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系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乃永著
  • 出 版 社:中文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9622012965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

甲、上古音研究前溯与修正 3

(一)传统上古音学说之建立 3

A.韵部 3

Ⅰ.顾炎武 3

Ⅱ.江永 5

Ⅲ.段玉裁 6

目录 7

周序 7

Ⅳ.戴震 8

自序 9

Ⅴ.孔广森 9

Ⅵ.王念孙 10

Ⅶ.江有诰及后来学者 10

B.调类 13

(陈第、顾炎武、江永、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夏燮、章炳麟、黄侃、王国维等)C.声母 18

(钱大昕、钱坫、夏燮、陈澧、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等) 20

D.总结 20

(二)近人以音标拟构上古音之成果 27

(高本汉、董同和、陆志韦、王力、蒲立本、李方桂、周法高等) 27

A.韵部 27

Ⅰ.介音 29

Ⅱ.元音 32

Ⅲ.韵尾 39

B.调类 44

C.声母 53

D.复声母 66

E.总结 77

Ⅰ.上古三十一部乃诗经时代韵类归属之定论 77

Ⅱ.声调与声母及韵尾辅音之关系 80

Ⅲ.复声母研究于谐声规律之探讨 93

附论:包拟古(Bodman)-白一平(Baxter)上古音系统 98

乙、上古音系新订 129

(一)韵部 129

A.阴、入与阳二分或阴、阳、入三分之上古音韵部 129

B.谐声四十一部立说 130

Ⅰ.叶、谈二部之二析为叶、谈与怗、添四部 130

Ⅱ.宵、药二部之二析为豪、沃与宵、卓四部 133

Ⅲ.祭、月、元三部之二析为废、月、元与介、薛、仙六部 143

Ⅳ.据谐声析出原属唇音阴声韵尾之隶、盖、荔三部 144

(1)有语源关系之声符与谐声字 144

(2)广韵又音 145

a.入声闭口缉、合、盍、叶、怗、洽、狎、业、乏九韵及其上、去声与非收唇音韵尾韵类相通之情况 145

b.阳声闭口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九韵及其上、去声与非收唇音韵尾韵类相通之情况 148

(3)谐声声符与谐声字揭示上古唇音有阴声韵尾之现象及其音变规律 151

a.入声闭口九韵 151

b.阳声闭口九韵 152

C.阴声诸部之收-?、-?w、-l、-r、-v辅音韵尾 156

Ⅰ.谓阴声诸部不收辅音韵尾者 156

Ⅱ.阴声诸部收辅音韵尾之论据 165

Ⅲ.-?、-?w、-l、-v所以较-g、-gw、-d、-b宜为阴声辅音韵尾之理由 169

D.中古三等韵重纫之上古音来源并引论上古谐声与诗韵两期至中古韵类之演变规律(附论:介音自上古至中古之演变规律) 172

Ⅰ.重纫研究前溯 172

(1)谓中古重纫有语音区别者 172

a.重纫确有语音差别,然无法辨析 172

b.重纫区别根据声母及介音二者 173

c.重纫区别在于介音 173

d.重纫区别在于元音 175

e.重纫区别在于声类 176

(2)诸家所拟中古重纫之上古音来源 177

(3)根本否定中古重纫有语音区别者 180

Ⅱ.重纫于上古韵部之组合 180

Ⅲ.李方桂上古音系统于重纫之处理 186

Ⅳ.上古谐声与诗韵两期至中古重纫以迄整个韵类之音变规律 189

(1)上古谐声、诗韵两期与中古韵母体系对应诸表及各期语音征性(feature)、中古韵母表、中古声母表 189

a.谐声四十一部所包中古三等韵表 189

b.诗韵三十一部所包中古三等韵表 191

c.中古韵类表 192

d.上古谐声、诗韵两期及中古介音表 193

e.上古谐声、诗韵两期及中古介音之语音征性表 193

f.上古谐声、诗韵两期及中古元音表 194

g.中古内、外转各等韵类所属元音表 194

h.上古谐声、诗韵两期及中古元音之语音征性表 195

i.上古谐声、诗韵两期及中古声母或韵尾各类辅音之语音征性表 196

j.中古声母表 196

(2)谐声时代i、e、a、o、u五元音系统之过渡为诗经时代i、?、a、u四单元音及i?、ia、u?、ua四后响复元音系统 197

a.诗经时代央元音*?韵类于谐声时代原为圆唇元音*o说 197

子、之、幽、微三系于方言及音译汉字有关圆唇元音之资料 197

?、之、微二系喉、牙字与舌、齿字于中古韵类出现情况 198

寅、由唇音字开、合口不对比引论侵系于方言、韵图及谐声之现象乃元音本属圆唇 199

卯、侵系与之、幽、微三系于谐声、又音及押韵等既通转密切,则四系元音不仅同属圆唇,且同属一类;并论微系舌、齿字所以有开、合对立两组 210

辰、谐声时代之、幽Ⅰ、微、隶Ⅰ四系圆唇元音所以为**o 215

b.谐声时代e元音之拟设及其与o元音于诗经时代分别变成ia与?、u?韵类之论据 215

c.总结谐声四十一部转而为诗韵三十一部之元音系统演变规律 218

(3)复介音于解释上古谐声、诗韵两期至中古韵类演变条件之措置 219

(4)上古韵母音素分论 221

a.介音 221

b.韵尾 229

c.元音(舌、齿与喉、牙、唇二系声母于*?、*a元音诸部之分化) 230

(5)韵类自上古至中古之演变大势及表 236

a.西周时代至先秦 236

b.先秦时代至两汉 237

c.两汉时代至隋唐 237

A.中古四声于诗韵出现之情况 243

(二)调类 243

Ⅰ.阳声调类统计表 247

Ⅱ.阴声调类统计表 248

Ⅲ.入声调类统计表 249

B.声符与谐声字于调类之关系 250

Ⅰ.阳声调类统计表 253

Ⅱ.阴声调类统计表 254

Ⅲ.入声调类统计表 255

C.上古汉语调类之来源及其调型 257

(三)声母 265

A.知、庄二系于上古韵部之二、三等分配 265

B.喻四、邪、喻三、匣、群五母之上古音来源 271

C.神、禅二母于上古音位之分配 273

(四)复声母 277

A.来母复辅音之拟写 277

B.谐声通心母或审母之拟写 286

(五)总论:上古汉语之音节结构 289

丙、上古音系总表 299

(一)诸家与本书古韵部目次等对照表 299

(二)诸家与本书上古韵部介音对照表 301

(三)诸家与本书上古韵部拟音对照表 302

(四)诸家与本书上古声母拟音对照表 314

(五)上古至中古声母于各等韵类分配表 316

(六)四十一部谐声表 317

附录 329

(一)国际音标表及元音图 329

(二)声调符号 331

引用书目 333

(一)中文引用书目 333

(二)外文引用书目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