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时势造英雄 1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2
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2
“洋祸”大乱中华 5
民众多灾多难 7
神州风雷激荡 9
二、洪氏家族 11
洪氏宗谱 11
“客家人”的辛酸泪 17
洪氏父子兄妹 18
三、十年寒窗苦 20
勤奋读书 20
初试受挫 21
村塾执教 22
四、科举梦的最后破灭 23
科场腐败昏乱 23
屡试不中铸大病 24
愤懑诀别科场 27
第二章 创立“拜上帝教” 30
一、决心改朝换代 31
惊醒的中国人 31
寻找反抗之路 34
《劝世良言》的启发 37
二、拜上帝教 42
创立“拜上帝教” 42
撤掉孔夫子牌位 45
“拜上帝教”的初期活动 46
踏上“出游”之路 50
三、欲播火种 50
广东传道遭冷遇 51
砸神像轰动赐谷村 53
第三章 著书立说 58
一、编写《百正歌》 59
再执教鞭 59
“正可制邪” 60
二、编写《原道救世歌》 62
崇拜唯一真神 62
抨击现实社会 64
要求政治平等 66
三、编写《原道醒世训》 68
揭露黑暗现实 68
欲建“地上天国” 69
四、编写《原道觉世训》 72
完善“拜上帝”思想 72
斩除“阎罗妖”的檄文 73
第四章 再走两广 76
初识罗孝全 77
一、广东学道的坎坷 77
细览《圣经》 78
分道扬镳 79
广州城见闻 80
二、再次来到广西 82
失掉“斩妖剑” 82
冯云山其人 84
三、紫荆山根据地 87
“圣主开基第一功” 87
结识杨秀清、萧朝贵 88
第五章 紫荆山风云 92
一、加紧传道 93
制定《天条书》 93
规范仪式 94
严明戒律 95
二、捣毁“甘王”庙 98
“甘王”精神枷锁 98
怒砸“甘王”像 99
三、冯云山被捕 102
与恶势力的较量 102
营救冯云山 103
第六章 初露危机 107
一、开辟贵县龙山矿区 108
发动矿工反清 108
结识秦日纲和石达开 110
二、杨、萧代“天父”、“天兄”传言 112
问题的由来 112
代“天父”、“天兄”传言 113
以妥协求团结 115
留存史料 118
三、编撰《太平天日》 118
“上天受命” 119
斗争记事录 121
第七章 起义前夜 124
一、官逼民反 126
天灾人祸 民不聊生 126
天地会起义 128
天地会与拜上帝会 130
调整与杨、萧的关系 135
二、领导核心 135
完善领导核心 136
筹建军事组织 137
三、进一步组织群众 139
与豪绅王作新斗争 139
大败地主“团练” 140
重创清军 140
第八章 金田起义 143
一、制造武器 144
杨秀清铸剑紫荆山 144
花洲炉火映天红 145
韦昌辉毁家誓报仇 146
石达开开炉铸枪炮 148
二、发布“团营”命令 150
踌躇满志 150
下令“团营” 151
会聚金田村 153
三、制定军纪 156
颁布《太平条规》 156
建立公库制度 158
设立男营女营 159
蓄发易服 160
四、金田起义 163
大敌压境 163
义军旗开得胜 164
“正号太平天国” 167
第九章 转战紫荆山 170
一、江口圩战斗 171
攻占江口圩 171
天地会来归 172
江口圩大战 173
二、武宣东乡登基 176
加封五军主将 176
三里圩之战 177
假托“天父”、“天兄”下凡 180
三、北击象州 182
由武宣到象州 182
中平圩之战 183
回师金田 185
四、离开紫荆山区 187
新圩保卫战 187
双髻岭陷落 189
官村大捷 192
挥师北上 194
第十章 坚守永安城 198
一、健全领导机构 200
加封王爵 200
完善官制 201
颁布《太平礼制》 203
二、重视思想文化建设 206
制定《天历》 206
发布三篇《诰谕》 209
编写《幼学诗》 210
刻印书籍 211
三、处置内奸 213
警惕破坏 213
内奸周锡能案 215
清军大举围攻 219
四、永安突围 219
发布突围命令 222
大峒歼灭战 224
第十一章 进军两湖 228
一、兵袭桂林 230
进军桂林 230
桂林攻坚战 231
北上的抉择 233
二、全州之役 236
围困全州 236
穴地攻城 237
苦战蓑衣渡 238
三、进军湘南 240
道州整编 240
郴州建土营 242
四、攻打长沙 245
萧朝贵牺牲 245
围攻长沙 247
