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立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0092209X
  • 页数:641 页
图书介绍:

总序 1

凡例 1

序言 邹家华 1

绪论 1

一、兵器与兵器工业 1

目录 1

二、中国古代兵器制造的历史 3

三、中国近代的兵器工业 6

四、革命根据地的兵器工业 10

五、新中国的兵器工业 17

第一节 兵器工业从战时体制向和平时期体制的转变 23

第一编 兵器工业的发展历程 23

第一章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23

第二节 抗美援朝 27

第三节 大规模建设的准备 34

第二章 初步建设兵器工业体系 39

第一节 全面改造老企业 39

第二节 试制制式武器 41

第三节 兴建新厂 45

第四节 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49

第五节 探索军民结合 53

第一节 调整部署 57

第三章 在调整中提高 57

第二节 紧急战备生产 60

第三节 自行研制武器装备 63

第四节 改进企业管理 65

第四章 改善兵器工业战略布局 68

第一节 三线建设 68

第二节 反坦克和防空武器的发展 72

第三节 恢复性整顿 75

第五章 向军民结合型体制迈进 79

第一节 全面整顿 79

第二节 重大转折 84

第三节 探索改革 90

第四节 第二次创业的开始 98

第二编 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 107

第六章 坦克与装甲车辆 107

第一节 主战坦克 108

第二节 轻型坦克和水陆坦克 114

第三节 装甲输送车 116

第四节 步兵战车 119

第五节 特种车辆 121

第六节 柴油机 125

第七章 火炮 128

第一节 无坐力炮 129

第二节 迫击炮 131

第三节 火箭炮 135

第四节 榴弹炮、加农炮和加农榴弹炮 138

第五节 坦克炮和反坦克炮 142

第六节 高射炮 145

第七节 航空机关炮 148

第八节 舰炮和海岸炮 150

第八章 枪械 155

第一节 手枪 156

第二节 冲锋枪 158

第三节 步枪和班用枪族 161

第四节 机枪 164

第五节 高射机枪 166

第九章 弹药 170

第一节 枪械弹药 171

一、枪弹 171

二、信号弹和枪榴弹 173

第二节 迫击炮弹药 174

一、60毫米迫击炮弹 174

二、82毫米迫击炮弹 175

三、120毫米和100毫米迫击炮弹 176

四、160毫米和140毫米迫击炮弹 177

三、85毫米高射炮弹 178

二、37毫米高射炮弹 178

一、25毫米高射炮弹 178

第三节 高射炮弹药 178

第四节 榴弹炮和加农炮弹药 179

一、榴弹 179

二、特种弹 180

三、反装甲子母弹 181

第五节 反坦克炮弹药 181

一、破甲弹 182

二、穿甲弹 184

三、碎甲弹 186

四、反坦克炮榴弹 186

一、航空炮弹药 187

第六节 机载弹药 187

二、航空炸弹 188

三、其他机载弹药 190

第七节 舰载弹药 191

一、舰(岸)炮弹药 191

二、水中兵器 193

第八节 手榴弹和工程弹药 194

一、手榴弹 194

二、工程弹药 196

第九节 引信 199

一、从旧杂式到制式化 199

二、从改型到开发新领域 200

三、引信的标准化 203

四、火工品 204

第十章 战术火箭与导弹 205

第一节 火箭弹 205

一、反坦克火箭弹 205

二、野战火箭弹 208

三、机载火箭弹 211

四、特种用途火箭弹 212

第二节 战术导弹 214

一、空空导弹 214

二、地空导弹 215

三、反坦克导弹 216

第三节 导弹配套产品 219

一、战斗部 219

二、引信和起爆装置 221

三、固体火箭发动机 222

四、火工品 222

第十一章 火药、炸药与防护器材 224

第一节 火药 225

一、黑火药 225

二、单基火药 226

三、双基火药 228

四、三基火药 229

第二节 火箭固体推进剂 230

一、双基推进剂 230

二、复合推进剂 231

三、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 232

第三节 炸药 234

一、单质炸药 234

二、混合炸药 237

三、起爆药 240

四、合成技术的研究 241

第四节 防护器材 242

第十二章 军用光学电子仪器 245

第一节 可见光仪器 246

一、观察仪器 246

二、瞄准仪器 248

三、测距机 251

四、高速摄影机和航空照相机 252

第二节 夜视仪器 253

一、红外夜视仪器 254

二、微光夜视仪器 255

第三节 激光仪器 257

一、坦克激光测距机 257

二、地炮激光测距机 258

三、手持激光测距机 259

