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世界当代史  1945-1988
世界当代史  1945-1988

世界当代史 1945-1988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斯德,钱洪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040006251
  • 页数:548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韩信下一篇:马雅可夫斯基传
《世界当代史 1945-1988》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两大阵营对立的战后世界 1

第一节 概述 2

第二节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3

一、西欧、日本经济军事实力下降 3

二、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 5

三、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最初步骤 8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1

一、苏联成为世界军事政治强国 11

二、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2

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战略 19

一、美苏“冷战” 19

第四节 两大阵营全球对峙 19

伊朗与土耳其问题 20

丘吉尔富尔顿演说 22

美国“遏制战略” 23

杜鲁门主义 25

“柏林危机”与德国的分裂 28

二、美国全球性进攻姿态 33

马歇尔计划 33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 37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9

第四点计划 43

美国《1951年共同安全法》 45

美洲国家组织 47

美国建立亚太地区军事体系 50

三、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霸权政策 52

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 52

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 52

“经互会”的建立 53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54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 55

中朝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斗争 56

第二章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59

第一节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 60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军备竞赛刺激了科学技术的突破和飞跃 60

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 61

国家的干预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学技术革命 62

创造了重要条件 62

第二节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64

一、科学技术取得划时代的成就 64

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65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 65

空间技术的发展 67

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70

生物工程技术的诞生和应用 71

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新特点 73

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综合发展,科学日趋整体化 73

科学技术日趋社会化 74

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化 75

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76

第三节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 76

二、引起经济结构和阶级状况的重大变化 78

三、促使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80

第三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恢复和发展 84

第一节 美国 85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 8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85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和经济重心的西移 86

混合联合型企业的兴起 88

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 88

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纲领”与“就业法” 90

二、联邦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 90

艾森豪威尔的“中间道路” 92

“新边疆”和“伟大社会” 93

三、美国的政治状况 94

大财团对国家政治干预的加强 94

忠诚调查和麦卡锡主义 95

反劳工的立法和工人运动 97

黑人民权运动 98

侵越战争与美国社会的动乱 100

第二节 西欧诸国 101

一、英国 101

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建立 101

工党政府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 102

保守党政府的政策 104

三环外交 106

二、法国 108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建立 108

企业国有化和国家对经济的计划调节 110

困扰法国的殖民战争 111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112

三、联邦德国 114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建立 114

民主化改革和福利政策 116

联邦德国经济的崛起 118

共和国成立和民主化改造 119

四、意大利 119

“三党政治”下的意大利政局 120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1

第三节 日本 121

一、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121

二、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 124

三、战后初期的工农运动 128

四、旧金山体制的建立 132

第四节 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关系的新现象 135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135

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138

三、国际分工体系的新变化 139

四、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动 140

五、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相互依赖的加强 142

第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改革的开始 145

第一节 南斯拉夫率先迈出改革的步伐 146

一、苏南冲突和情报局开除南共的决定 146

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48

第二节 赫鲁晓夫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 151

一、斯大林逝世前的苏联政治经济状况 151

二、马林科夫的短暂执政和赫鲁晓夫执掌党政领导权 165

三、赫鲁晓夫领导时期苏联政治经济的调整和改革 173

四、赫鲁晓夫下台 185

第三节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开始 189

一、历史背景 189

二、波兹南事件和波兰哥穆尔卡的改革 190

三、十月事件和匈牙利改革的开始 198

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208

五、罗、保、民德、阿等国的概况 214

第五章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220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亚洲 221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南亚和南亚的影响 221

