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编 概论 1
第一章县级行政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
第一节行政与行政学 1
一、行政学的概念 1
二、行政学的基本特征 3
三、行政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
第二节县级行政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7
一、行政学研究的对象 7
二、行政学研究的具体任务 8
三、县级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11
第三节县级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15
一、中国县级行政学的理论基础 15
二、县级行政学的实践依据 17
第四节学习研究行政学的重要性、原则和方法 19
一、学习研究行政学的重要性 19
二、学习研究行政学的原则 22
三、学习研究行政学的方法 23
第一节行政学的产生 25
第二章行政学的历史演进 25
一、行政学产生的标志 26
二、行政学产生的原因 26
第二节行政学的发展 28
一、传统理论阶段 28
二、科学管理阶段 29
三、行为科学阶段 30
四、系统理论阶段 32
一、古代的行政管理及研究 34
第三节 中国行政学发展概况 34
二、国民党时期的行政管理及研究 37
三、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及研究 39
第四节 国外的行政理论与实践 42
一、苏联的主要行政理论 42
二、美国的行政实践 43
三、日本的行政特点 44
四、国外行政学的借鉴 45
第一节行政职能的概念 47
一、行政职能的含义 47
第三章行政职能 47
二、行政职能的类别 48
三、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 49
第二节 行政的基本职能 51
一、政治职能 51
二、经济职能 51
三、文化职能 53
四、社会职能 54
一、行政职能转变的重要性 55
第三节行政职能的转变 55
二、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56
三、行政职能转变的思想方法 58
第四章行政体制 60
第一节行政体制概述 60
一、行政体制的含义 60
二、行政体制的内容与分类 61
三、行政体制的制约因素 64
四、行政体制研究的意义 66
一、初创成型时期 67
第二节县级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 67
二、首次改革时期 68
三、非正常时期 69
四、探索性改革时期 69
五、县级管理体制的弊端与原因 70
第三节县改市与县级市行政 71
一、县改市的必要性和意义 71
二、县级市行政的特点 73
三、县级市管理与发展趋势 74
第四节行政分层 75
二、多次变更的中国行政分层实践 76
一、行政分层的原则与方法 76
三、我国行政层级的权限划分 78
第五章行政环境 80
第一节 行政环境的概念及意义 80
一、行政环境的概念 80
二、行政环境的研究及其意义 81
第二节行政的自然环境 82
一、自然环境与行政系统 82
二、自然环境的管理与优化 83
二、行政组织与社会环境 85
第三节行政的社会环境 85
一、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 85
三、社会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87
四、社会变迁与行政改革 88
第四节行政的文化环境 89
一、中国民族文化及其影响 90
二、行政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化 91
第五节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环境 92
一、初级阶段行政管理的基本环境 92
二、初级阶段行政环境的特点 93
三、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 95
第六章行政改革 97
第一节行政改革的概述 97
一、行政改革的概念 97
二、行政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98
三、行政改革的必要性 99
第二节行政改革的内容 100
一、政府系统内部的改革 100
二、政府系统外部关系的改革 101
三、县级政府的扩权与放权 102
第三节行政改革的原则 104
一、观念更新原则 104
二、适应性原则 105
三、计划性原则 105
四、整体性原则 105
五、科学性原则 106
第四节 行政改革的目标 106
一、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106
二、实现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107
三、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109
第二编 行政主体 111
第七章行政组织 111
第一节行政组织概述 111
一、行政组织的概念 111
二、行政组织的结构 112
三、行政组织的特征 113
四、行政组织的分类 114
