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这里的“月下小景”很美 严秀 1
1982年 3
从“小品”到“月下小品” 3
凉州词释疑 4
看一场戏笑三百次 5
爱姑自有可爱处 5
因诗借景 6
一个女演员的感喟 7
《红楼梦》的通俗化 8
“谢谢你旧事重提” 9
爱情描写之难 10
李清照与居里夫人 11
贺年片的“三气” 12
保存阳春白雪 12
人物画展所见 13
黄山风雨图 14
元宵灯影 15
论以金作画 16
武松在电视中 17
喝彩与文明礼貌 18
嫦娥的命运 19
《铁弓缘》的破绽 19
演员表与“名单学” 20
电影里的血与泪 21
丑角何必俊扮 22
钟馗嫁妹 23
技艺的本末 24
法国式的历险记 24
布景的虚实 25
重见关良戏剧人物画 26
拙也是美 27
蓝色的多瑙河 27
推理小说的利弊 29
《潜网》摘疵 30
川剧演员东来学戏 31
唱了半个世纪的老歌 32
玩火特技 32
火柴盒贴画 33
阿Q之后的时代 34
一部史诗性影片 35
听书小议 35
中国塔曼果 36
净寺还家 37
“光片”无补于艺术 38
再论广告要少而精 38
听到叫“阿乡” 39
《聊斋志异》行时 40
旅游文学的兴起 41
哑剧艺术的启示 42
玩偶的洋化 42
欢迎《骆驼祥子》 43
汴河船的复活 44
聂耳如果活着 45
玩物未必丧志 46
创造新的童话人物 46
良朋一二可齐家 47
论相声滑稽短长 48
刀美兰《水》舞 49
花果山与雷峰塔 50
胡晓平得奖前后 51
李太白怎样做诗 51
打破镜框式舞台 52
1983年 54
元旦书红 54
学书学画成风 55
观众的好奇心 55
关于报幕的建议 56
差劲的古彩戏法 57
雷峰塔可以重建 58
叫座不叫好 58
考据过于认真 59
《城南旧事》之新 60
过分矜持近于冷漠 61
金鹰带来的信息 62
想起梅花喜鹊图 62
李叔同的送别歌 63
别让孩子学大人腔 64
古人讲什么话? 65
利格里这个角色 66
寒窑还要不要? 67
“师造化”和“欺造化” 67
勋章不可滥挂 68
三月初三在绍兴 69
剧名的怪味 70
名菜引来的杞忧 71
岳庙的塑像 71
农家买画 72
“最佳演员”说 73
去掉那个腔 74
没有台词的演员 75
邮票上的猪婆龙 75
毕加索画展 76
关山月不画玫瑰 77
老节目出国 77
不幸的古迹 78
写意而已 79
献花与投果 80
西子捧心新解 81
鬼城何必重修 81
风景区的所有权 83
赵子龙也有了纪念碑 83
信封信笺的花样 85
爱的教育 86
漫画的“漫” 86
普及要向高处看 87
适可而止 88
彭湃诗 89
莫里哀的弱点 90
“欢笑不成声” 90
评弹教学法 91
版画回家 92
带奖品的测验 93
《巴山秀才》的收尾 93
以匡超人为鉴 94
莫把垃圾当宝贝 95
智慧之窗 96
芭蕾的题材 97
学一半,撇一半 98
红楼菜谱 99
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100
游山闲话 100
回春之曲 101
1984年 103
山珍 103
不眠之夜 104
她演出了一个“静”字 104
怀念茶楼小书场 105
舞台上也人多摊子大 106
核舟之后 107
藏书与爱书 108
康定情歌的魅力 109
诸葛亮与刘关张 110
涮羊肉的启示 111
玛丝洛娃这一瞟 112
一件衣服一个时代 112
何不摆些旧书摊 113
霍元甲在上海 114
词远不如曲 115
卷首照 116
坐得最高的观众 117
川厨出国 118
外国“鬼打墙” 119
爱之欲其死 119
风景点缀的庸俗化 120
巴尔扎克在中国 121
要“以文会友”才对 122
别跑到隔壁去 123
烦琐的趣味 124
何必如此“认真” 125
一碗药引出一出戏 126
从喜儿到兰儿 126
无神论者发誓 127
长板凳上的冤魂 128
全聚德设音乐茶座 129
四川露天茶馆 130
请帖纷飞 131
奥运会上的三种眼泪 132
一分钱的说明书 133
音乐会上的外国歌 134
初恋之歌 134