二、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223

印尼独立 223

缅甸独立 224

马来亚独立 225

菲律宾独立 225

蒙巴顿方案和印、巴分立 226

战后初期的独立运动 226

三、印度和巴基斯坦分立 226

四、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和抗法民族战争 228

共和国成立 228

抗法民族战争 229

日内瓦协议签订 230

五、中东石油资源的开发和民族运动的兴起 231

石油资源的初步开发 231

西亚诸国的独立 232

六、以色列国成立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234

以色列国成立 234

第一次中东战争 235

摩萨台政府的改革及其失败 236

战后初期的伊朗 236

七、伊朗摩萨台政府的改革 236

第二节 战后初期的非洲和拉丁美洲 237

一、非洲诸国的民族独立运动 237

战后初期北非诸国的独立运动 237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238

黑非洲的状况 240

茅茅运动 242

二、埃及“七月革命” 244

“七月革命” 244

共和国成立 245

三、美国对拉美的掠夺和拉美人民的斗争 245

美国对拉美的掠夺 245

拉美人民的反美斗争 247

四、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改革和玻利维亚人民起义 248

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改革 248

玻利维亚人民起义 249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的东南亚和南亚 251

一、越南抗美救国战争 251

美国对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251

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 252

二、老挝和柬埔寨抗美救国战争 254

老挝抗美救国战争 254

柬埔寨抗美救国战争 255

东盟的成立 256

三、东南亚国家联盟 256

外交和经济 257

四、印度的内政和外交 258

经济和外交政策 258

印度共产党分裂 261

五、印度尼西亚的状况 262

独立后的印尼 262

九·卅运动 262

第四节 五六十年代的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 263

一、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263

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斗争 263

第二次中东战争 263

1958年反帝反封建斗争 264

独立后的伊拉克 264

二、1958年伊拉克反帝反封建斗争 264

三、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和第三次中东战争 265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 265

第三次中东战争 266

四、黑非洲的觉醒 267

加纳独立 267

几内亚独立 267

1960年“非洲年” 268

刚果共和国成立 270

非洲统一组织成立 271

五、古巴革命 271

“七·二六”运动 271

古巴革命胜利 272

吉隆滩事件和60年代的改革 273

六、多米尼加和加勒比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 273

多米尼加的反美斗争 273

加勒比地区诸国独立 274

第五节 第三世界的兴起 274

一、亚非会议 274

会议的召开 274

会议的意义 276

二、不结盟运动 277

运动的兴起 277

运动的发展 278

对第三世界的意义 280

“七十七国集团”形成 280

三、“七十七国集团” 280

第六章 世界多元化趋势 284

第一节 美国霸权的衰落,帝国主义阵营解体 285

一、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 285

战后欧洲联合的趋向 285

舒曼计划与欧洲煤钢联营 286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287

二、戴高乐的独立外交 288

法国实力的加强与外交政策的调整 288

独立的核力量政策 289

戴高乐的独立外交活动 290

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 290

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291

新东方政策的提出 291

勃兰特的外交活动 292

四、英美特殊关系的结束 293

英国外交转向欧洲的趋势 293

英国加入共同市场 294

五、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 295

六、美元霸权地位的丧失 297

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 297

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和美元危机 298

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 299

国际共运内部分歧的由来 301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歧和论战 301

第二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社会主义阵营 301

的瓦解 301

《莫斯科宣言》 303

从批判南共到中苏关系的恶化 306

中苏两党的公开大论战 310

二、中苏关系的破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312

第三节 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和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 314

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 314

联合国大国控制状况的改变 314

南南合作的发展 315

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17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320

