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导论 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海藩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02027994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第二版和第一版曾先后荣获第三届和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为适应面向对象技术迅速崛起的情况,作者总结五年来教学和科研的经验,对原书内容作了调整和增删,变动超过50%,成为第三版。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典型的技术方法。本书的特点是既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又注重实用性;既有原理性论述,又有丰富的实例与之配合,特别是正文后面的两个附录,分别讲述了用面向对象方法和结构化方法开发两个实际软件的过程,对读者深入理解软件工程学很有帮助,也是上机实习的好材料。本书正文共13章,第一章是概述,第二章至第八章顺序讲述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过程、结构化方法和工具,第九章至第十二章分别讲述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和面向对象实现,第十三章介绍软件工程使用的管理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软件工程”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一定实际经验的软件工作人员和需要开发应用软件的广大计算机用户阅读参考。

第一章 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 1

1.1 软件危机 1

1.1.1 什么是软件危机 1

1.1.2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 2

1.1.3 解决软件危机的途径 5

1.2 软件工程 5

1.2.1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5

1.2.2 软件工程的传统途径 7

1.2.3 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基本任务 8

1.2.4 瀑布模型 12

1.3 技术审查和管理复审 13

1.3.1 进行审查和复审的必要性 13

1.3.2 技术审查的标准和方法 14

1.4 小结 15

习题一 16

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 18

2.1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18

2.2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18

2.2.1 复查系统规模和目标 19

2.2.2 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 19

2.2.3 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 19

2.2.4 重新定义问题 20

2.2.5 导出和评价供选择的解法 20

2.2.6 推荐行动方针 20

2.2.7 草拟开发计划 21

2.2.8 书写文档提交审查 21

2.3 系统流程图 21

2.3.1 符号 21

2.3.2 例子 22

2.3.3 分层 23

2.4 数据流图 23

2.4.1 符号 23

2.4.2 例子 25

2.4.3 命名 27

2.4.4 用途 28

2.5 数据字典 29

2.5.1 数据字典的内容 30

2.5.2 定义数据的方法 30

2.5.3 数据字典的用途 31

2.5.4 数据字典的实现 31

2.6 成本/效益分析 32

2.6.1成本估计 33

2.6.2 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 34

2.7 小结 36

习题二 36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8

3.1 需求分析的任务 38

3.1.1 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 38

3.1.2 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 39

3.1.3 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 39

3.1.4 修正系统开发计划 39

3.1.5 开发原型系统 39

3.2 分析过程 40

3.2.1 沿数据流图回溯 40

3.2.2 用户复查 41

3.2.3 细化数据流图 41

3.2.4 修正开发计划 42

3.2.5 书写文档 42

3.2.6 审查和复审 43

3.3 概念模型和规范化 43

3.3.1 ER模型 43

3.3.2 范式 45

3.4 图形工具 45

3.4.1 层次方框图 45

3.4.2 Warnier图 46

3.4.3 IPO图 47

3.5 验证软件需求 48

3.5.1 从哪些方面验证软件需求的正确性 48

3.5.2 验证软件需求的方法 48

3.5.3 用于需求分析的软件工具 49

3.5.4 超高级语言和第四代语言 50

3.6 小结 51

习题三 52

第四章 总体设计 54

4.1 总体设计的过程 54

4.1.1 设想供选择的方案 54

4.1.2 选取合理的方案 55

4.1.3 推荐最佳方案 55

4.1.4 功能分解 55

4.1.5 设计软件结构 55

4.1.6 数据库设计 56

4.1.7 制定测试计划 56

4.1.8 书写文档 56

4.1.9 审查和复审 57

4.2 软件设计的概念和原理 57

4.2.1 模块化 57

4.2.2 抽象 58

4.2.3 信息隐蔽和局部化 59

4.2.4 模块独立 59

4.3 启发式规则 62

4.3.1 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 62

