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冒氏家族 1
一、我的血液中流荡着蒙古人的基因 2
二、冒辟疆其人其事 4
三、我的家和家长冒广生 9
四、我的母亲和她的陪嫁丫头 23
五、落红身世的赛金花和卞老五 30
六、家里养了三个“吃闲饭”的人 33
第二章 走上祭坛的羔羊 43
一、京朝派的闺门旦 44
二、一个堕落的女人 49
三、我家的傻大姐 52
四、追求解放,追求光明的幻灭 53
五、她和残春一同归去了 57
第三章 生命的第一乐章 66
一、阿嘎,比母亲更亲的女人 67
二、金山河衙门 73
三、大嫂的死 78
四、金山楼观何眈眈 80
五、踏上童年成长的土地 82
六、人手足刀尺 84
七、我对过年最高兴 87
八、通和五号 88
九、我第一次看电影和吃西餐 92
第四章 少年不识愁滋味 95
一、我的大哥和新嫂子 96
二、成贤街和碑亭巷 99
三、却愁春梦短,渔火乱黄昏 101
四、“狗肉将军”的毛子兵进了南京 104
五、孙中山逝世和五卅惨案的波动 105
六、我打了四哥一冷拳 107
七、大革命浪潮的冲荡 109
第五章 在沉重的十字架下 114
一、我在美国教会的明智小学接受启蒙教育 115
二、在金陵中学的日子 117
三、我进了一所上海贵族学堂 122
四、在江南水乡的姑苏城 127
五、“九·一”八事变爆发 129
六、从和平请愿到愤怒示威 132
七、狂飙横扫天赐庄 137
第六章 痴人说梦 143
一、朦朦胧胧的错觉 145
二、懵懵懂懂的无知 147
三、长恨绵绵的疚心 148
四、一别生死两茫茫 153
五、原应避免的悲剧 161
六、随风飘去的梦痕 165
七、阴晴圆缺是谓天 180
八、梦外梦缥缈云山 187
九、非梦也 190
第七章 电影的“轮回” 191
一、30年代的中国影坛 192
二、左翼电影的勃兴 194
三、电影评论怎样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 196
四、我与影评人 198
五、我怎样参加《每日电影》的 202
六、《每日电影》的评论工作 204
七、“左”的幼稚病与教条主义 211
八、所谓“眼睛吃冰淇淋,心灵坐沙发椅” 215
九、我悄然退出影评战线 219
十、重温故事的感想 223
十一、谈名导演费穆、史东山及其他 225
十二、关于“影后”胡蝶 230
第八章 战地行脚 235
一、炮火惊破了绮丽的羊城 237
二、动荡的战时首都 241
三、宁谧的中州 253
四、夜渡黄河 256
五、新乡纪行 258
六、卫河的激流 260
七、变色的蜥蜴——石友三 262
八、天津桥上望洛阳 265
九、潼关一瞥 268
十、初入临汾 271
十一、土皇帝、伪君子阎锡山 276
十二、卫立煌谈战局 281
十三、和朱老总一道过年 286
十四、洪洞之夜 293
第九章 延安去来 297
一、行进在历史的莽原上 298
二、延安啊,延安 302
三、“中国是一定有办法的!”——会见毛泽东 304
四、积雪开始融化——洛甫访问记 310
五、访问张国焘 313
六、寻找“叔孙通” 316
七、闹元宵 317
八、延安,青年们心中的“麦加” 318
九、“陕公”的一晚 321
十、三仙园 322
十一、礼拜六 323
十二、上帝的子民 325
十三、刘茜的悲剧 327
十四、生活也有落后的一面 330
十五、归程 333
第十章 在舞台上的人生 337
一、我家和戏剧的渊源 339
二、第一次出马就闹了笑话 340
三、天堂里的钟声 344
四、接受规范化的戏剧教育 346
五、田汉在南京 349
六、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日子 352
七、看“八路”演戏 354
八、来到“孤岛”上海 357
九、从聂赫留道夫到黑三的打手 363
十、为“孤岛”输送剧本 365
十一、《精忠报国》的风波 366
十二、我在大后方的日子 368
十三、《董小宛》引起的瓜葛 369
十四、周恩来对我的指示 375
十五、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82
十六、《水乡吟》的演出 385
十七、我也是天上飞来的重庆客 386
第十一章 从朝市小吏到“接收大员” 391
一、毕业即失业 393
二、闲居南京的待业青年 395
三、乞食羊城 400
四、波澜壮阔的画卷 404
五、在“孤岛”的日子 407
六、我又回到了大后方 409
七、在山雾笼罩下一住五年 412
八、身在银行,却一心外骛 420
九、日本投降了 423
十、胜利后的上海 428
十一、会见马歇尔 430
十二、没有靠山站不住脚 432
十三、为衣食奔走栖惶 436
第十二章 夜奔梁山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