二、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发展 320

中美关系正常化 321

中日建交和《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 323

中苏关系正常化谈判 325

发展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326

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 327

第四节 西欧一体化的发展 328

一、西欧一体化的目标 328

联邦主义与邦联主义 328

关税同盟的实现 329

共同农业政策的制订 329

二、西欧一体化的进展 329

罗马条约的近期和长远目标 329

共同市场的第一次扩大 330

协调外交政策的“哥本哈根报告” 331

三、西欧一体化对世界向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332

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的稳定 332

一体化提高了西欧对世界的影响 332

共同体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对话和合作 333

第五节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334

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334

二、自民党政府及其政策 337

三、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40

四、日本的人民运动 342

第六节 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 344

一、美苏合作与争夺 344

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 344

肯尼迪时期的美苏关系 349

二、美苏战略地位的变化 353

尼克松主义 353

美苏“缓和外交” 358

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 362

第七章 七十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69

第一节 概述 370

一、1974-1975年经济危机 370

石油危机诱发下,经济危机的发生 370

资本主义进入动荡的70年代 371

“滞胀”——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 373

二、形形色色的解救危机的对策 374

对凯恩斯需求理论的新批评 374

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 374

西方保守主义的政治潮流 376

第二节 美国 377

一、尼克松到卡特 377

尼克松的经济政策和“新联邦主义” 377

水门事件,美国的“宪法危机” 379

从福特、卡特到里根上台 381

二、里根政府的“经济复兴计划” 383

所谓“里根经济学” 383

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 384

第三节 西欧 386

一、英国 386

保守党希思政府 386

撒切尔主义 387

撒切尔夫人改革的成效 389

二、法国 390

蓬皮杜,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 390

从德斯坦到密特朗政府 391

密特朗的社会经济政策 392

三、联邦德国 394

勃兰特政府的成就和挫折 394

联邦德国的经济稳定 394

基督教民主联盟再度执政 395

危机影响下的动荡 396

四、意大利 396

“历史性和解”与意大利的稳定 398

第四节 日本 398

一、七十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 398

二、七十年代以来的日本政局 401

三、日美同盟前提下的“多边自主外交” 404

四、中日关系的新发展 407

第八章 苏联东欧国家和南斯拉夫改革的深化西欧国家 411

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411

第一节 苏联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化 412

一、勃列日涅夫执政和新经济体制改革 412

政治体制的变化与改革 412

经济战略的发展变化 416

新经济体制改革 418

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 424

二、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领导时期的调整措施 426

安德罗波夫时期的整顿和调整 426

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 429

三、戈尔巴乔夫开拓了政治经济改革的新局面 432

执政初期的决策和措施 432

二十七大 435

1987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和六月全会 438

具有开拓意义的苏共 442

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 442

第二节 南斯拉夫和东欧国家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化 444

一、南斯拉夫 444

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新发展 444

在与困难作斗争中前进 448

二、匈牙利 451

1968年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451

年改革的新高涨 453

三、波兰 457

盖莱克执政时期的经济新战略和新体制 457

动乱的扩大和实行全国军事管制 460

八十年代改革的发展和深入 465

四、捷、保、罗、民德、阿等国的概况 467

捷克斯洛伐克 467

保加利亚 470

罗马尼亚 473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475

阿尔巴尼亚 477

一、欧洲共产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481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以及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481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481

劳资关系发生的新变化 483

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利于民主合法的斗争 484

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变化 484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 484

二、欧洲共产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485

三、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490

第九章 第三世界的反帝反霸斗争 497

第一节 中东地区 497

一、第四次中东战争和埃以和平条约 497

第四次中东战争 497

《埃以和平条约》签订 499

二、震撼世界的石油斗争 500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 500

以石油作武器的反帝斗争 501

三、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 503

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 503

两伊战争 505

四、阿富汗建立共和制和抗苏民族战争 507

共和制的建立 507

抗苏民族战争 508

一、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战争 510

越南入侵柬埔寨和控制老挝 510

第二节 东南亚地区 510

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战争 511

二、东盟五国的联合反霸斗争 513

反对越南侵略柬埔寨 513

反对苏联扩张主义 515

一、埃及、苏丹、扎伊尔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 516

埃及废除埃苏友好条约 516

第三节 非洲 516

非洲之角国家和扎伊尔反对苏联的控制 518

二、安哥拉独立和反苏、古干涉的斗争 519

安哥拉独立 519

反对苏、古干涉的斗争 521

三、津巴布韦独立 523

争取独立的斗争 523

共和国成立 525

四、南非人民争取独立、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526

纳米比亚的独立斗争 526

南非的种族歧视制度 528

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529

一、智利阿连德政府的改革 531

阿连德政府的改革 531

第四节 拉丁美洲 531

改革的失败及其教训 532

二、拉美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 533

保卫200海里领海权 533

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534

三、巴拿马收复运河主权的斗争 535

反美斗争的高涨 535

1977年巴拿马运河条约 536

四、尼加拉瓜、阿根廷和孔塔多拉集团的反帝反霸斗争 537

尼加拉瓜反独裁斗争 537

阿、英马岛之战 539

孔塔多拉集团及其反霸斗争 541

结束语 世界面临新的挑战 545

后记 548

1973年改革的低落和 197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