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史 中》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10400257X
  • 页数:858 页
图书介绍:

第四编 京剧的鼎盛时期(1917年左右--1937年左右) 3

第十八章 五四以来京剧发展概貌 3

第一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京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4

第二节 社会文化思潮对京剧的影响 5

一、复古思想和国粹主义 5

二、民主主义思想对戏曲的批判 7

三、民族虚无主义对戏曲的消极影响和戏曲界的抵制 8

四、京剧界民主思想的觉醒 11

一、外来文化理论对京剧的影响 13

第三节 外来文化艺术对京剧的影响 13

二、外来艺术形式对京剧的影响 16

第十九章 京剧艺术走上繁荣高峰 20

第一节 戏剧观与审美观念的变化 21

一、戏剧观的变化 21

二、京剧艺术美的新标准 22

第二节 京剧在全国流行 26

第三节 票房与票友 28

一、北京的票房、票友概况 28

二、天津的票房与票友 34

三、上海的票房与票友 35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36

二、剧团体制的进步 36

第四节 京剧艺术社会地位的变化 36

三、演出格局的变化 37

四、艺术市场对剧团人员收入的调节、影响 38

五、导演功能在京剧艺术中的体现 39

六、女演员班社的演变 41

第五节 演出场所的变化 42

一、北京的剧场 42

七、“内廷供奉”的结束 42

二、南方(上海)的剧场 43

三、非营业性演出场所 45

第六节 从科班到戏校 47

一、 富连成 47

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50

第二十章 京剧剧目的新发展 52

第一节 京剧剧目的创作、整理概况 52

一、创作剧目 53

二、整理改编剧目 59

一、着力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62

第二节 京剧剧目的思想内容 62

二、主题思想的逐步深化 64

第三节 京剧剧目的艺术特点 67

一、文学性与表演性相互结合 67

二、剧本中动作性的加强 68

第二十一章 表演艺术的新发展 70

第一节 京剧流派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71

一、流派的含义 71

二、京剧流派的形成 73

第二节 京剧流派的新发展 94

一、生行表演流派的发展促进了京剧艺术的进一步繁荣 96

二、旦行表演流派的蓬勃兴盛是本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成就 104

三、净、丑行表演人材辈出及其流派的新发展 116

第二十二章 京剧音乐伴奏和舞台美术的新发展 122

第一节 京剧的音乐伴奏 123

一、京剧乐队的改革 123

二、 新潮流中一代鼓师、琴师的贡献 126

第二节 京剧舞台美术的新发展 131

一、时装戏的舞台美术 131

二、古装戏的舞台美术 133

三、机关布景 138

四、传统戏舞台美术的革新 140

第二十三章 京剧理论研究与宣传活动 144

第一节 京剧报纸与杂志 144

一、报纸 144

二、杂志 148

第二节 京剧论著 152

一、《鞠部丛刊》与《说谭》 152

二、齐如山的“剧学丛书” 154

三、京剧的类书 156

四、京剧史著 157

五、外国人关于京剧的著述 161

第三节 京剧唱片与京剧电影 164

一、京剧唱片 164

二、京剧电影 166

第二十四章 京剧走向世界 168

第一节 梅兰芳访日演出 168

一、首次东渡(1919年) 168

二、二次东渡(1924年) 172

一、黄玉麟应邀赴日 176

第二节 黄玉麟、小杨月楼访日演出 176

二、小杨月楼赴日演出 177

第三节 梅兰芳访美演出 178

一、演出活动受到热烈欢迎 178

二、美国艺术界对梅兰芳的演出及京剧艺术的评论 180

第四节 梅兰芳到苏联访问演出 184

一、赴苏演出活动概况 184

二、一次对京剧艺术的国际座谈会 186

第五节 程砚秋访问欧洲 191

三、访苏之后 191

一、赴欧考查经过 192

二、程砚秋访欧提出的几个问题 198

第六节 京剧在新加坡 204

第五编 战争年代的京剧(1937年--1949年) 215

第二十五章 抗日战争以来的京剧发展概况 215

第一节 抗战以来京剧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215

一、全国京剧艺术发展的不平衡 215

二、京剧界进步力量在本时期的作用 227

一、国民政府的戏剧教育和创造新歌剧的方针措施 237

第二节 有关京剧发展的政策措施 237

二、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及对京剧“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 244

