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1章 燃料特性 1
1.1 动力用化石质燃料 1
1.2 动力用煤 2
1.2.1 煤的生成和岩相组成 2
1.2.2 煤的组成、基准和换算关系 3
1.2.3 动力用煤的种类和质量分类标准 5
1.2.4 煤的机械和热物理性质 8
1.2.5 煤的灰分组成及相关性质 12
1.2.6 煤的条件性燃烧特性指标 21
1.3.1 液体燃料 23
1.3 液体和气体燃料 23
1.3.2 气体燃料 25
第2章 燃烧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 26
2.1 燃烧反应热力学 26
2.1.1 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26
2.1.2 反应势、反应进度和反应平衡常数 27
2.1.3 相平衡和相律 30
2.1.4 燃烧热 31
2.2 燃烧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32
2.2.1 C-O系燃烧反应 32
2.2.2 H-O和C-H-O系燃烧反应 36
2.3 燃烧反应动力学 37
2.3.1 燃烧反应速度 37
2.3.2 影响燃烧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38
3.1 煤燃烧的物理模型 41
第3章 煤燃烧特性及过程 41
3.2 碳非均相燃烧的反应过程 44
3.2.1 扩散动力燃烧的总体反应速度 44
3.2.2 碳燃烧的化学反应 46
3.2.3 炭骸燃尽时间 47
3.2.4 各种因素对炭骸燃烧过程的影响 48
3.3 煤着火过程 50
3.3.1 能量平衡和热平衡 51
3.3.3 着火和熄火 53
3.4 煤粉一元系统燃尽工况 53
3.3.2 热平衡状态的稳定性 53
3.4.1 煤粉悬浮燃烧时的燃尽速度 54
3.4.2 若干因素对煤粉燃尽过程的影响 55
第4章 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燃烧 57
4.1 气体燃料的燃烧 57
4.1.1 气体燃料燃烧原理 57
4.1.2 气体燃料燃烧技术与设备 62
4.2 液体燃料的燃烧 63
4.2.1 重油燃烧原理 63
4.2.2 重油的雾化和喷油嘴 68
4.2.3 重油燃烧器的配风和稳焰 73
4.3 燃料的混燃 78
5.1 煤燃烧技术方式 80
5.1.1 层燃方式及设备特性 80
第5章 煤的燃烧技术和设备 80
5.1.2 流化床燃烧方式及设备特性 88
5.1.3 煤粉悬浮燃烧方式 102
5.2 煤粉炉燃烧设备 112
5.2.1 旋流燃烧器 112
5.2.2 直流燃烧器 122
5.2.3 煤粉炉燃烧室设备的设计布置特性 136
5.3 常用的煤粉炉炉型 147
第6章 炉内传热计算方法 157
6.1 炉内传热的相似理论解法 157
6.1.1 炉内传热相似理论解法的原理简析 157
6.1.2 炉内燃料输入热和辐射吸热平衡 159
6.1.3 炉内传热相似理论解法的归纳结果 160
6.1.4 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 163
6.1.5 有关灰污系数、热有效性系数和炉膛黑度计算的说明 165
6.1.6 炉内传热相似理论解法的改进及准确性评价 166
6.2 炉内传热的分区段计算方法 169
6.2.1 分区段计算方法的原理 169
6.2.2 炉内传热的分区段计算方法 170
6.2.3 液态排渣炉和旋风炉炉内传热计算方法简介 173
6.3 炉内辐射换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175
6.3.1 数值模拟方法的分类及简述 175
6.3.2 炉内换热过程数值模拟结果示例 181
7.1 燃烧污染物排放状况及控制标准 183
7.1.1 我国燃烧污染物的排放现状 183
第7章 燃烧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 183
7.1.2 燃烧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标准 185
7.2 燃烧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炉内控制方法 187
7.2.1 亚微米浮尘 188
7.2.2 硫氧化物SOx的生成与控制 189
7.2.3 氮氧化物NOx的生成与控制 192
7.3 清洁燃烧技术的应用前景 202
7.3.1 增压流化床(PFBC)及其用于联合循环 203
7.3.2 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装置(IGCC) 204
7.3.3 燃煤IGCC与燃料电池(FC)组合发电系统 205
7.3.4 水煤浆燃烧技术 207
7.3.5 燃煤联合循环电站的技术经济比较 210
8.1.1 燃烧调整试验 213
8.1 锅炉燃烧设备的运行调整 213
第8章 锅炉燃烧设备的运行 213
8.1.2 若干燃烧工况参数对燃烧工况质量的影响 216
8.2 燃烧设备的运行特性 218
8.2.1 炉内辐射换热过程的特性 218
8.2.2 供风工况对炉内过程的影响 220
8.2.3 其他因素对炉内过程的影响 222
8.2.4 锅炉燃烧设备系统的动态特性 223
8.3 煤粉炉若干运行问题 224
8.3.1 煤粉燃烧器的点火装置和炉膛安全系统 224
8.3.2 煤粉炉的沾污结渣问题 226
8.3.3 受热面烟侧腐蚀问题 230
8.3.4 液态排渣炉析铁问题 231
参考文献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