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李直 1
总论 3
第一章 鲁迅、郭沫若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的地位 3
一 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流变 4
二 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精神 9
三 鲁迅、郭沫若作为文化巨人产生的历史背景 14
第二章 新旧世纪之交面临的历史抉择 21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汇和碰撞 22
二 无法避免的选择--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清算 28
三 鲁迅、郭沫若对传统文化的总态度 34
第一章 不同的人生道路与相异的文化选择 47
一 历史嬗变期活跃的生命个体 47
上篇 47
二 “呐喊”与“涅槃”的文化内涵 59
第二章 对儒家文化的双向选择 71
一 “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战略意义 71
二 “吃人”与“圣人”对立的历史观 77
三 迥然相异的侠义观 93
第三章 道德规范与文人的社会使命意识 110
一 历代权势者的治国方术 110
二 鲁迅道德观的重要转变 118
三 郭沫若道德观的系统工程 126
四 沉重的社会使命感 139
下篇 155
第一章 鲁迅与郭沫若的儒学观(一) 155
一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156
二 大革命失败以后的变化 161
三 重庆时期郭沫若的变化 164
第二章 鲁迅与郭沫若的儒学观(二) 171
一 关于纲常伦理的分歧 171
二 关于“内圣外王”的分歧 175
三 关于天人关系等问题的分歧 179
第三章 鲁迅与郭沫若的儒学观(三) 185
一 对于先秦儒学变化及其历史作用的不同评价 185
二 对于两峰对峙的具体原因的探讨 191
三 对于振兴民族文化精神的思考 196
第四章 鲁迅与郭沫若的道学观 200
一 对于老子思想的不同评价 200
二 对于庄子思想的不同评价 208
第五章 鲁迅与郭沫若的墨学观 217
一 郭沫若的墨学观 218
二 鲁迅的墨学观及其与郭沫若的差异 225
第六章 鲁迅、郭沫若评价历史人物的不同观点和方法 233
一 鲁迅、郭沫若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 233
二 鲁迅、郭沫若评价历史人物的不同思想原则和方法 260
余论 285
鲁迅、郭沫若历史小说的文化底蕴 285
一 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贯通性 286
二 现实生活对于传统文化的选择性 292
三 现实需要对于传统文化的重塑和改造 295
后记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