五、行政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115
二、依法设置原则 116
第二节行政组织建设原则 116
一、职能需要原则 116
三、精干高效原则 117
四、功能完整原则 117
五、职权确实原则 118
六、民主管理原则 118
七、组织统一原则 118
第三节县级行政组织 119
一、县级政府组织 119
八、权宜应变原则 119
二、县级民族区域自治组织 120
第四节县级行政组织改革 122
一、县级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 122
二、县级行政组织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22
三、县级行政组织改革的途径 124
第八章行政领导 126
第一节行政领导概述 126
一、行政领导的概念 126
二、行政领导的分类 127
三、行政领导的地位和作用 129
一、调查研究 130
第二节行政领导的职责 130
二、计划决策 131
三、组织实施 131
四、选人用人 132
五、指挥协调 132
第三节行政领导的素质 133
一、服务意识 133
六、监督控制 133
二、求实之心 134
三、决断魄力 134
四、组织才能 135
五、克己宽人 135
六、作风正派 136
第四节行政领导的结构 136
一、年龄结构 136
二、知识结构 137
三、专业结构 137
五、气质结构 138
四、能力结构 138
第五节行政领导的权威 139
一、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 139
二、行政权威的影响因素 140
三、行政权威的树立 142
第九章县长 144
第一节县长的选举 144
一、县长选举的溯源 144
二、县长的选举产生 145
三、县长选举应遵循的原则 146
第二节县长的职责 147
一、向县人大报告工作 148
二、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 148
三、承担县内的重大行政决策 149
四、对政府部门和人员的组织管理 149
五、对乡镇长的直接领导 150
第三节县长的素质 151
一、强烈的公仆意识 152
三、较强的智力品质和专门能力 153
二、丰富的知识 153
四、独特的改革创造能力 156
五、健康的体魄 157
第十章国家公务员 158
第一节 国家公务员的概念 158
一、国家公务员的含义 158
二、国家公务员的分类 159
三、国家公务员的作用 159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 160
一、国家公务员的权利 161
二、国家公务员的义务 162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建设 162
一、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条件 162
二、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 164
三、县级国家公务员的工作作风 165
四、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环境与步骤 168
第四节 中国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和奖惩 170
一、国家公务员的录用 170
二、国家公务员的考核 171
一、中西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区别 173
三、国家公务员的奖惩 173
第五节 中西国家公务员的区别 173
二、公务员制度与中国现行人事制度的比较 175
三、对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借鉴 176
第十一章县级机关行政 178
第一节机关行政概述 178
一、机关行政的含义 178
二、机关行政的特征 178
四、机关行政的原则 179
三、机关行政的任务 179
五、机关行政的意义 181
第二节秘书行政 181
一、秘书与秘书学 181
二、秘书工作的特点 182
三、秘书工作的内容 183
四、秘书人员的素质 184
第三节会议行政 186
一、行政会议的分类 186
二、行政会议的组织 186
三、几种重要会议 189
四、“会海”的形成及会风的改进 191
第四节文书管理 193
一、文书的含义 193
二、文书的分类和名称 193
三、文书的体式和行文关系 194
四、文书的处理程序 195
五、特别文书的处理 195
六、文书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196
一、档案的概念和作用 197
第五节档案管理 197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198
三、档案管理的主要程序 199
第六节事务行政 202
一、机关物资设备管理 202
二、生活服务管理 203
三、接待服务工作 204
四、基建、房屋和庭园管理 206
第七节值班、领导活动安排与查办工作 207
一、值班工作 207
二、领导活动的安排 210
三、查办工作 211
第八节机关办公自动化 214
一、办公自动化的概念 214
二、办公自动化的工作内容 215
三、办公自动化的原理、技术和建设 216
第一节行政决策概述 220
一、行政决策的概念 220
