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喻宜萱 1
观念篇 4
第一节 声乐艺术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4
第二节 声乐发声的要素及发声器官的构造性能 6
第三节 气与声 11
第四节 喉形与管道 14
第五节 字与声(上) 20
第六节 字与声(下) 23
第七节 声种与声区 28
第八节 声乐习语的确切含意 33
第九节 演唱的身体姿势及面部表情 36
第十节 “高、中、低”;“硬、半、软”;“空、凝、平” 39
第十一节 美声唱法的审美观念 43
第十二节 民族唱法的形成和发展 47
第十三节 判断演唱水平的标准 51
第十四节 我看“通俗唱法” 53
第十五节 声乐观念上的民主精神 57
教师篇 61
第一节 声乐教师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61
第二节 声乐教师的最佳知识结构 63
第三节 声乐教师的不同类型 66
第四节 声乐教师的职业道德 68
第五节 声乐教师的学习与自我完善 72
教学篇 75
第一节 选择学生 75
第二节 预备期 78
第三节 教学中的两种语言 80
第四节 教学方法三原则 83
第五节 五个基本的教学方法 86
第六节 发声状况几项主要指标改变的实际操作 90
第七节 发声基本功、技巧及练习举例 93
第八节 程度前和初级程度的教学 99
第九节 在声乐作品中解决技术难点的时间顺序性 102
第十节 在声乐作品中解决技术难点的倒装法 105
第十一节 艺术表现和技术、技巧训练的关系及配合 107
第十二节 让学生向自身学习 110
第十三节 感情的先现和延留 111
第十四节 句、段及全曲的目的音 113
第十五节 内、外转化及三种交流类型 116
第十六节 歌曲中的三个“点” 122
第十七节 歌曲中的再创作 125
第十八节 演员的气质、修养及与观众的关系 129
第十九节 中高级程度的教学 133
第二十节 做学生艺术表现大厦的打桩者和奠基人 135
第一节 声乐伴奏的背景型 137
多声合作篇 137
第二节 声乐伴奏中的角色型 145
第三节 过门的分类及效能 149
第四节 伴奏的四种常用手法 153
第五节 声乐教师如何要求歌唱与伴奏 158
第六节 重唱、合唱及交响音乐中的多声合作 160
教材篇 163
第一节 教材的条件、范围及建设 163
第二节 曲目教材的选用原则 165
第三节 曲目教材的范围纵横 168
第四节 曲目教材分析的项目及方法 174
师生篇 176
第一节 师生关系的建立 176
第二节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 178
第三节 师生教学关系的结束及转化 183
附录:二十首曲目教材分析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