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系统分析 1
第一节 前言 1
第二节 系统分析方法 2
第三节 应用 6
第二章 油藏动态特征 8
第一节 前言 8
第二节 油藏动态方程 8
一、达西定律 8
二、表皮系数对采油指数的影响 15
三、表皮系数对流入动态的影响 18
第三节 预测油井目前的IPR曲线 22
一、沃格尔方法 22
二、费特科维奇方法 33
三、琼斯、布朗特、格莱兹方法 39
四、无法进行稳定试井时,IPR曲线的绘制方法 40
五、特殊情况下IPR曲线的绘制 41
第四节 预测油井未来的IPR曲线 45
一、斯坦丁方法 45
二、费特科维奇方法 47
三、联立沃格尔和费特科维奇方程 47
第五节 预测气井目前的IPR曲线 48
一、回压方程的应用 49
二、琼斯、布朗特与格莱兹方法 51
三、预测气升未来的IPR曲线 53
第六节 完井效率的影响 53
一、裸眼完井 54
二、射孔完井 55
三、射孔、砾石充填完井 60
第三章 管流与限制性流动 63
第一节 前言 63
第二节 基本方程与理论 64
一、一般能量方程 64
二、单相流 70
三、两相流 71
第三节 流体性质计算 81
一、流体密度 82
二、流体速度 84
三、流体性质的经验相关式 86
四、预测流动温度 93
第四节 油气井流动的相互关系 94
一、波特曼与卡彭特方法 96
二、哈格多恩与布朗方法 96
三、邓恩斯与罗斯方法 98
四、奥基斯佐夫斯基方法 98
五、阿齐兹等人方法 99
六、贝格斯与布里尔方法 100
七、阿什海姆方法 100
八、哈森一卡比尔方法 100
九、环空流动 101
十、变量对井动态的影响 102
十一、气井的流动特征 106
十二、定向井的流动特征 107
十三、预备压力横向分布曲线的应用 107
第五节 地面管线的流动关系 118
一、水平流型的预测 119
二、伊顿方法 120
三、达克勒方法 121
四、贝格斯与布里尔方法 121
五、弗兰尼根方法 121
六、各种变量对管道动态的影响 122
七、单相气流 124
八、预备压力横向分布曲线 125
九、并列管或副管 130
第六节 通过限流装置的压降 131
一、地面油嘴 131
二、井下安全阀 137
三、阀门与管接头 139
第七节 侵蚀速度 140
第四章 总系统分析 141
第一节 前言 141
第二节 选择油管尺寸 142
第三节 出油管线尽寸的影响 145
第四节 增产措施的影响 148
第五节 对装有节流装置井的系统分析 151
一、井口节流器 151
二、井下安全阀 153
第六节 对完井因素的评价 154
第七节 注入井节点分析法 158
第八节 油层衰竭效应 161
第九节 油井动态与时间的关系 163
第十节 多井系统分析 165
第二节 连续气举工艺 168
第一节 前言 168
第五章 人工举升设计 168
一、气举井特性 169
二、气举阀间隔 174
三、气举阀特性 178
四、奥蒂斯设计步骤 180
第三节 电潜泵的选择方法 189
第四节 杆式抽油泵 192
第五节 水力泵 198
第六节 小结 199
第六章 采油方式综合评价与决策分析 201
第一节 前言 201
第二节 采油方法论证的基本内容及评价、决策的基本模式 202
一、论证的基本内容 202
二、采油方式综合评价与决策模式 202
第三节 区块(油井)产能预测和分布模型 203
一、采油(液)指数的预测方法 203
二、流入动态曲线的计算方法 205
三、区块产能分布模型 206
第四节 油井生产动态模拟器 206
一、油井自喷期生产动态模拟 207
二、有杆抽油井生产动态模拟 208
三、电潜泵井生产动态模拟 214
四、水力活塞泵井生产动态模拟 218
五、气举井生产动态模拟 222
二、三级综合评判模型 225
一、综合评价因素 225
第五节 采油方式综合评价因素及模型 225
第六节 流体物性参数计算方法 227
一、原油密度 227
二、溶解油气比 227
三、油水混合液体的密度 227
四、液体粘度 227
一、录用的基础资料 228
第七节 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 228
六、天然气粘度 228
七、天然气的压缩因子 228
五、表面张力 228
二、产能预测及分布计算 229
三、最大产油量的计算及图版的制作 234
四、最大采油量的比较和评价 241
五、综合评价 242
第八节 计算结论与分析 246
一、计算结论 246
二、结果分析 247
第九节 采油方式综合评价结论与建议 248
一、胡五断块区 248
二、文51南块 249
三、文51北块 250
四、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层系 251
本书使用的英制单位与公制单位的换算表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