四、激光器件 260

第四节 火力控制系统 261

一、坦克火力控制系统 261

二、地炮火力控制系统 263

三、高射炮火力控制系统 263

四、机载火力控制系统 265

第五节 制导系统 267

一、红外制导 267

二、红外测角仪 268

三、激光制导 268

第十三章 兵器科学技术 273

第三编 兵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 273

第一节 建立兵器科学技术基础 274

一、设计新武器的尝试 274

二、试制和生产制式武器 275

第二节 独立自主发展兵器科学技术 279

一、发展战略的转变与调整 279

二、兵器科学技术工作全面展开 280

三、发展战备急需武器 283

四、兵器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调整 286

第三节 提高兵器科学技术水平 288

一、新的起步 288

二、把科研摆在首位 290

四、改革科研管理体制 292

三、发展新型武器 292

第十四章 兵器应用技术研究 295

第一节 应用技术的理论研究 295

一、弹道学研究 296

二、火药燃烧机理的研究 299

三、炸药合成和爆轰理论的研究 300

四、光学和光电子应用技术研究 302

第二节 兵器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03

一、通用制造技术 304

二、兵器专用制造技术 310

一、金属材料的研究 314

第三节 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314

二、非金属材料的应用 317

三、光学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319

第四节 防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23

一、药筒防腐 323

二、电镀 324

三、防锈封存 324

四、功能性涂料 324

五、防霉防雾技术 325

第十五章 兵器技术基础 326

第一节 科技情报信息 326

一、兵器科技情报体系发展沿革 327

二、科技情报交流 328

三、科技情报的研究与服务 329

第二节 标准化 330

一、借鉴苏联标准 330

二、制订中国兵工标准 330

三、健全兵工标准体系 332

第三节 新技术推广 333

一、组织管理 333

二、推广先进技术 334

三、加强新工艺研究和应用 335

第四节 科技档案 336

四、新技术推广向技术市场转移 336

一、发展简况 337

二、科技档案的形成和管理 341

三、科技档案的作用 343

第十六章 兵器测试技术 345

第一节 兵器测试的构成 345

第二节 发展历程 346

一、建立兵器测试基础 346

二、拓宽兵器测试领域 348

三、提高测试技术水平 352

第三节 武器性能测试 353

一、弹道性能测试 354

二、模拟测试 357

三、弹丸飞行姿态与发射装置运动参数测试 358

四、坦克与装甲车辆性能测试 359

五、火炸药检测 360

六、武器装备的例行试验 361

七、仓储自然环境试验 362

第四节 兵器测试物质标准建设 363

一、标准弹、标准发射药 363

二、均质靶板 364

三、标准器材与标准装置 364

第一节 兵器生产体系 369

第十七章 兵器生产体系与管理 369

第四编 专业管理与业务建设 369

一、中央管理的兵器工业生产系统 370

二、地方军工生产系统 371

三、兵器动员生产线 373

第二节 兵器工业的行业结构 376

一、枪械与火炮行业 376

二、坦克车辆行业 377

三、弹药行业 378

四、火药与炸药行业 378

五、光电仪器行业 379

一、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380

第三节 生产管理特点 380

二、严格的指令性计划 381

三、严密的生产调度制度 381

四、质量第一,安全第一 382

五、稳定的协作配套网络 382

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83

第四节 军民结合与平战结合 384

第十八章 基本建设 387

第一节 建设骨干企业 387

一、建设的前期工作 388

二、分期分批施工建设 390

三、自力更生完成收尾工程 391

第二节 后方基地建设 393

一、重庆基地建设 393

二、豫西、鄂西、湘西基地建设 396

三、“大规划”的冲击 397

第三节 企业的技术改造 398

一、“一五”计划时期的技术改造 398

二、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技术改造 400

三、改革开放后的技术改造 402

第四节 专用设施建设 404

一、炮管热处理设施 404

四、靶场建设 405

二、防爆与泄爆工程 405

三、洞室工程 405

