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谣言概述 1
第一节 谣言的定义 1
(一) 谣言与谎言 2
(二) 谣言与流言 4
(三) 谣言与小道消息 10
第二节 谣言的特点 17
(一) 谣言的虚假性 17
(二) 谣言的诱惑性 22
(三) 谣言的倾向性 27
(四) 谣言的诽谤性 28
(五) 谣言的危害性 33
第三节 谣言的分类 36
(一) 政治谣言 37
(二) 经济谣言 40
(三) 军事谣言 42
(四) 生活谣言 44
第二章 谣言与社会 47
第一节 谣言与社会经济 47
(一) 谣言与物质基础 48
(二) 谣言与市场经济 50
第二节 谣言与社会政治 52
(一) 谣言与政治权力 52
(二) 谣言与思想信仰 54
(三) 谣言与社会安定 59
第三节 谣言与社会文化 62
(一) 谣言与社会文化 63
(二) 谣言与社会宣传 68
(三) 谣言与社会教育 73
第四节 谣言与社会环境 75
(一) 谣言与风气民德 76
(二) 谣言与社会风俗 79
(三) 谣言与区域阶层 84
第五节 谣言与道德法纪 86
(一) 谣言与道德 86
(二) 谣言与法纪 89
(一) 谣言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 96
第一节 谣言与社会心理 96
第三章 谣言与心理 96
(二) 谣言对民众心理的利用 98
(三) 谣言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的影响 102
第二节 造谣心理 105
(一) 智力、情绪与谣言 105
(二) 需要、动机与谣言 107
(三) 人格与造谣 110
(四) 嫉妒与造谣 113
第三节 传谣心理 115
(一) 出于种种意图 115
(二) 出于某种兴趣 116
(四) 对信息的需求 118
(三) 表达个人的希冀 118
(五) 吸引他人注意 122
(六) 猎奇心理 122
第四节 信谣心理 124
(一) 从众心理与信谣 124
(二) 需要心理与信谣 125
(三) “心心相印”与信谣 129
(四) 智力与信谣 130
(五) 信谣的心理过程 131
第四章 谣言与传播 134
第一节 传播在谣言流布中的作用 134
(一) 谣言传播者分类 136
第二节 谣言与传播者 136
(二) 传播者的“声望” 137
(三) 传谣者的“吸引力” 141
(四) 传播谣言的技巧 143
第三节 谣言受传者 147
(一) 受传者在处理谣言过程中具有能动性 147
(二) 谣言受传者都带有一定的个性特征 148
(三) 谣言受传者与环境 149
(四) 谣言受传者所持态度的特点 150
(五) 谣言受传者的自我防卫机制 153
(六) 谣言受传者的自我估价 155
(七) 谣言受传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 156
第四节 谣言传播方式及其一般过程 157
(一) 人际传播 158
(二) 大众传播 159
(三) 重复作用 163
(四) 谣言传播的一般过程 164
第五章 造谣伎俩与破谣艺术 166
第一节 造谣伎俩 166
(一) 以“自己人”身分造谣 167
(二) 用绝对化的语言造谣 168
(三) 以一真掩九假 169
(四) 以“理直气壮”的态度造谣 170
(五) 用数字修饰语言,博取听众的信任 172
(六) 注重细节的叙述,使谣言显得真实可信 173
(七) 承认对方的疑心 174
(八) 用激将法使听众相信谣言 176
(九) “贼喊捉贼”的造谣伎俩 177
(十) “死无对证”的造谣伎俩 178
(十一) “入情入理”与造谣 179
(十二) 以退为进--我本不想说 180
(十三) 一种最有说服力的造谣伎俩--这是我亲眼看见的 182
(十四) 草蛇灰线--这个人呀,啧啧啧,坏极坏极 183
第二节 戳穿谣言的艺术 185
(一) 不听、不信、不传、不说--管住自己 185
(二) 以事实为准绳--审察对方 187
(三) 针锋相对--伺机反击 194
后记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