二、县级行政决策的特点 220
第十二章行政决策 220
第三编行政行为 220
三、行政决策的类型 221
四、行政决策的重要性 223
第二节行政决策的原则 224
一、信息原则 224
二、预测原则 225
三、系统原则 225
四、可行原则 225
五、参与原则 225
六、择优原则 225
一、明确目标阶段 226
第三节行政决策的程序 226
七、时效原则 226
八、创新原则 226
二、拟定方案阶段 227
三、方案选优阶段 228
四、完善决策方案阶段 228
第四节县级行政决断 229
一、县级行政决断的特点 229
二、县级行政决断的原则 230
一、改善决策体制 231
第五节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231
三、县级行政决断的形式 231
二、规定合理的决策程序 232
三、发挥咨询机构的智囊作用 233
第十三章行政执行 235
第一节行政执行概述 235
一、行政执行的含义 235
二、行政执行的特性 235
三、行政执行的作用和意义 237
四、务实原则 239
三、迅速原则 239
第二节行政执行的一般原则 239
二、准确原则 239
一、主体原则 239
五、条理原则 240
第三节行政执行的准备 240
一、思想准备 240
二、计划准备 241
三、组织准备 242
四、物质准备 243
第四节行政执行的实施 243
一、行政执行的指挥 244
二、行政执行的协调 245
三、行政执行的监督 247
四、行政执行的控制 247
第五节行政执行的总结 249
一、行政执行总结的必要性 249
二、行政执行总结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249
三、行政执行总结的基本要求 251
二、行政信息的分类 253
一、信息与行政信息 253
第一节行政信息概述 253
第十四章行政信息 253
三、行政信息的特征 254
四、行政信息在行政中的意义 255
第二节行政信息系统 256
一、行政信息系统的意义 256
二、行政信息系统的作用与职能 256
三、建立行政信息系统的原则及标准 258
一、行政信息沟通的意义 259
第三节行政信息沟通 259
二、行政信息沟通的特点与分类 261
三、行政信息沟通的原则和方法 263
第四节行政信息的处理 264
一、行政信息的收集 264
二、行政信息的加工 265
三、行政信息的传递 265
四、行政信息的存贮 266
一、行政信息工具现代化 267
二、信息传递网络化 267
第五节行政信息管理现代化 267
三、行政信息工作者水平的提高 268
四、开展信息科学的研究 268
第十五章行政关系 269
第一节行政关系概述 269
一、行政关系的含义 269
二、行政关系的分类 270
三、行政关系的特点 270
四、行政关系的职能 271
第二节行政关系的原则 273
一、利益一致原则 273
二、彼此尊重原则 273
三、民主协商原则 274
四、积极沟通原则 274
五、实事求是原则 274
第三节行政关系的实施步骤 275
一、调查研究 275
二、制订计划 275
四、评价结果 276
三、策动传播 276
第四节政府常见的公共关系协调 277
一、党委与政府关系的协调 277
二、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协调 278
三、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协调 279
四、政府与新闻媒介关系的协调 280
五、政府与内部职工关系的协调 280
第五节领导关系的协调 281
一、领导与群众关系的协调 281
二、上下级领导者之间关系的协调 283
三、各部门领导之间关系的协调 284
四、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关系的协调 285
五、领导者同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 286
第六节行政关系的社会化倾向 287
一、领导对象的社会化 287
二、领导职能的社会化 288
三、领导环境的社会化 289
四、行政关系社会化带来的新课题 289
一、领导艺术的含义 291
第一节领导艺术概述 291
第十六章领导艺术 291
第四编 行政艺术 291
二、领导艺术的特征 292
三、领导艺术的重要性 293
第二节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 294
一、随机决断艺术 295
二、抓中心工作艺术 296
三、统筹兼顾艺术 298
四、处理人际关系艺术 299
五、驾驭时间艺术 300
六、把握适度艺术 302
第三节提高领导艺术的途径和方法 303
一、善于学习 303
二、开发创造力 304
三、灵活运用 306
四、勤于总结 307
第十七章行政方法 308
第一节行政方法的概念 308
一、行政方法的含义 308
二、行政方法的分类 309
三、行政方法的科学化 310
第二节行政管理的主要手段 311
一、行政手段 311
二、经济手段 313
三、法律手段 314
第三节现代管理方法 316
一、行政系统方法 316
二、行政目标管理方法 318
三、行政预测方法 319
四、行政网络分析方法 321
第四节传统管理方法 322
一、思想教育方法 322
二、激励方法 324
三、“请诸葛亮”法 325
四、“抓牛鼻子”法 326
五、抓点带面法 326
六、“解剖麻雀”法 327
第五节行政工作的程序化 327
一、行政工作程序化的含义 327
二、行政工作程序化的类型 328
