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针刺治疗手法图解 1
第一章 毫针手法基本要求图解 1
一、毫针的规格要求 1
(一)毫针各部位名称 1
(二)毫针针尖的形状要求 2
(三)毫针针体的形状要求 2
(四)毫针针柄的形状要求及应用 3
(五)毫针的质量要求 4
(六)毫针的长度规格 4
(七)毫针的粗细规格及应用 4
(八)一次用毫针 5
二、掌握毫针手法的基本条件 5
(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 5
(二)要有敏锐的指感 5
(三)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6
(四)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6
三、毫针手法练习法 6
(一)指力练习法 6
(二)准确度练习法 8
(三)指感练习法 9
四、自身练习法 10
(一)减轻疼痛的体验练习 11
(二)得气(针感和手感)的体验练习 11
(三)基本手法的体验练习 12
(四)补泻手法的体验练习 12
五、施行针刺前的准备工作 12
(一)安排好治病的环境 13
(二)安定患者的情绪 13
(三)安置好患者的体位 13
(四)找准穴位 13
(五)消毒注意事项 14
六、施术者刺针前的思想准备 14
第二章 毫针手法基本原理图解 15
一、毫针治病的理论基础 15
(一)补气泻气理论的来源 15
(二)毫针补泻的原始概念 15
(三)毫针调气理论 16
(四)调气与“补气泻气”的区别 17
(五)调气的基本原则 17
(六)古代对毫针作用研究的一个侧面 18
二、得气针感和手感 19
(一)针感 19
(二)手感 24
(三)得气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 27
(四)得气与经络分布 29
(五)针感与神经系统 30
三、影响手法疗效的若干因素 30
(一)手法疗效与穴位 30
(二)手法的疗效与时机 34
(三)手法刺激的量和质 35
第三章 毫针基础手法图解 39
一、减痛和无痛刺针法 39
(一)压迫皮肤减痛法 39
(二)转移病人注意力减痛法 39
(三)提捏减痛法 40
(四)快速刺针减痛法 40
二、进出针手法 42
(一)捻转慢进针手法 42
(二)捻转快进针手法 43
(三)直刺进针手法 44
(四)摇刺进针手法 44
(五)慢速出针手法 44
(六)快速出针手法 44
(七)捻转出针手法 45
(八)按压出针手法 45
(九)后遗感的处理方法 46
三、产生及寻找针感的手法 46
(一)留针候气法(留针产生针感的方法) 47
(二)引气催气法(诱发激发产生针感的手法) 47
(三)慢捻转进退寻找针感的手法 48
(四)提插寻找针感的手法 49
四、调整针感程度的操作手法 50
(一)飞法 50
(二)捻转法 50
(三)搓针柄法 51
(四)压法 51
(五)敲击法 51
(六)震动法 52
(七)捣动法 52
(八)提插法 52
(九)顿式提插法 53
(十)震动提插法 53
(十一)提插捻转法 53
(十二)刮柄法 54
(十三)拨柄法 54
(十四)弹柄法 54
(十五)剔法 55
(十六)摇法 56
(十七)摆法 56
(十八)弩法 56
(十九)倒针法 57
五、针感传导的激发和诱发手法 57
(一)循法 57
(二)捏法 58
(三)敲击法 58
(四)按压法 59
(五)切法 59
(六)阻断法 59
(七)针向法(倒针法) 59
(八)接力法 59
(九)语言诱导法 60
(十)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61
六、留针手法 61
(一)静止留针法 62
(二)旋针留针法 62
(三)间断留针法 62
(四)动留针法 63
(五)消除针感的留针法 63
第四章 古代毫针补泻手法图解 63
一、古代毫针基础补泻操作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63
(一)徐疾补泻法 63
(二)开合补泻法 65
(三)呼吸补泻法 66
(四)迎随补泻法 72
(五)阴阳补泻法 76
(六)提插补泻法 80
(七)捻转补泻法 83
(八)三刺补泻法 90
(九)营卫补泻法 91
(十)“九六”补泻法 96
(十一)平补平泻法 100
二、古代毫针复式补泻操作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101
(一)《内经》复式补泻法 101
(二)烧山火法 103
(三)透天凉法 109
