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字母基本符号表 1
常用测量符号表 2
第一章 概论 3
一、零件几何要素、形位公差带和公差原则 3
(一)零件几何要素 3
(二)形位公差带 4
(三)公差原则 5
二、形位误差及其评定 7
(一)形状误差及其评定 7
(二)定向误差及其评定 9
(三)定位误差及其评定 10
(四)跳动及其评定 11
三、基准的建立和体现 12
(一)基准和三基面体系 12
(二)基准的建立 14
(三)基准的体现 17
四、形位误差检测基础 20
(一)检测对象 21
(二)检测条件 22
(三)检测方法 23
(四)测量基准 24
(五)检测精度 25
第二章 直线度和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27
一、直线度误差测量 27
(一)直线度公差带和直线度误差的概念 27
(二)直线度误差的评定方法 28
(三)给定平面内和给定方向的直线度误差测量 31
(四)消差法测量直线度误差 42
(五)给定平面内和给定方向的直线度误差测量数据处理 45
(六)任意方向的直线度误差测量 47
(七)任意方向的直线度误差测量数据处理 49
二、平面度误差测量 52
(一)平面度公差带和平面度误差的概念 52
(二)平面度误差的评定方法 53
(三)测量平面度误差时的布点形式 55
(四)平面度误差的测量方法 58
(五)平面度误差测量数据处理 63
(二)圆度误差的评定方法 73
(一)圆度公差带和圆度误差的概念 73
一、圆度误差测量 73
第三章 圆度、圆柱度和球度误差的测量 73
(三)圆度误差的半径变化量测量法 77
(四)圆度误差的两点、三点测量法 86
(五)圆度误差的直角坐标测量法 93
(六)圆度误差的影像测量法 94
二、圆柱度误差测量 95
(一)圆柱度公差带和圆柱度误差的概念 95
(二)圆柱度误差的评定方法 95
(三)圆柱度误差的半径变化量测量法 97
(五)圆柱度误差的分解测量法 101
(四)圆柱度误差的三点测量法 101
三、球度误差测量 102
(一)球度公差带和球度误差的概念 102
(二)球度误差的评定方法 103
(三)球度误差的测量方法 106
第四章 定向误差的测量 109
一、定向公差带和定向误差的概念 109
二、定向误差的评定方法 109
(二)垂直度定向最小区域判别法 110
(一)平行度定向最小区域判别法 110
(三)倾斜度定向最小区域判别法 112
三、平行度误差测量 113
(一)面对面平行度误差测量 113
(二)线对面平行度误差测量 119
(三)面对线平行度误差测量 121
(四)线对线平行度误差测量 123
四、垂直度误差测量 127
(一)面对面垂直度误差测量 127
(二)线对面垂直度误差测量 131
(三)面对线垂直度误差测量 133
(四)线对线垂直度误差测量 133
五、倾斜度误差测量 134
(一)面对面倾斜度误差测量 135
(二)线对面倾斜度误差测量 136
(三)面对线倾斜度误差测量 137
(四)线对线倾斜度误差测量 138
(二)同轴度误差的评定方法 141
(一)同轴度公差带和同轴度误差的概念 141
一、同轴度误差测量 141
第五章 同轴度误差和跳动的测量 141
(三)坐标法测量同轴度误差 142
(四)简易坐标测量法测量同轴度误差 146
(五)对径双测头测量法测量同轴度误差 148
(六)影像法测量同轴度误差 149
(七)光轴法测量同轴度误差 150
(八)壁厚差法测量同轴度误差 152
(一)跳动测量的特点和分类 153
二、跳动测量 153
(二)跳动测量中的轴向定位 154
(三)径向跳动测量 155
(四)端面跳动测量 157
(五)斜向圆跳动测量 158
(六)跳动测量的应用 159
第六章 对称度误差的测量 162
一、对称度公差带和对称度误差的概念 162
二、对称度误差的评定方法 163
(一)面对面和线对面的对称度定位最小区域判别法 163
(二)面对线和线对线的对称度定位最小区域判别法 164
(一)在坐标测量仪器上测量 165
三、面对面的对称度误差测量 165
(二)在工具显微镜上测量 170
(三)打表法测量 173
四、线对面的对称度误差测量 175
五、面对线的对称度误差测量 177
六、线对线的对称度误差测量 180
一、位置度公差带的概念和位置度误差的评定 182
(一)位置度公差带的概念 182
第七章 位置度误差的测量 182
(二)位置度误差的评定 186
二、单个要素位置度误差的测量 188
(一)点的位置度误差测量 188
(二)线的位置度误差测量 189
(三)面的位置度误差测量 189
三、矩形布置孔组位置度误差的测量 190
(一)采用重叠位置度公差注法时的测量 190
(二)采用位置度公差与定位尺寸公差组合注法时的测量 192
四、圆周布置孔组位置度误差的测量 203
(三)采用复合位置度公差注法时的测量 203
(一)采用重叠位置度公差注法时的测量 204
(二)采用位置度公差与定位尺寸公差组合注法时的测量 207
(三)采用复合位置度公差注法时的测量 208
第八章 定向、定位误差三坐标测量中的数学分析与轮廓度误差的测量 209
一、定向、定位误差三坐标测量中的数学分析 209
(一)几何要素的三坐标测量 209
(二)三坐标测量中工件坐标系的建立 210
(三)定向误差三坐标测量中的数学分析 214
(四)定位误差三坐标测量中的数学分析 221
(一)轮廓度公差带和轮廓度误差的概念 225
二、轮廓度误差测量 225
(二)轮廓度误差的评定方法 227
(三)线轮廓度误差测量 229
(四)面轮廓度误差测量 237
第九章 位置量规及其应用 242
一、位置量规的作用和分类 242
二、位置量规的设计原理 242
(一)位置量规工作部分的组成 242
(三)位置量规定位部分的形状和定形尺寸的确定 243
(二)位置量规测量部分的形状和定形尺寸的确定 243
(四)位置量规测量部分相对于定位部分的位置 245
(五)位置量规导向部分的形状和定形尺寸的确定 246
三、位置量规公差和工作部分极限尺寸的确定 247
(一)位置量规测量部分定形尺寸公差带和极限尺寸的确定 247
(二)位置量规定位部分定形尺寸公差带和极限尺寸的确定 248
(三)位置量规导向部分定形尺寸公差带和极限尺寸的确定 249
(四)位置量规工作部分磨损极限尺寸的计算 251
(五)位置量规公差的数值 252
(一)平行度量规 254
四、位置量规设计计算示例 254
(二)垂直度量规 256
(三)倾斜度量规 258
(四)同轴度量规 259
(五)对称度量规 260
(六)位置度量规 261
(七)复合位置度量规 263
参考文献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