长沙撤围 250
岳州建水营 252
直捣武昌 255
五、攻克武昌城 255
城市政策 258
东下决策 259
第十二章 奠都金陵 263
一、挺进南京 264
先取九江 264
再克安庆 266
兵临南京 267
围困南京 269
二、围困南京的战斗 269
攻城之战 270
入主南京 271
三、定都天京 275
天京的设防 275
粉碎奸细破坏 277
天王宫殿与诸王府 278
四、定都初期的保卫战 284
清军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 284
天京、镇江、扬州防御战 285
主动撤出扬州 287
第十三章 理想化的社会 291
一、《天朝田亩制度》 293
农民平等思想的新高峰 293
《天朝田亩制度》的实施 297
二、土地政策的实施 300
“照旧交粮纳税” 300
“着佃交粮” 302
天朝圣库 304
三、城市经济政策 304
诸匠营与百工衙 306
商业政策 308
四、加强天京政权建设 312
中央政府官制 312
守土乡官制 318
军队组织 319
考试与招贤 327
成立删书衙 330
五、文化教育 330
教育与刊书 332
第十四章 北伐西征 338
一、悲壮的北伐 340
挥师北上 340
挺进中原 342
直隶鏖战 345
北伐失败 348
二、胜败参半的西征 351
南昌城攻坚战 351
西征军受挫 355
转败为胜 361
三、天京保卫战 364
一破江北大营 364
一破江南大营 365
第十五章 天朝的外交 371
一、西方列强与太平天国 372
各怀鬼胎的列强 372
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的态度 375
邀请罗孝全赴天京 378
二、对“洋兄弟”的幻想 378
一厢情愿的求助 384
三、“洋兄弟”露出真面目 388
不许攻占上海 388
从暗到明的勾结 392
“洋枪队”赤膊上阵 393
四、重视对外贸易 396
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396
对外经济贸易活动 398
第十六章 天京城内大变乱 405
洪、杨矛盾的由来 407
一、诸王间的矛盾 407
洪、杨矛盾的激化 409
东王与诸王关系恶化 412
二、祸起萧墙 419
密议诛杨 419
韦昌辉血洗天京城 421
诛杀韦昌辉 425
悲剧的序幕 427
三、石达开出走 429
石达开遭疑忌 429
石达开败亡大渡河 431
第十七章 力挽危局 438
一、变乱后面临危局 440
瓜州、镇江失守 440
九江沦陷 442
艰难的安徽战场 444
二、重建领导核心 446
安定人心 446
枞阳会议 448
再破江北大营 450
三、扭转危难的战局 450
三河大捷 453
四、干王总理朝政 456
洪仁玕加封干王 456
洪仁玕的改革措施 457
颁布《资政新篇》 461
第十八章 东征西讨 470
一、再破江南大营 472
清军又围天京 472
“围魏救赵”战略 474
江南大营的覆灭 478
二、东征苏州、常州 482
东征战略的确立 482
夺取苏、常地区 484
对苏福省的管理 487
三、第二次西征 490
西征战略的确立 490
经略湖北 491
西征夭折 497
第十九章 保卫皖浙苏 500
一、安徽战势 502
安庆吃紧 502
安庆失守 504
英王殉难 507
二、浙江战势 512
忠王军团横扫浙江 512
被迫撤离宁波 515
浙江基地陷落 517
二打上海不果 520
三、江苏战势 520
苏州失陷 525
常州保卫战 526
第二十章 天王归天 530
一、朝政败坏 532
“一味靠天” 作茧自缚 532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534
各立山头 划地为牢 537
大战雨花台 539
二、天京解围失利 539
“进北攻南”失策 544
拒绝“让城别走” 546
三、天京城陷落 550
天王归天 550
天京陷落 551
忠王被浮 553
干王捐躯 555
第二十一章 “反清第一英雄” 559
反封建的勇士 562
一、杰出的农民领袖 562
反侵略的英雄 566
二、局限与悲剧 569
皇权主义的继承者 569
宗教迷信 一把双刃剑 572
附录 576
大事年表 576
参考书目 583
后记 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