第三节 理论研究及京剧报刊著作的一般状况 250

一、关于利用旧形式的讨论 250

二、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53

三、京剧报刊和著作 259

第二十六章 国统区的京剧 265

第一节 抗战初期武汉地区的京剧 265

一、人材荟萃与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的成立 265

二、京剧宣传活动 269

三、剧业战时服务团的劳军京剧演出 271

第二节 川、陕、湘、桂、滇、黔、晋等地的京剧 273

一、四川的京剧及厉家班 273

二、夏声剧校 278

三、四维儿童戏剧学校 284

四、二战区文化抗敌协会歌剧队等 290

五、湖南、云南的京剧活动 296

第三节 京剧在国统区的发展及西南剧展 300

一、欧阳予倩和田汉的活动及新编剧目 300

二、西南剧展及西南第一届戏剧工作者大会 308

一、贴近现实,鼓舞抗战斗志 318

第四节 国统区京剧艺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318

二、新文艺工作者与京剧艺术结合,推动京剧艺术革新 319

三、京剧演出的活力与覆盖面扩大 319

四、注重京剧教育,培养新人 320

第二十七章 抗日根据地的京剧 321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的京剧 321

一、群众性京剧活动 321

二、鲁迅艺术文学院的京剧活动 326

三、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及其活动 330

四、《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的编演 335

第二节 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京剧 342

一、八路军一二○师战斗平剧社 343

二、其它京剧班社的活动 347

第三节 山东根据地的京剧 354

第四节 苏皖根据地的京剧 361

第五节 抗日根据地京剧活动的基本特点 364

一、与宣传抗战结合,推动抗战的发展 364

二、在艰苦简陋的环境中,京剧艺术得到普及和发展 365

三、运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改革京剧,重视京剧文学创作 367

四、团结旧艺人,培养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骨干 369

一、演出的一般情况 371

第二十八章 沦陷区的京剧(上) 371

第一节 平津地区的京剧 371

二、马、谭、杨、奚的艺术活动 382

三、“四小名旦”的出现 391

第二节 上海的京剧活动、海派京剧的发展 396

一、一般演出活动 398

二、上海戏剧学校及正字辈演员的艺术活动 407

三、海派京剧艺术的发展 412

第三节 宁、汉及江南地区的京剧 418

一、南京地区的京剧活动 418

二、武汉地区的京剧演出及其特点 420

三、江南水路戏班京剧演出的恢复 423

第四节 麒麟童、盖叫天等的艺术活动 428

一、麒麟童等的艺术活动 428

二、盖叫天的艺术活动 433

第五节 沦陷区京剧艺术的基本特点 438

一、许多爱国艺人表现了高度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及艺德 439

二、创新剧目少、偏重于舞台技艺水平的提高 440

三、注重演出的通俗性,娱乐性、商品性,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舞台演出较为普遍 442

二、在提倡京剧方面的措施 444

一、伪满政权的文艺策略 444

第二十九章 沦陷区的京剧(下) 444

第一节 伪满政权对京剧的利用 444

第二节 伪满洲国的京剧演出活动 451

一、各类纪念活动中的京剧演出及关内演员到东北的“访问演出” 451

二、伪满“皇宫”的京剧活动及各票房的演出 454

第三节 伪满洲国的主要京剧班社及演员 458

第三十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京剧 466

第一节 抗战胜利初期国统区的京剧活动 466

第二节 国统区的戏剧教育与班社 476

一、国统区京剧界的进步活动 491

第三节 国统区京剧界的进步活动与解放前夕的京剧艺术 491

二、国统区解放前夕的京剧艺术 494

第四节 解放区京剧界在解放战争中的活动 498

一、张家口的京剧活动 498

二、华北平剧研究院 503

三、晋绥平剧院 505

四、华东平剧团和胶东胜利剧团等的活动 508

五、东北解放区的戏曲改革与京剧活动 511

第五节 京剧发展的走向 515

余叔岩 525

第一节 老生演员 525

第六编 传记(中) 525

第三十一章 生行演员 525

孟小冬 529

言菊朋 531

高庆奎 535

马连良 536

麒麟童(周信芳) 543

林树森 552

唐韵笙 557

谭富英 560

杨宝森 562

奚啸伯 565

露兰春 567

李洪春 569

李少春 571

张一然 577

第二节 武生演员 578

杨小楼 578

尚和玉 588

俞振庭 590

盖叫天(张英杰) 591

杨瑞亭 597

孙毓堃 598

李吉瑞 599

张桂轩 600

郑法祥 602

白玉昆 605

李兰亭 608

高盛麟 609

第三节 小生演员 611

程继先 611

朱素云 613

姜妙香 614

金仲仁 618

叶盛兰 621

俞振飞 625

第一节 青衣、花旦、刀马旦演员 632

梅兰芳 632

第三十二章 旦行演员 632

尚小云 640

程砚秋 648

荀慧生 659

徐碧云 667

筱翠花(于连泉) 671

雪艳琴(黄咏霓) 676

黄桂秋 677

朱琴心 680

贾璧云 683

芙蓉草(赵桐珊) 684

华慧麟 688

赵君玉 689

小杨月楼 691

刘筱衡 694

张文艳 696

黄玉麟 697

王兰芳 701

李世芳 702

毛世来 703

言慧珠 704

张君秋 707

金素琴 712

新艳秋(王玉华) 714

章遏云 717

顾正秋 719

童芷苓 722

毛剑秋 726

第二节 武旦、老旦演员 728

九阵风(阎岚秋) 728

任均 728

朱桂芳 730

宋德珠 730

李多奎 734

卧云居士(玉铭,赵静尘) 735

第三十三章 净行,丑行演员 739

第一节 正净、副净演员 739

金少山 739

郝寿臣 743

侯喜瑞 749

赵如泉 755

裘盛戎 757

袁世海 758

第二节 武净演员 761

钱金福 761

刘奎官 763

第三节 文丑演员 765

萧长华 765

慈瑞全 770

张文斌 771

刘斌昆 773

第四节 武丑演员 775

王长林 775

叶盛章 777

第三十四章 乐师 783

第一节 琴师、笛师 783

方秉忠 783

曹心泉 785

孙佐臣 786

徐兰沅 787

王少卿 789

杨宝忠 791

第二节 鼓师 793

鲍桂山 793

杭子和 794

汪福海 796

方立善 797

第三十五章 剧作家,评论家、教育家、活动家 799

第一节 剧作家 799

齐如山 799

罗瘿公 803

陈墨香 805

清逸居士(爱新觉罗·溥绪) 808

杨绍萱 810

第二节 评论家 811

张次溪 811

徐慕云 814

刘豁公 816

郑过宜 818

孙玉声 819

欧阳予倩 822

第三节 教育家 822

叶春善 827

金仲荪 830

范福泰 835

王荣山 836

陈秀华 837

丁永利 838

第四节 活动家 839

雷喜福 840

王连平 842

茹富兰 845

刘仲秋 846

任桂林 847

陈彦衡 849

张伯驹 850

章小山 852

蒋君稼 853

爱新觉罗·载涛 855

中卷后记 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