4.3.2 模块规模应该适中 62

4.3.3 深度、宽度、扇出和扇入都应适当 62

4.3.4 模块的作用域应该在控制域之内 63

4.3.5 力争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 63

4.3.6 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 64

4.3.7 模块功能应该可以预测 64

4.4 图形工具 64

4.4.1 层次图和HIPO图 64

4.4.2 结构图 65

4.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66

4.5.1 概念 67

4.5.2 变换分析 68

4.5.3 事务分析 74

4.5.4 设计优化 75

4.6 小结 75

习题四 76

第五章 详细设计 80

5.1 结构程序设计 80

5.2 详细设计的工具 83

5.2.1 程序流程图 83

5.2.2 盒图(N_S图) 84

5.2.3 PAD图 84

5.2.4 判定表 86

5.2.5 判定树 87

5.2.6 过程设计语言(PDL) 87

5.2.7 模块开发文件夹 88

5.3 Jackson程序设计方法 88

5.3.1 Jackson图 89

5.3.2 改进的Jackson图 90

5.3.3 Jackson方法 90

5.4 Warnier程序设计方法 95

5.4.1 Warnier方法 95

5.4.2 Warnier方法的辅助技术 100

5.5 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 104

5.5.1 McCabe方法 104

5.5.2 Halstead方法 106

5.6 小结 107

习题五 107

第六章 编码 113

6.1 程序设计语言 113

6.1.1 程序设计语言分类 113

6.1.2 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 114

6.1.3 选择一种语言 117

6.2 程序设计途径 118

6.2.1 写程序的风格 119

6.2.2 程序设计方法论 121

6.2.3 程序设计自动化 121

6.2.4 程序设计工具 122

6.3 小结 124

习题六 124

第七章 测试 126

7.1 基本概念 126

7.1.1 软件测试的目标 127

7.1.2 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127

7.1.3 软件测试的步骤 128

7.1.4 测试阶段的信息流 129

7.2 单元测试 130

7.2.1 单元测试考虑 130

7.2.2 单元测试过程 132

7.3 集成测试 134

7.3.1 自顶向下结合 135

7.3.2 自底向上结合 137

7.3.3 不同集成测试策略的比较 137

7.4 验收测试 138

7.4.1 验收测试的范围 138

7.4.2 软件配置复查 139

7.5 设计测试方案 139

7.5.1 逻辑覆盖 139

7.5.2 等价划分 143

7.5.3 边界值分析 146

7.5.4 错误推测 147

7.5.5 实用测试策略 148

7.6 调试 151

7.6.1 调试技术 151

7.6.1 调试策略 152

7.7 软件可靠性 154

7.7.1 基本概念 154

7.7.2 估算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方法 155

7.7.3 程序正确性证明 157

7.8 日立预测法 158

7.8.1 测试完成率模型 158

7.8.2 错误发现率模型 159

7.8.3 使用日立预测法的步骤 159

7.9 自动测试工具 159

7.9.1 测试数据生成程序 160

7.9.2 动态分析程序 160

7.9.3 静态分析程序 160

7.9.4 文件比较程序 161

7.10 小结 161

习题七 162

第八章 维护 166

8.1 软件维护的定义 166

8.2 维护的特点 167

8.2.1 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的对比 167

8.2.2 维护的代价 168

8.2.3 维护的问题 168

8.3 维护过程 169

8.3.1 维护组织 169

8.3.2 维护报告 169

8.3.3 维护的事件流 170

8.3.4 保存维护记录 171

8.3.5 评价维护活动 171

8.4 可维护性 172

8.4.1 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 172

8.4.2 文档 173

8.4.3 可维护性复审 174

8.5 小结 174

习题八 175

第九章 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176

9.1 传统方法学的缺点 176

9.1.1 存在的问题 176

9.1.2 出现问题的原因 178

9.2 软件工程的新途径 180

9.2.1 快速原型法 180

9.2.2 面向对象方法学 182

9.2.3 两种新途径的结合 187

9.3 基本概念 188

9.3.1 对象 188

9.3.2 其他概念 191

9.4 面向对象建模 194

9.5 对象模型 196

9.5.1 表示类—&—对象的图形符号 196

9.5.2 表示结构的图形符号 197

9.5.3 例子 200

9.6 动态模型 201

9.6.1 术语 201

9.6.2 表示方法 202

9.6.3 例子 202

9.7 功能模型 203

9.7.1 表示方法 203

9.7.2 与其他两种模型的关系 203

9.8 小结 204

习题九 205

第十章 面向对象分析 206

10.1 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 206

10.1.1 概述 206

10.1.2 三个子模型与五个层次 207

10.2 需求陈述 208

1.2.1 书写要点 208

10.2.2 例子 209

10.3 建立对象模型 210

10.3.1 确定类—&—对象 210

10.3.2 确定关联 212

10.3.3 划分主题 216

10.3.4 确定属性 216

10.3.5 识别继承关系 219

10.3.6 反复修改 220

10.4 建立动态模型 221

10.4.1 编写脚本 222

10.4.2 设想用户界面 223

