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1
一、我的家庭 1
二、童年轶事 16
三、到省会太原读书 26
第二章 在大革命期间 31
一、投身学生运动,参加中国共产党 32
二、国师成了太原的一个重要革命阵地 40
三、四一二政变以后 56
第三章 白区工作的艰辛与曲折 63
一、开始做党的地下工作 66
二、在天津宪兵司令部里 69
三、唐山兵变流产 77
四、津门被捕和入狱 88
五、奉命组织平汉线北段兵变 98
六、参加反对北方紧急会议筹备处的斗争 104
七、平定兵变前夕的太原之行 113
八、在北平再次被捕 118
第四章 在北平草岚子监狱中的斗争 129
一、建立党支部,制定狱中斗争的总方针 130
二、全体政治犯的两次统一行动 137
三、决不“反省” 143
四、狱中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 149
五、争取看守班长与管理员 153
六、“审查”与反“审查” 159
七、反虐待与绝食斗争 165
八、把监狱变成学习马列主义的学校 172
九、宪兵三团特务混入监狱,死神与我们擦肩而过 179
十、在日寇进逼关头,由党营救出狱 184
十一、对十年白区工作的几点看法 189
附:经党组织营救出狱人员名单 195
第五章 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建立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 197
一、站稳脚跟,改组牺盟会,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198
(一)应阎锡山之邀回山西 198
(二)“约法三章” 206
(三)接办、改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210
(四)村政协助员与国民兵军官教导团 214
(五)军政训练班与民训干部团 220
(六)加强牺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222
(七)戴阎锡山的“帽子”,讲“山西话”,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 229
二、奉命组建新军,开辟太岳根据地 235
(一)卢沟桥事变后我们在山西开展的政治工作 235
(二)创建山西新军 241
(三)开辟太岳抗日根据地 253
(四)驱逐张慕陶 256
(五)决死队初试锋芒 259
(六)西林整军 262
(七)关于“沁州路线”的争论 264
三、秋林会议与十二月事变 269
(一)阎锡山开始走下坡路 269
(二)秋林会议 275
(三)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第二次九路围攻 281
(四)山西十二月事变 284
第六章 从敌后抗日根据地到延安 294
一、黎城会议到百团大战 294
(一)全省牺盟会代表大会 295
(二)新军在太岳区大会合 298
(三)黎城会议 300
(四)安定社会秩序,贯彻《保障人民权利暂行条例》 305
(五)太岳区的武装建设 309
(六)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 310
(七)太岳革命根据地财经、文教事业的发展 312
(八)百团大战 316
二、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322
(一)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322
(二)太岳区的对敌斗争 324
(三)浮翼战役 331
(四)太岳区的群众工作 334
(五)沁源围困战 344
(六)太岳根据地的整风运动 352
三、到延安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58
(一)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主席 358
(二)进中央党校学习 361
(三)参加华北工作座谈会 367
(四)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73
第七章 在晋冀鲁豫边区 380
一、中央决定我到晋冀鲁豫工作 381
(一)学习毛主席的八一三讲演 381
(二)任弼时同志找我谈话 383
(三)从延安飞抵太行 384
(四)争取高树勋起义 386
(五)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峰峰会议 390
二、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 392
(一)群众性的反奸清算斗争 393
(二)回延安汇报工作,参加制定“五四指示” 398
(三)战争条件下的土地改革运动 405
三、支前工作 415
(一)内线作战阶段的支前工作 416
(二)支援我军转入战略反攻 419
(三)供应陈粟野战军 421
(四)支持徐向前率军解放山西 423
四、土改复查与整党 429
(一)参加全国土地会议 429
(二)全区县以上干部大会 436
(三)分三类地区进行土改复查 440
(四)结合土改复查进行基层整党 444
五、发展生产和调整工商业 446
(一)关于发展农业生产 447
(二)提高军工生产,带动交通运输业 449
(三)恢复和发展城镇工商业 451
(四)调整工商业政策的一些探索 457
第八章 主持华北局工作 461
一、组建华北局的经过 461
(一)成立华北局的前前后后 461
(二)确定华北局工作方针和任务 465
(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470
二、建国前华北局的主要工作 476
(一)华北区的建政工作 476
(二)领导华北地区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 480
(三)做好支前工作 489
(四)成立大党校、大军校、大党报及华北大学 492
三、接管平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497
(一)参加中央一月政治局会议 497
(二)接管平津 501
(三)解决绥远问题 510
(四)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