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中国文化史专题第一章 古代称谓 3
古代亲属关系 3
古代姓名字号 7
古代帝王称号 12
关于避讳 14
传统信函礼貌用语 16
附录 九族亲属系统简表 20
第二章 科举考试 21
明以前的科举考试 21
关于秀才的考试 23
关于举人的考试 26
关于进士的考试 29
第三章 历代学制 33
周代国学与乡学 33
汉代太学和郡国之学 35
唐代专科学校 37
宋代国学三舍和书院 40
明清国子监 42
第四章 历代官制 45
周秦两汉官制 45
魏晋南北朝官制 47
隋唐官制 49
宋辽金元官制 50
明清官制 52
现代中央政权机构 54
第五章 历代兵制 56
征兵制 56
世兵制和府兵制 58
募兵制和部落兵制 61
卫所制和旗兵制 62
第六章 地理沿革 66
夏商周秦地理 66
汉魏六朝地理 68
隋唐宋辽金地理 69
元明清地理 72
现代行政区划 74
第七章 历代俸禄 76
秦汉魏晋南北朝秩石制 77
隋唐宋元明清品级制 81
第八章 古代岁时历法 88
关于纪年 88
四季、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 91
关于纪日和纪时 94
第九章 中国民间信仰 100
自然神信仰 100
社会神信仰 106
其他神灵信仰 110
第十章 古代体育、杂技和游艺 115
古代体育 115
古代杂技 122
古代游艺 127
第十一章 古代的“机器人” 134
从俑和铜人到各种“木人” 134
从成套玩偶到大型水转百戏 137
天文仪器中的司辰“机器人” 140
会干农活的木偶和会演戏的“铜伶” 143
附:机器人发展史(摘录) 146
附录 148
一、九十年来中国文化史著作举要 148
二、古代文化知识拾零 178
第二编 中国认识论述略导论 189
第一章 春秋战国的认识论 200
第一节 孔子论“生知”、“学知”及知与行 201
第二节 老子的“绝圣弃智”和“不行而知” 207
第三节 墨子的“三表法”和唯物论、经验论以及后期墨家的认识论 213
第四节 《管子·心术》等篇的认识论 220
第五节 孟子论“良知”、“良能”和“求放心” 224
第六节 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230
第七节 荀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36
第八节 韩非的“因参验以审言辞” 242
第二章 两汉时期的认识论 247
第九节 《淮南子》的形神观和认识论 248
第十节 董仲舒的“以人合天”、“以名正实” 253
第十一节 扬雄的认识论和桓谭的形神观 259
第十二节 王充的“知实”、“实知”和“引效验” 264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认识论 270
第十三节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辩 271
第十四节 葛洪的道教认识论 276
第十五节 僧肇的神秘主义的“般若无知”论 281
第十六节 范缜《神灭论》之认识论意义 286
第四章 唐代的认识论 292
第十七节 惠能的“顿悟成佛”和“无念为宗” 293
第十八节 成玄英的“重玄”论和司马承祯的《坐忘论》 299
第十九节 韩愈的《原性》、《师说》与李翱的《复性书》 305
第二十节 柳宗元、刘禹锡对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批评 311
第五章 宋代的认识论 317
第二十一节 张载的二元论认识论 318
第二十二节 程颐论“格物致知”和“知先行后” 324
第二十三节 王安石的认识论、人性论和天才观 330
第二十四节 朱熹的“即物穷理”、“知行相须” 335
第二十五节 陆九渊的“发明本心” 342
第二十六节 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认识论 348
第六章 明代的认识论 354
第二十七节 王守仁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55
第二十八节 罗钦顺的“就气认理”的认识论 363
第二十九节 王廷相的“内外相须”和“以行为主” 368
第三十节 王艮的“淮南格物”和李贽的“童心说”及是非观 373
第七章 清代的认识论 379
第三十一节 方以智的“质测”学和“认识论” 380
第三十二节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385
第三十三节 颜元的“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392
第三十四节 戴震的“审察”事物和火光照物论 398
第八章 近代的认识论 404
第三十五节 魏源的“及之而后知” 406
第三十六节 谭嗣同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411
第三十七节 严复的经验论倾向的认识论 417
第三十八节 章太炎的唯理论倾向的认识论 423
第三十九节 孙中山的进化论倾向的知行学说 429
第三编 中国文学史精读第一部分 先秦文学 439
一、略谈《诗经》和《诗经》学 439
二、离人的相思——《诗经·卷耳》 445
三、我国最早的寓言诗——《诗经·鸱鸮》 448
四、送战士出征——《诗经·小戎》 453
五、评肖兵的楚辞研究 457
六、先秦诸子的救灾观 462
七、《左传》之救灾观念与措施 469
八、先秦史籍之救灾思想 476
九、读近年庄学著作札记 482
十、略谈《荀子》的寓言 493
十一、李斯的《谏逐客书》 497
十二、先秦小说之萌芽 502
第二部分 汉魏六朝文学 515
一、汉代杂史杂传中的小说成分 515
二、读《史记笺证》 529
三、魏晋散文简说 533
四、古老的风俗志——《荆楚岁时记》 538
五、六朝佛学论争集——《弘明集》 541
六、读《先唐散文艺术论》 544
七、古小说的雏型:六朝志怪 549
八、读傅玄《秋兰篇》 562
九、读王鉴《七夕观织女诗》 564
十、读谢惠连《代古诗》 567
第三部分 唐宋文学 569
一、略谈王昌龄的《出塞》 569
二、寓诗情于画意之中——读杜甫绝句一首 572
三、读白居易诗《鹦鹉》 576
四、刘禹锡的时空观 579
五、读韩愈的《谏迎佛骨表》 590
六、什么是唐宋八大家 595
七、古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 601
八、吹毛求疵的《欧文观止》 617
九、曾巩的救灾理念与实践 624
十、前期白话小说:宋元话本 629
第四部分 元明清文学 641
一、谈马致运《秋思》的艺术构思 641
二、读于谦的《石灰吟》 644
三、《三国演义》人物新论 648
四、王夫之的杂剧《龙舟会》 662
五、读《说岳全传》和《镜花缘》 673
六《儒林外史》简论 685
七、读《近代诗选》 698
八、解读温家宝总理引诗三首 708
附录 713
一、古代诗文名作改写举隅 713
二、中国古典诗词曲总集举要 727
关于《中国文史哲汇通》的写作经过 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