10.4.3 画事件跟踪图 224

10.4.4 画状态图 224

10.4.5 审查动态模型 227

10.5 建立功能模型 227

10.5.1 画出基本系统模型图 227

10.5.2 画出功能级数据流图 228

10.5.3 描述处理框功能 228

10.6 定义服务 229

10.6.1 常规行为 229

10.6.2 从事件导出的操作 229

10.6.3 与数据流图中处理框对应的操作 230

10.6.4 利用继承减少冗余操作 230

10.7 小结 230

习题十 230

第十一章 面向对象设计 232

11.1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 232

11.1.1 模块化 233

11.1.2 抽象 233

11.1.3 信息隐藏 233

11.1.4 弱耦合 233

11.1.5 强内聚 234

11.1.6 可重用 234

11.2 启发规则 235

11.2.1 设计结果应该清晰易懂 235

11.2.2 一般一特殊结构的深度应适当 235

11.2.3 设计简单的类 235

11.2.4 使用简单的协议 236

11.2.5 使用简单的服务 236

11.2.6 把设计变动减至最小 236

11.3 软件重用 237

11.3.1 概念 237

11.3.2 软件重用的效果 237

11.3.3 软件重用技术 239

11.3.4 类构件 239

11.4 系统分解 241

11.4.1 子系统之间的两种交互方式 242

11.4.2 组织系统的两种方案 242

11.4.3 设计系统的拓扑结构 243

11.5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 243

11.5.1 调整需求 244

11.5.2 重用已有的类 244

11.5.3 把问题域类组合在一起 244

11.5.4 增添一般化类以建立协议 244

11.5.5 调整继承层次 245

11.5.6 ATM系统之例 247

11.6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 247

11.6.1 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准则 247

11.6.2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的策略 248

11.7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 250

11.7.1 分析并发性 250

11.7.2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 250

11.8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252

11.8.1 选择数据存储管理模式 252

11.8.2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253

11.8.3 例子 255

11.9 设计类中的服务 255

11.9.1 确定类中应有的服务 255

11.9.2 设计实现服务的方法 256

11.10 设计关联 257

11.10.1 关联的遍历 257

11.10.2 实现单向关联 257

11.10.3 实现双向关联 257

11.10.4 链属性的实现 258

11.11 设计优化 258

11.11.1 确定优先级 258

11.11.2 提高效率的几项技术 259

11.11.3 调整继承关系 260

11.12 小结 262

习题十一 263

第十二章 面向对象实现 264

12.1 程序设计语言 264

12.1.1 面向对象的语言与非面向对象的语言 264

12.1.2 面向对象语言的技术特点 265

12.1.3 选择面向对象语言 268

12.2 程序设计风格 269

12.2.1 提高可重用性 269

12.2.2 提高可扩充性 272

12.2.3 提高健壮性 272

12.3 面向对象测试 273

12.4 小结 274

习题十二 275

第十三章 管理技术 276

13.1 成本估计 276

13.1.1 参数方程 276

13.1.2 标准值法 277

13.1.3 COCOMO模型 279

13.2 进度计划 282

13.2.1 Gantt图(横道图) 282

13.2.2 工程网络 283

13.2.3 估算进度 285

13.2.4 关键路径 286

13.2.5 机动时间 286

13.3 人员组织 288

13.3.1 程序设计小组的组织 289

13.3.2 主程序员组 289

13.4 质量保证 290

13.4.1 软件质量 290

13.4.2 质量保证 292

13.5 项目计划 293

13.5.1 项目计划的内容 293

13.5.2 项目报告 293

13.5.3变动控制 294

13.6 软件管理工具 295

13.7 小结 295

习题十三 295

附录A C++类库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97

A.1 面向对象分析 297

A.1.1 需求 297

A.1.2 建立对象模型 298

A.2 面向对象设计 299

A.2.1 设计类库结构 299

A.2.2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 300

A.2.3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 301

A.2.4 设计其他类 303

附录B 一个汉字行编辑程序的设计 305

B.1 设计规格说明 305

B.1.1 外部编辑命令 305

B.1.2 编辑命令 306

B.1.3 输出信息 306

B.2 概要设计 308

B.2.1 正文文件 308

B.2.2 两个工作模式 309

B.2.3 数据元素 310

B.2.4 过程 310

B.3 概要设计结果 311

B.4 详细设计 314

B.4.1 数据元素 314

B.4.2 控制数据元素 316

B.4.3 编辑过程 316

B.4.4 输入模式的过程 317

B.4.5 编辑模式的过程 318

B.5 详细设计结果 322

B.5.1 编辑程序的详细结构 322

B.5.2 为PASCAL伪码 323

B.5.3 实现编辑程序的算法 325

参考文献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