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
1.1 概念 1
目录 1
1.2 内容 2
1.3 回顾 4
1.4 评论 20
1.4.1 应熟悉计算机的发展史 20
1.4.2 应了解计算机的局限性 22
1.4.3 应了解并行处理的局限性 22
1.4.4 附带说明 23
2.1.1 位及位串 25
第二章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一般问题 25
2.1 信息表示 25
2.1.2 字节 26
2.1.3 字 27
2.2 数据格式 29
2.2.1 关于补码 29
2.2.2 关于十进制 30
2.2.3 关于浮点数 32
2.3 指令系统 33
2.3.1 指令类型 34
2.3.2 指令中操作数的确定 41
2.3.3 有关指令的其它问题 44
2.4.1 补码乘法 46
2.4 关于补码乘法和浮点运算 46
2.4.2 浮点运算 47
2.5 并行处理 50
2.5.1 流水线工作方式 51
2.5.2 多部件并行处理 58
2.5.3 流水线式向量计算机 59
2.6 评论 61
第三章 寄存器技术 64
3.1 一般特征 64
3.2 CDL的简单介绍 66
3.3.1 寄存器级在控制部分的应用 70
3.3 寄存器的应用 70
3.3.2 寄存器级在处理部分的应用 75
3.4 寄存器级设计技术 78
3.4.1 寄存器级部件的设计 79
3.4.2 寄存器级线路的设计 87
3.5 评论 88
第四章 微程序技术 92
4.1 概述 92
4.2 关于微程序的若干问题 95
4.2.1 微指令格式 95
4.2.2 微指令的地址 98
4.2.3 微命令的定时 102
4.3 微程序的设计 104
4.4 微指令长度最小化的问题 108
4.4.1 决定MCC 108
4.4.2 决定最小MCC覆盖 110
4.4.3 决定最小化微指令字长W的覆盖 112
4.5 评论 114
第五章 存储技术 115
5.1 存储技术中的速度问题 116
5.1.1 多寄存器技术 116
5.1.3 交叉存取技术 118
5.1.2 增加带宽 118
5.1.4 高速缓冲存储器 121
5.1.5 联想式存储器(相联存储器) 125
5.1.6 慢速大容量存储器的存放 128
5.1.7 小结 131
5.2 存储技术中的容量问题 132
5.2.1 虚拟存储器 134
5.2.2 信息转换中的调度策略 143
5.2.3 信息转换中的分配策略 144
5.3 评论 145
第六章 堆栈技术 147
6.1 堆栈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147
6.2 堆栈用于子程序链接 150
6.3 堆栈用于中断链接 152
6.4 堆栈用于再入性程序 153
6.5 堆栈式计算机 159
6.6 面向高级语言的计算机 162
6.7 评论 164
第七章 寻址技术 166
7.1 立即操作数 167
7.2 操作数在寄存器中 168
7.3 操作数在存储器中 169
7.3.1 直接相对寻址 171
7.3.2 自动递增方式 172
7.3.4 立即变址 173
7.3.3 自动递减方式 173
7.3.5 隐含操作数地址寻址 174
7.4 间接寻址 174
7.5 动态地址变换 177
7.5.1 逻辑地址及其控制 177
7.5.2 变换表及变换过程 178
7.5.3 地址变换缓冲器 181
7.6 非连续编址的地址变换 183
7.6.1 地址转换表法 185
7.6.2 找零取整法 185
7.7 评论 187
8.1 概述 188
第八章 总线技术 188
8.2 单总线的构成 192
8.2.1 单总线的连线 192
8.2.2 单/双向线 193
8.3 单总线的工作方式 195
8.3.1 主—从关系 195
8.3.2 互锁通讯 196
8.4 单总线的定时 196
8.5 总线互连设备间优先级的控制 198
8.5.1 优先级控制 198
8.5.2 总线优先次序链 201
8.6 按优先权转移 202
8.7 以总线组织系统的体系结构 204
8.8 评论 207
第九章 接口技术 208
9.1 概述 208
9.2 数据终端与数据通信设备的接口标准 210
9.3 RS-232-C串行接口——EIA标准 214
9.4 基本接口 217
9.4.1 接口操作 218
9.4.2 接口程序设计 219
9.5 程序控制接口 219
9.5.1 接口操作 219
9.5.2 接口程序设计 221
9.6 中断服务接口 222
9.6.1 接口操作 222
9.6.2 接口程序设计 223
9.7 直接内存访问(DMA)接口 224
9.7.1 接口操作 225
9.7.2 接口程序设计 227
9.8 接口的实现 227
9.8.1 三态推挽驱动器 227
9.8.2 线或型发送器 228
9.8.3 地址选择 229
9.8.4 一个接口实例 232
9.9 评论 233
第十章 中断技术 234
10.1 概述 234
10.2 中断类型 236
10.2.1 机器校验中断 236
10.2.2 访管中断 237
10.2.3 程序中断 238
10.2.4 外部中断 239
10.2.5 输入/输出(I/O)中断 239
10.2.6 重新启动中断 239
10.3 中断识别 240
10.3.1 隐指令方式 240
10.3.3 程序状态字方式 242
10.3.2 中断矢量方式 242
10.4 中断点的选择 243
10.5 中断机构 244
10.5.1 中断屏蔽、开放和关断 245
10.5.2 中断的优先级及其控制 249
10.6 中断的进入和退出 258
10.7 评论 259
第十一章 通道技术 260
11.1 概述 260
11.2 通道的功能及组成 262
11.3 通道的类型及操作方式 264
11.4.1 I/O指令 269
11.4 I/O设备的控制 269
11.4.2 I/O设备的编址 273
11.4.3 I/O的系统状态 273
11.4.4 I/O系统的清除 275
11.5 I/O操作的执行 276
11.5.1 通道地址字 276
11.5.2 通道命令字 277
11.5.3 通道状态字 279
11.5.4 I/O操作的启动 282
11.6 通道与ISP的调度策略 282
11.7 评论 285
12.1 概述 287
第十二章 容错技术 287
12.2 分析故障逻辑网络的“结构与类似观测输出函数(SPOOF)” 289
12.3 信息传送、保存过程中的自动检错、纠错 295
12.3.1 海明码 296
12.3.2 多项式码 302
12.4 错误诊断 304
12.5 动态系统重构和功能复执 308
12.6 容错系统中的软件问题 316
12.7 容错计算系统的得失估计问题 318
12.8 评论 319
13.1 概述 321
第十三章 回顾与展望 321
13.2 关于流水线技术 324
13.3 关于阵列技术 331
13.4 关于数据流技术 339
13.5 关于硅基VLSI的发展及其对体系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 348
13.5.1 VLSI技术在处理部件中的进展 348
13.5.2 VLSI技术在微处理机中的进展 350
13.5.3 VLSI技术在系统级的进展 350
13.6 评论 351
参考文献 353
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355
中文、外文人名对照表 358
后记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