现代化的汾河湾 135
幸子像黛玉 136
政治性歌剧 137
嫦娥赶上新时代 138
电影回顾展 139
“红娘”正名 140
台湾校园歌曲 140
死的美学 141
“酒干淌卖无” 142
中国西部片的摄影 143
《人生》是出问题剧 144
“月照姑苏”的笑话 144
满城风雨近重阳 145
裴晓芸的哭与笑 146
秋风切莫过江来 147
惹气的半部头书 148
王宝钏故居重建 148
设茶座也可创新 149
烹饪也是文化 150
“火烧希特勒”火柴 151
麻将的命运 152
银幕男性美 153
讲给服务员听的笑话 154
麻将之争的余波 155
讽刺与幽默之间 156
电影里的戏剧手法 156
曹操的罗曼史 157
1985年 159
横塘古驿 159
乐羊子与魏文侯 160
特色与韵味 160
麒派艺术是舞台整体 161
保护这座山 162
对莱昂休的议论 163
微书不宜多 164
西风东来 165
所谓“法制文学” 165
邯郸学步可以么? 166
新式祭灶 167
除夕祭小品文 168
风景区旅馆建筑 169
牛年的文风 170
东洋《三国志》 171
熟未必能生巧 172
嫁接式大学生 172
鸡肋只可煮汤 173
有钱能使鬼推磨 174
空酒瓶的联想 175
华威先生应有续篇 175
“一条街”少来一点 176
“山海经”外一章 177
恼人的“音乐之窗” 178
中国的克莱默夫妇 179
儿歌种种 180
港台文学的内迁 181
时髦的窗口 181
遥望“筑波万博” 182
春温 183
电热坐厕板 184
艺术作品的气味 185
记者名字登报 186
焕然一新的古迹 187
从《黄土地》到《海滩》 187
“动脑筋影院” 188
握发吐哺独脚凳 189
写写孺子牛何妨 190
《四世同堂》上电视 191
廖公自作漫画像 192
叶浅予重操旧业 192
白褂文明 193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194
我们何以吃“鸭蛋” 195
巧克力迷信 196
张玉良自画像 196
鲁迅先生如是说 197
老舍之死 198
学礼与尊师 199
美食家言 200
记图书野市 201
秦香莲后传 202
正史不及外史 202
一个跟斗的风波 203
“我们” 204
为落第举子鸣不平 205
总统房的美学观 206
洋剧的中国化 206
今年畅销书 207
闲话贺年片 208
1986年 210
以茶当酒 210
学一点讲演术 211
自费旅行家徐霞客 211
斯文不可扫地 212
《梁祝》的一句唱词 213
名人在广告画册中 214
鸽钳虎牙 215
评春节电视晚会 216
无知者狂妄 216
电脑算命 217
新老法结婚 218
市长指挥交响乐 219
台上的书画展览 220
“莎热” 220
丁玲遗言 221
人们呼唤李向南 222
天下谁人不识君 223
荒诞中有真理 224
京华闻见录 224
改吃瓷饭碗好 225
评今年的金鹰奖 226
大赤包得奖之余 227
游海公祠奇想 227
建文革博物馆议 228
多则不贵 229
围墙的联想 230
她挑的是什么帘 231
平屋人语 231
服装上的星条 232
曹娥新塑像 233
人心可用 234
两条旧书摊新闻 235
变革的前奏 235
走廊的妙用 236
钢琴浪漫曲 237
请财神 238
龙宫处处 238
演员可以有高价 239
“伪”字错位 240
领导人可画入漫画么? 241
新鲜有趣也能卖钱 242
上海的城市雕塑 243
漫谈领袖漫画像 243
以国旗为面孔 244
麻雀起飞 245
“天才”纷纷出世 246
摄影展览的名字 246
师范 247
送别阿信 248
阿信如果在中国 249
三寸金莲的象征 250
红楼八美图 251
为歌剧找出路 252
鲜花开满国庆节 253
为“甄三”叫好 253
求疵录 254
梦笔生花栽假松 255
大世界恢复旧名 256
汤莎 256
关于谢幕 257
人才不流而流 258
文坛年景管窥 259
后记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