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1
人性之善恶:东西方共同的社会心理学论题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考 7
近代的轨迹 9
第一编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 15
第一章 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15
来自社会学先驱的影响 16
催眠术:个体心理学向社会心理学的过渡 21
边缘问题与边缘学科的形成 25
第二章 欧洲大陆的社会心理学 29
冯特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0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模仿与暗示的探求 39
意大利人西格尔和帕雷托的声音 47
达尔文主义:英国本能心理学之源 49
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 56
第三章 精神分析:非学院思潮的崛起 61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62
潜意识、人格结构与本能 66
俄狄浦斯情结与群体心理的产生 69
文化及其本质 73
荣格与集体无意识 77
第四章 麦独孤与罗斯的业绩 82
麦独孤的本能主义社会心理学 83
罗斯:来自北美大陆的和声 88
欧洲传统向美国传统的转变 90
第二编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确立 99
第五章 奥尔波特与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倾向 99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100
墨菲与谢里夫: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言人 107
霍桑实验及工业社会心理学研究 112
博加德斯的社会距离量表 116
莫雷诺的社会测量学 119
瑟斯顿与李凯尔特:态度测量的时代 124
第六章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贡献 131
米德的辻会行为主义 133
城市生活的研究者:罗伯特·帕克 145
埃尔伍德的社会心理学表述 148
芝加哥学派的后继影响 152
第七章 文化人类学的冲击 157
俄狄浦斯情结的跨文化否证 158
波亚士:人格的文化塑型 162
青春期、性与文化 165
民族性格研究的早期形态 173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转向 180
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 180
霍妮与社会文化学派 186
托马斯与兹纳涅斯基 189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190
弗罗姆:对社会的精神分析 193
第九章 从场论到群体动力学 200
勒温的社会心理学的场论倾向 201
面向现实的行动研究 206
群体动力学及其经典个案 210
群体动力学的影响:阿希与从众行为实验 215
第十章 社会行为的学习论解释 223
第三编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223
社会学习理论的历史渊源 224
挫折——侵犯假设与模仿研究 229
霍夫兰德:信息沟通与态度改变 233
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 238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巨擘 243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的后继影响 250
阿多尔诺的权威人格研究 250
埃里克森与同一性 254
态度研究的精神分析观 259
舒兹: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 261
芝加哥学派与衣阿华学派 267
第十二章 当代符号互动理论及其旁支 268
社会角色:定义与分歧 272
戈夫曼:人生是个大舞台 277
参照群体的比较与规范作用 282
日常生活方法论:互动中的相互理解 287
社会标签与越轨行为的发生 291
第十三章 从社会交换看人类行为 295
社会交换理论的滥觞 295
霍曼斯:基本社会行为的解释 300
蒂博特和凯利:两人关系的互酬分析 306
彼得·布劳的贡献 310
第十四章 认知与归因的探索 317
格式塔与勒温的影响 318
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321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326
社会比较理论及其在情感研究中的应用 330
归因理论的发展 334
第十五章 文化人类学家的晚近研究 341
国民性研究的热潮 341
国民性研究的现代趋势 345
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 350
文化变迁与“代沟” 352
笫十六章 本能论的回潮:来自社会生物学的挑战 358
习性学之父洛伦兹与廷伯根 359
习性学家的后继努力 365
威尔逊:人的社会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 369
生物基因与文化“觅母” 374
社会生物学论战 377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社会心理学 384
西欧社会心理学:重振与反抗 385
日本:美国影响的接受与摆脱 391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的重建 395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399
第十八章 社会心理学在中国 405
社会心理学的传入与初步发展 405
台湾社会心理学:从移植迈向本土化 409
香港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416
重建以来的大陆社会心理学 421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及其分析 430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延续与超越 436
汉英(俄)人名索引 444
结语 现代社会心理学:批判与前瞻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