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总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 伤寒和温病的受邪途径 1
二 伤寒、温病的演变规律和证治 4
三 结论 6
第二章 热病的病因 7
一 风寒之邪 8
三 风热之邪 9
二 风湿之邪 9
四 暑热之邪 10
五 湿热之邪 11
六 燥热之邪 11
七 疫疠之邪 12
第三章 热病的发病 13
第四章 热病的分类 14
一 以病名分类 14
二 以发病的类型分类 17
第五章 辨证纲领 22
三 以病变性质分类 22
一 卫表证候 23
二 气热证候 25
三 营热证候 28
四 血热证侯 29
五 虚损证侯 29
第六章 辨热病中的几种常见症状 35
一 发热 36
三 口渴 37
二 汗的有无 37
四 昏谵 38
五 痉厥 39
六 斑疹 40
七 白? 42
第七章 热病的治法 42
一 解表法 43
二 清气法 44
三 和解法 45
四 祛湿法 46
五 通下法 47
六 清营法 48
七 凉血法 49
八 开窍法 50
九 息风法 50
十 滋阴法 51
十一 固脱法 52
第一节 风寒表证 55
第一章 卫表证治 55
下篇证治 55
一 风寒客表 56
二 风寒袭肺 58
三 兼证治疗 59
第二节 风热表证 70
一 风热客表 70
二 风热袭肺 71
三 兼证治疗 72
一 风湿客表 74
第三节 风湿表证 74
二 风湿化热 76
第四节 湿热表证 77
一 暑湿兼寒 77
二 内湿外寒 79
三 湿热客表 80
第五节 燥热表证 81
第一节 温热证侯 82
一 热壅于肺 82
第二章 气热证治 82
二 肺热成痈 83
三 肺热肠实 84
四 热郁胸膈 85
五 痰热结胸 85
六 热郁少阳 86
七 胆热肠实 88
八 胃热亢盛 89
九 三焦热盛 90
十 腑实不通 91
十一 肠热下利 96
十二 暑热伤阴 97
十三 暑伤津气 98
十四 燥热伤肺 99
十五 卫气同病 100
第二节 湿热证候 107
一 湿遏热伏 108
二 湿阻中焦 109
三 少阳湿热 110
四 膜原湿热 112
五 湿热阻遏 113
六 郁发白? 114
七 脾胃湿热 115
八 湿热阻滞 116
九 湿热弥漫 117
十 温热胶结 118
十一 湿热发黄 119
十二 湿阻下焦 120
十三 湿热结淋 121
十四 湿热挟滞 122
十五 湿热流注 123
第三章 营热证治 129
第一节 热入营分 129
第二节 热陷心包 130
一 心包正证 131
二 心包变证 133
三 胃热乘心 135
四 湿热蒙蔽 136
第三节 热盛动风 138
一 肝热动风 138
二 营热乘肝 139
三 气热乘肝 140
第四节 卫、气、营同病 141
一 气营两燔 141
二 卫营同病 142
第四章 血热证治 145
第二节 营血两燔 146
第一节 血热正证 146
第三节 血络瘀滞 147
第四节 气血两燔 148
第五节 血热变证 150
一 热与血结 150
二 下痢脓血 152
第五章 虚损证治 153
第一节 热伤真阴 153
一 邪伏阴分 153
二 津伤腑燥 154
三 阴虚阳亢 156
四 心肾水亏 157
五 真阴欲竭 158
六 虚风内动 159
第二节 津气欲脱 162
一 元气暴脱 162
二 津气欲绝 163
三 心力不继 164
四 气虚倦怠 165
五 气营两虚 166
六 气血两虚 166
第三节 阳气虚衰 168
一 阳气暴脱 168
二 元阳虚衰 169
三 水气不化 169
四 寒邪郁滞 170
五 心阳虚弱 171
六 脾胃阳虚 172
七 卫阳不固 173
第四节 脾虚气滞 174
一 气虚胃逆 174
二 脾胃气滞 175
三 脾胃虚弱 175
四 阴阳两虚 177
附 劳复证治 178
附 食复证治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