三、行政工作程序化的途径 329
第十八章行政心理 330
第一节心理与行政心理 330
一、行政心理的含义 330
二、研究行政心理的重要意义 331
第二节 行政过程中的心理 332
一、个体心理 332
二、群体心理 336
三、领导心理 338
第三节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341
一、社会心理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341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342
第十九章行政演讲 344
第一节行政演井概述 344
一、行政演讲的含义 344
二、行政演讲的特点 345
三、行政演讲的分类 346
四、行政演讲的社会作用 347
一、演讲知识和演讲实践 348
第二节行政演讲能力的构成 348
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49
三、演讲稿的写作能力 349
四、口语表达能力 350
第三节演讲者应有的心理品质 350
一、热烈的成功欲 350
二、坚强的自制力 351
三、充分的自信心 352
一、演讲目的、内容和方式的设计 353
第四节演讲方式的设计 353
二、与听众会面方式的设计 354
三、强化演讲重点方式的设计 356
四、调节会场情绪的设计 357
第五节几种演讲技能 358
一、表情和手势的运用技巧 358
二、口语表达技巧 360
三、机变艺术 361
第六节提高演讲能力的基本途径 363
一、学习演讲科学 363
三、重视设计后演练 364
二、进行演讲实践 364
四、加强演讲者的综合修养 365
第二十章行政效率 368
第一节行政效率概述 368
一、行政效率的含义 368
二、行政效率的特点 369
三、行政效率在行政中的地位 370
第二节行政效率的衡量标准 371
一、工作完成的速度率 371
二、工作质量率 372
三、工作比较率 372
第三节行政效率的影响因素 373
一、人的因素的影响 373
二、客观环境的影响 375
三、复合因素的影响 377
四、影响县级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 379
二、实现行政体制的合理化 380
三、实现行政人员的优质化 380
一、实现管理思想的先进化 380
第四节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途径 380
四、实现行政程序的科学化 381
五、实现行政方法和办公手段的现代化 381
第五编 行政法制 382
第二十一章行政法规 382
第一节行政法规概述 382
一、行政法规与行政法制 382
二、行政法规的特征及分类 383
三、行政法规的基本要求 385
四、行政法规研究在行政学中的地位 386
第二节 中国行政法规体系 387
一、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387
二、行政法规的主要内容 388
三、行政法规体系 389
第三节行政立法 392
一、行政立法的含义 392
二、行政立法的依据 393
三、行政立法的原则 394
四、行政立法的程序 395
一、行政执法的含义 397
二、行政法规的效力 397
第四节行政执法 397
三、行政法规的实施方式 398
四、行政法规的解释 400
第五节行政司法与行政诉讼 401
一、行政司法的含义和特征 401
二、行政司法的原则和作用 402
三、行政诉讼及其解决方式 403
四、行政机关要正确对待行政诉讼 405
一、加强行政法规的制定 406
第六节实现行政法制化的基本途径 406
二、改善行政法规的执行 407
三、健全行政诉讼和行政监督制度 407
第二十二章行政监督 408
第一节行政监督概述 408
一、行政监督的含义 408
二、行政监督的种类 409
三、行政监督的意义 410
一、行政监督的任务 413
第二节行政监督的任务和原则 413
二、行政监督的原则 414
第三节 行政监督的程序和方法 415
一、行政监督的程序 415
二、行政监督的方法 417
第四节行政监督形式 419
一、内部行政监督形式 419
二、外部行政监督形式 420
一、民主制度的产生 424
第一节 民主制度的历史演变 424
第二十三章县级民主制度 424
二、奴隶社会的民主制度 425
三、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426
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428
第二节县级民主制度的完善 431
一、县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431
二、县级民主的扩展 434
三、县级直接选举制度 435
第三节县级信访工作 440
一、信访工作的重要意义 440
三、信访工作的原则 441
二、信访部门的职责 441
四、处理信访案件的形式 442
五、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制度 443
第六编 专业行政 446
第二十四章人事行政 446
第一节人事行政概述 446
一、人事行政的概念 446
二、人事行政的特点 447
三、人事行政的地位和作用 448
第二节县级人事行政的基本内容 449
一、任用制度 450
二、职位分类制度 452
三、考核制度 453
四、培训制度 454
五、奖惩制度 455
六、调配制度 457
