第一章 劳动 773

第一节 劳动就业 773

第二节 劳动管理 774

第三节 劳动保护 775

第四节 工资 福利 奖金 776

第五节 退休退职 778

第二章 人事 778

第一节 公职员编制 778

第二节 公职员来源 784

第三节 公职员管理 785

附:干部南下北上情况 785

第四节 干部构成 787

第五节 工资福利 787

第六节 离退休 退职 790

第七节 精减与分流 791

第三章 农村干部和乡镇企业职工管理 791

第一节 农村干部 791

第二节 乡镇企业职工 792

第二十八编 文化第一章 文化机构及设施 795

第一节 文化单位 795

第二节 表演团体 797

第三节 文化设施 798

第二章 文学 799

第一节 民间文学 799

第二节 文学创作 819

第三章 艺术 831

第一节 戏剧 曲艺 831

第二节 音乐 832

第三节 舞蹈 833

第四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834

第五节 民间艺术 838

第四章 青蛙漫画 839

第一节 组建与活动 839

第二节 骨干作者 840

第三节 漫画名家评语 847

第四节 作品赏析 848

第五章 图书 报刊 852

第一节 图书 852

第二节 报刊 852

第六章 广播 电视 电影 853

第一节 广播 853

第二节 电视 854

第三节 电影 855

第七章 档案 856

第一节 档案管理 856

第二节 馆藏档案 856

第三节 档案利用 857

第八章 史志 857

第一节 县志 857

第二节 地名志 858

第三节 中共党史资料 859

第四节 文史资料 859

第九章 文物古迹 860

第一节 遗址 861

第二节 古墓 862

附:邢伦墓被破见闻 863

第三节 古建筑 865

第四节 革命文物 867

第五节 碑刻 868

第六节 文物收藏 869

第十章 文化管理 873

第一节 文化市场管理 873

第二节 文化管理机构 873

第二十九编 教育第一章 科举教育 877

第一节 私塾 书院 877

第二节 庙学 社学 义学 878

第二章 学校教育 879

第一节 幼儿教育 879

第二节 小学教育 880

附:邱县实验小学 881

第三节 普通中学教育 883

附:重点中学简介 885

第四节 社会力量办学 886

附:私立学校 886

第三章 专业教育 887

第一节 师范教育 887

第二节 职业教育 889

第四章 业余教育 891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891

第二节 干部职工业余教育 892

第三节 其它业余教育 893

第五章 教师队伍 893

第一节 来源与发展 893

第二节 教师素质 895

第三节 教师地位 896

第四节 教师待遇 898

第六章 学生 900

第一节 学生来源 900

第二节 学生组织 900

第三节 学生管理 900

第四节 学生消费 901

第七章 教育制度 902

第一节 考试 902

第二节 学制 907

第三节 课程设置 908

第四节 教育方针 909

第八章 经费与勤工俭学 909

第一节 教育经费 909

第二节 勤工俭学 911

第九章 教育行政 912

第一节 教学设施 912

第二节 教学研究 913

第三节 管理机构 914

第三十编 科技 919

第一章 科技机构 91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19

第二节 科研机构 919

第二章 科技队伍 920

第一节 队伍 920

第二节 待遇 921

第三章 科技活动 921

第一节 科普活动 921

第二节 科研活动 922

第三节 科技情报 923

第四章 科技成果 924

第一节 工业成果 924

第二节 农业成果 924

第三节 其它成果 928

第五章 气象 地震 新能源 929

第一节 气象测报 929

附:邱县冀鲁豫信息服务中心 930

第二节 地震测报 931

第三节 新能源利用 931

第三十一编 卫生第一章 机构设置 93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35

第二节 医疗机构与设备 936

附:济世堂介绍 938

第二章 医疗队伍 939

第一节 队伍构成 939

第二节 人员培训 939

第三节 医疗水平 940

附:民间名医 942

112例中老年人脑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944

第三章 卫生防疫 945

第一节 机构 945

第二节 疫病防治 946

第三节 卫生监督 947

第四章 妇幼保健 947

第一节 新法接生 947

第二节 妇女病防治 948

第三节 儿童保健 948

第五章 爱国卫生 948

第一节 除“四害” 949

第二节 环境卫生 949

第三节 饮水卫生 949

第六章 医政药政 950

第一节 行医人员管理 950

第二节 药品经营管理 950

第七章 经费管理 951

第一节 事业经费 951

第二节 公费医疗 952

第三节 合作医疗 954

第四节 红十字会 954

附:卫生工作者协会 954

第三十二编 体育第一章 群众体育 957

第一节 农民体育 957

第二节 职工体育 958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 959

第四节 残疾人体育 959

第二章 学校体育 959

第一节 体育课程 959

第二节 体育设施 960

第三节 体育师资 960

第四节 人才培养 960

第三章 竞赛与机构 961

第一节 体育竞赛 961

第二节 体育机构 963

第三十三编 民族 宗教第一章 民族事务 96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67

第二节 民族乡、村 967

第三节 民族关系 968

附:贺堡与李省庄回汉特殊村风 969

第二章 回族 969

第一节 回族源流 969

第二节 回族风俗 970

第三节 回族文化 974

第四节 回族教育 977

第五节 回族经济 978

第六节 光荣传统 979

第三章 宗教 980

第一节 道教 980

第二节 佛教 980

第三节 伊斯兰教 981

第四节 天主教 983

第五节 基督教 985

附:邱莘教 986

第三十四编 风尚 习俗第一章 风尚 989

第一节 传统美德 989

第二节 文明新风 990

第二章 习俗 991

第一节 生活习俗 991

第二节 礼仪习俗 995

第三节 节令习俗 1000

第四节 称谓习俗 1003

第五节 商幌市声 1006

第三章 陋习 禁忌 1007

第一节 陋习积弊 1007

第二节 禁忌 讳语 1008

第三十五编 方言第一章 方言概况 1011

第一节 方言分区 1011

第二节 方言声韵调 1012

第三节 语音特点 1013

第二章 音变规律 1018

第一节 文白异读 1018

第二节 儿化 1019

第三节 叠字变调 1020

第四节 词汇例举 1022

第三章 语法特点 1036

第一节 “子”尾词 1036

第二节 “圪”头词 1036

第三节 助词 1037

第四节 程度表示法 1038

第五节 可能补语 1039

第六节 语法例句 1040

第三十六编 人物第一章 人物传记 1051

第一节 本籍人物 1051

第二节 客籍人物 1080

第三节 人物简介 1089

第四节 知名世家 1091

第二章 人物名录 1098

一、革命烈士英名录 1098

二、旧志县籍部分立传人物简表 1144

三、邱县籍清代以前文武职官一览表 1146

四、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名录 1151

五、副高职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名录 1152

六、邱县籍外地工作部分副县团级以上干部及副高职以上专家学者名录 1156

七、邱县人民政府特聘经济顾问名录 1167

八、邱县籍居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人士名录 1169

附录 1173

一、旧志序选 1173

二、史籍考证 1179

三、碑文墓志 11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