(四)阳中隐阴法 114
(五)阴中隐阳法 117
(六)青龙摆尾法 119
(七)赤风摇头与白虎摇头法 123
(八)苍龟探穴法 127
(九)凤凰迎源法 131
(十)龙虎交战法 133
(十一)子午捣臼法 136
(十二)龙虎升降法 138
(十三)进气法(运气法) 139
(十四)纳气法 141
(十五)留气法 143
(十六)交经法(五脏交经、隔角交经、通关交经、关节交经) 146
(十七)汗、吐、下三法 150
(十八)母子补泻法 153
(十九)纳支补泻法(纳子法)、纳干法(纳甲法)、子午流注法、十二经流注时刻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法、灵龟八法、八法交会八脉法 155
附:古代几种刺针方法图解 158
(一)十二节刺法 158
(二)九变刺法 161
(三)五脏相应刺法 162
第五章 现代各家针刺手法图解 164
一、承淡安针刺手法 164
(一)进针后之手法 164
(二)一般应用之新针法 165
(三)出针之手法 167
(四)得气与补泻 167
二、任作田针术 168
(一)八法 168
(二)十术 169
三、鲁之俊手法 171
四、朱琏手法 172
(一)捻转法 172
(二)刺入捻转法 172
(三)退针法 173
五、裴斌烧山火、透天凉临床操作经验 174
(一)烧山火 174
(二)透天凉 174
(三)烧山火、透天凉操作点滴体会 175
(四)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局限性 176
(五)烧山火、透天凉操作注意事项 176
(六)手法操作和临床效果的关系 176
六、焦勉斋针刺操作手法 176
(一)进针、出针的操作方法 176
(二)补泻方法 177
(三)实践经验和体会 178
(四)烧山火与透天凉 179
七、楼百层的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 180
(—)烧山火 180
(二)透天凉 180
八、陆瘦燕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182
(一)烧山火针刺法 182
(二)透天凉针刺法 182
九、司徒铃针刺补泻手法 183
(一)得气与候气 183
(二)补泻手法的操作 183
(三)针刺补泻有效的准则 184
(四)针刺法的发展 184
十、郑魁山针刺手法 184
(一)针刺前的准备 184
(二)进针法 184
(三)得气法 184
(四)补泻手法 185
(五)守气法 186
十一、陈应龙针术 187
(一)子午补泻 187
(二)提插补泻 189
十二、赵缉庵补泻手诀 189
(一)补法手诀 189
(二)泻法手诀 190
(三)平补平泻手诀 191
十三、杨甲三毫针单手进针法 192
(一)空压式 192
(二)角度压式 192
(三)捻压式 193
(四)连续压式 193
十四、郭效忠针刺手法 194
(一)有效点 194
(二)得气效应 194
(三)三通 194
(四)神经类型 195
(五)手法 195
(六)治疗时机 196
(七)留针 196
十五、刘天健运气行针法 196
(一)运气行针手法的理论 196
(二)练气方法 197
(三)应用运气行针法的注意事项 197
(四)运气行针的手法 197
十六、王乐亭十二透刺法 198
(一)透刺法的作用与特点 198
(二)十二透穴方 198
十七、师怀堂针刺手法 200
十八、方吉庆凤凰展翅补泻法 201
十九、张信滞针术 203
(一)滞针术 203
(二)螺旋弧度刮针法 204
(三)临床意义和应用 204
二十、孙明-呼吸激发经气法 205
(一)呼吸法的具体操作 205
(二)呼吸法的临床体会 206
二十一、李志明针刺凉热补泻手法 207
(一)操作方法 207
(二)临床应用 207
二十二、王启明针刺手法 208
(一)进针法 208
(二)补泻法 208
(三)出针法 209
第六章 其他针刺治疗手法图解 210
一、鍉针(浅针)术 210
(一)针具 210
(二)操作方法 210
(三)刺激强度的掌握 211
(四)取穴 211
(五)适应症 211
二、挑刺术 212
(一)针具 212
(二)操作方法 212
(三)刺激部位 212
(四)应用 213
三、梅花针(七星针)术 215
(一)针具 215
(二)操作方法 216
(三)刺激部位 216
(四)应用 216
四、刺络术 217
(一)针具 218
(二)操作方法 219
(三)刺激部位 221
(四)出血量 222
(五)治疗时间及次数 222
(六)禁忌症段注意事项 222
(七)应用 222
五、穴位注射术 223