第五节 基本建设管理 407

一、管理机构的设置 407

二、建设的管理工作 408

三、建设队伍 409

第十九章 质量管理 414

第一节 质量管理的发展 414

一、质量检查 414

二、技术监督 416

三、全面质量管理 419

一、性能与质量特征 423

第二节 军工产品的质量特点 423

二、质量标准 424

三、质量测试鉴定 426

第三节 质量控制 427

一、研制过程的质量控制 427

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429

三、售后服务和质量信息 431

四、产品质量考核 432

第四节 争创优质产品 433

一、制定创优规划 433

三、产品质量攻关 434

二、产品质量升级 434

四、开展创优竞赛活动 435

五、对获奖产品进行复查 435

第五节 军事代表验收制度 436

一、军事代表验收制度的沿革 436

二、军事代表的职责 437

第二十章 安全技术管理 440

第一节 安全技术管理的发展 440

一、建立管理体制 440

二、在干扰和挫折中前进 443

三、安全技术管理的新发展 444

一、专业干部教育 446

第二节 安全技术教育 446

二、全员教育 447

三、建立劳动保护教育室 447

四、出版刊物和摄制影片 447

第三节 安全技术措施 448

一、“一五”计划期间的安全技术措施 448

二、新时期的安全技术措施 450

第四节 劳动保护 455

一、防尘与防毒 455

二、个人防护 456

三、医疗与疗养 456

一、民品生产的简要回顾 458

第二十一章 民品生产 458

第一节 民品生产的发展 458

二、两次民品生产的异同 468

第二节 选型与建线 469

一、民品选型的原则 470

二、经济效益评价尺度 471

三、民品生产线的建设 473

第三节 管理机构 475

一、五十年代的管理机构 475

二、八十年代的管理机构 475

三、专业民品销售公司的建立 476

一、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年民品生产取得的成就 477

第四节 主要成果 477

二、一九七八年以来民品生产取得的成就 479

第二十二章 国际技术经济交流 485

第一节 技术引进 485

一、引进苏联兵器技术 486

二、开辟新的引进渠道 489

三、向技术引进的正常渠道迈进 490

第二节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491

一、技术支援 492

二、成套项目援外 492

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496

第三节 国际技术交流 496

三、对外人才交流 498

二、技术考察 498

第四节 对外贸易 500

一、产品出口 500

二、成套项目出口 502

第五节 组织管理 503

一、市场开拓 503

二、售后服务 503

三、管理机构 504

第二十三章 教育事业 508

一、兴办教育事业 509

第一节 发展历程 509

二、探索办学道路 512

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514

四、走上新的征程 516

第二节 高等教育 519

一、学制和专业设置 521

二、科学研究 522

三、开放办学 525

四、设施建设 526

五、教育队伍建设 528

一、中等专业学校 530

第三节 职业教育 530

二、技工学校 534

第四节 职工教育 537

一、扫盲和文化、技术补课 537

二、干部培训 539

三、职工高等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 541

第二十四章 职工队伍成长与思想作风建设 544

第一节 兵工队伍的成长 544

一、接受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545

二、在试制生产制式化武器过程中锻炼成长 546

三、奋发图强,调整中前进 548

四、顾全大局,逆境中献身兵工 549

五、建设军民结合型企业,两个文明一起抓 550

第二节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553

第三节 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 557

第四节 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559

第五节 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561

结束语 565

后记 571

附录 兵器工业大事年表 573

彩色插图目录 611

人名索引 616

英文目录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