七、工资福利制度 458
八、退休制度 459
一、任人唯贤原则 460
第三节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 460
二、民主化原则 461
三、科学化原则 461
四、法制化原则 462
五、注重实绩原则 462
六、用人和治事统一的原则 463
第四节人事行政的改革 463
一、现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463
二、人事行政改革的指导思想 465
三、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制度 465
一、财务行政的概念 468
第二十五章财务行政 468
第一节财务行政概述 468
二、财务行政的性质和特征 469
三、财务行政的基本任务 470
四、财务行政的基本原则 471
五、县级财务行政的特点和重要作用 471
第二节县级预算管理 473
一、预算的一般概念 473
二、县级预算的基本内容 474
三、县级预算的基本原则 475
四、县级预算的管理体制 476
五、县级预算的程序 477
第三节县级决算和预算会计 479
一、县级决算 479
二、县级预算会计 480
第四节审计制度 484
一、审计制度的重要性 484
二、审计机关的职权 484
三、审计的程序 485
四、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486
五、县级财政综合审计 487
第二十六章经济行政 489
第一节县级经济行政概述 489
一、县级经济行政的含义 489
二、县级经济的基本特征 490
三、县级经济行政的主要任务 492
四、县级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要求 496
第二节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498
一、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概述 498
二、战略思想 499
四、战略重点 500
三、战略目标 500
五、战略措施 501
第三节县级生产管理 502
一、县级生产管理的内容 502
二、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 504
三、发展乡镇企业 506
四、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 509
五、建设小城镇 510
一、县级流通管理的内容 511
第四节县级流通管理 511
二、县级流通改革 512
第五节县级分配管理 513
一、县级财力分配的层次、渠道和要求 513
二、县级生产资料的分配管理 514
三、县级个人消费的分配 515
第六节县级消费管理 516
第二十七章行政公文写作 518
第一节行政公文概述 518
一、行政公文的含义 518
二、行政公文的分类 519
三、行政公文的特征 520
四、行政公文的功用 521
第二节行政公文的格式与文面 523
一、行政公文的格式 523
二、行政公文的文面 527
第三节行政公文的写作的材料 530
一、行政公文写作材料的含义 530
二、行政公文写作材料的获取和积累 530
三、行政公文写作材料的筛选与使用 531
一、语言合体原则 533
第四节行政公文的写作原则 533
二、观点材料统一原则 534
三、层次原则 535
第五节 行政公文作者的撰拟修养 536
一、练好写作基本功 536
二、养成博学的习惯 537
三、培养策见能力 539
四、树立正确的文德 540
一、市辖区行政的特点 542
第一节市辖区行政 542
第二十八章 市辖区、农村和工商、教育、科技行政 542
二、市辖区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 543
第二节农村行政 547
一、农村行政管理的对象和任务 547
二、农村行政管理的基本方针 548
三、农村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 548
一、工商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548
第三节 工商行政 549
三、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 550
二、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责 550
第四节教育行政 551
一、教育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551
二、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552
三、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 553
第五节科技行政 554
一、科技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554
二、科技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 554
三、科技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 555
后记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