(一)穴位注射操作法 223
(二)病灶组织注射操作法 224
(三)疾病反应点注射操作法 224
(四)应用 224
六、耳穴治疗术 226
(一)耳穴治疗方法 226
(二)应用 227
(三)耳穴的分布 228
七、芒针术 228
(一)操作方法 228
(二)应用 229
(三)取穴 230
八、火针术 230
(一)针具 230
(二)操作方法 230
(三)注意事项 232
(四)应用 232
九、头针术 233
(一)刺激部位 233
(二)刺针方法 235
(三)注意事项 236
十、点穴术(指针术) 236
(一)指力练习法 236
(二)点穴操作法 236
(三)应用 237
十一、穴位埋藏术 238
(一)埋藏物质及埋藏方法 238
(二)注意事项 239
(三)应用 240
十二、小刀针术 240
(一)针具 241
(二)操作程序 241
(三)操作技术 242
(四)注意事项 243
(五)应用 243
十三、电针术 251
(一)工具 251
(二)操作方法 252
(三)应用 253
(四)注意事项 253
十四、电热针术 253
(一)工具 254
(二)操作方法 254
(三)应用 254
(四)注意事项 255
十五、电火针 256
(一)构造 256
(二)操作方法 256
(三)应用 256
下篇 灸治法图解 259
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260
一、皮肤组织的层次结构 260
(一)表皮 260
(二)真皮 261
(三)皮下组织 261
(四)皮肤的血管及淋巴 261
(五)皮肤的神经分布 261
(六)皮肤的附属器 261
二、皮肤的经络分布 262
第二章 损伤性灸 263
一、损伤灸的等级 263
(一)1度灸伤 263
(二)2度灸伤 263
(三)3度灸伤 264
二、灸伤的处理 265
(一)1度灸伤的处理 265
(二)2度灸伤的处理 265
(三)3度灸伤的处理 265
三、损伤性灸的禁忌和适应范围 265
(一)禁忌部位 265
(二)禁忌症 265
(三)适用部位 265
(四)适应症 265
四、无痛性损伤灸法 265
第三章 无损伤灸(温灸) 266
一、无损伤灸的标准 266
(一)灸后不起疱 266
(二)皮肤潮红 266
(三)患者的感觉 266
(四)艾炷灸的燃烧线 267
二、关于禁忌症的问题 267
第四章 各种灸治方法图解 268
一、有温度灸法 268
(一)艾 268
(二)艾绒制作法 269
(三)艾炷 269
(四)艾条 274
(五)灸疗器 278
(六)发热药物灸 281
(七)其他发热灸法 283
(八)针体加热灸 285
二、无温度灸法图解 286
(一)单味药灸法 286
(二)药膏灸法 287
(三)无温度灸疗仪器灸法 287
三、保健灸法 288
(一)儿童保健灸法 288
(二)老年保健延寿灸法 289
(三)运动员保健灸法 290
附篇 56穴位的针法、手感、针感、灸法应用图解 291
一、头部穴位 292
(一)百会穴 292
(二)太阳穴 293
(三)头维穴 294
(四)晴明穴 295
(五)听宫穴 296
(六)翳风穴 298
(七)风池穴 299
(八)哑门穴 300
(九)四白穴 301
(十)下关穴 303
二、胸腹部穴位 304
(一)膻中穴 304
(二)中脘穴 305
(三)关元穴 306
(四)大赫穴 307
(五)期门穴 308
(六)天枢穴 310
(七)腹哀穴 311
(八)腹结穴 311
(九)五枢穴 312
三、背腰部穴位 313
(一)大椎穴 313
(二)命门穴 315
(三)腰俞穴 316
(四)大杼穴 317
(五)肺俞穴 318
(六)膈俞穴 319
(七)胃俞穴 320
(八)肾俞穴 321
(九)上髎与次髎穴 322
(十)膏肓穴 323
四、会阴区穴位 324
(一)长强穴 324
(二)会阴穴 325
(三)玉门头穴 326
五、上肢穴位 326
(一)肩髃穴 326
(二)极泉穴 328
(三)曲池穴 329
(四)尺泽穴 331
(五)曲泽穴 332
(六)天井穴 333
(七)内关穴 333
(八)外关穴 335
(九)列缺穴 336
(十)神门穴 338
(十一)合谷穴 339
六、下肢穴位 341
(一)环跳穴 341
(二)足五里穴 342
(三)箕门穴 344
(四)鹤顶穴 345
(五)委中穴 346
(六)阳陵泉穴 348
(七)足三里穴 349
(八)三阴交穴 351
(九)绝骨穴 353
(十)然谷穴 354
(十一)金门穴 355
(十二)内庭穴 356
(十三)涌泉穴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