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1
序言 1
二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4
三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6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8
一 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 8
二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3
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15
四 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胜利和发展 18
第三节 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 23
一 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23
二 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26
第一节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31
一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 31
上编 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的斗争 31
第二章 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31
二 资本主义已进入垂暮之年 33
三 现代资本主义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35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37
一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37
二 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发展 40
三 无产阶级始终是最革命的阶级 42
第三节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实现历史使命的重要手段 45
一 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直接动力 45
二 无产阶级要巧妙地运用三种基本斗争形式来实现自己的历史任务 47
第三章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50
第一节 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50
一 无产阶级只有组成革命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50
二 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政策 54
一 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 57
第二节 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 57
二 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 59
三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61
第三节 党的团结和统一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胜利的基本条件 66
一 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 66
二 增强党性,反对分裂,反对宗派主义 68
三 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 69
第四章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73
第一节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73
一 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73
二 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 76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在于夺取政权 78
一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夺取政权 78
二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道路 80
一 民族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82
第三节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82
二 民族民主革命是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必由之路 84
三 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85
第四节 战争、和平与无产阶级革命 87
一 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87
二 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 89
三 利用和平准备革命,通过革命争取永久和平 91
第五章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 93
第一节 战略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科学 93
一 战略策略的科学含义和制定战略策略的依据 93
二 战略策略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 96
三 战略策略的一般指导原则 97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对敌斗争的战略策略思想 101
一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01
二 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103
三 以革命两手反对反革命两手 105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同盟军和统一战线 107
一 无产阶级争取同盟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07
二 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 109
下编 无产阶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斗争 115
第六章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15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15
一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必然有个过渡时期 115
二 过渡时期的经济成分 118
三 过渡时期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120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及其在我国的完成 122
一 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22
二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24
第三节 不发达国家过渡时期的特殊性 126
一 不发达国家过渡时期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126
二 运用优越的政治条件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 128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特征及其优越性 13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特征 131
一 社会主义 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 131
二 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特征 13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模式 135
一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 135
二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 137
三 社会主义的模式 13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42
一 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142
二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46
第八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14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147
一 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 147
二 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 149
三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阶级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其它社会矛盾 153
一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153
二 社会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着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社会矛盾 156
三 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 158
第三节 阶级的消灭 160
一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 160
二 完全消灭阶级的条件 163
第九章 人民民主专政 165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及其基本任务 165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概念 165
二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67
三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及其历史转变 170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173
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173
二 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核心 175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形式 177
四 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179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82
一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82
二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长时期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 184
三 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186
第十章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 18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实质和意义 188
一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188
二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容 191
三 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组织原则 193
四 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 196
五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意义 1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202
一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 202
二 社会主义法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03
三 社会主义法制的遵守和执行 206
一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 208
第三节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208
二 改革和完善国家管理体制,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210
三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212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 215
第一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215
一 物质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215
二 现阶段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220
三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意义 222
第二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根本条件 225
一 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和政策 225
二 要有一个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27
三 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228
四 要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29
五 要有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 230
一 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232
第三节 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2
二 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 234
三 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学会科学管理经济 23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243
第一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和战略意义 243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243
二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45
三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意义 248
第二节 建设发达的教育、先进的科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250
一 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教育 250
二 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252
三 坚持党的领导,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255
四 发展体育卫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58
第三节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武装人,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德风尚 261
一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环节 261
二 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建设 263
三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 264
四 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268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问题 273
第一节 社会主义集体农民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273
一 社会主义集体农民的形成 273
二 社会主义集体农民的基本特点 275
第二节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时期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解决好农民问题 278
一 社会主义时期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278
二 社会主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原则 281
三 解决农民问题的道路 284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知识分子问题 289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队伍的变化和发展 289
一 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发生了重大变化 289
二 新一代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292
三 从整体上说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92
一 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294
第二节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 294
二 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 297
第三节 造就一支又红又专的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 299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的专门人才 299
二 重视人才学的研究,造就一支又红又专的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 301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30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的团结 304
一 无产阶级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任务 304
二 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307
三 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的道路 309
第二节 处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311
一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311
二 坚持国家的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13
三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16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 318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问题 318
二 社会主义国家对待宗教的基本政策 321
三 加强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把信教群众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323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家庭和妇女的解放 326
第一节 家庭形式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变化 326
一 婚姻、家庭发展变化中的几种形式和母权制氏族中的妇女 326
二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婚姻与家庭是压迫妇女的枷锁和囚笼 3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 334
一 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家庭的职能 334
二 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338
三 正确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建立民主、和睦、美满、幸福的社会主义家庭 339
第三节 妇女的彻底解放 343
一 妇女的彻底解放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343
二 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和条件 345
一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人口规律 349
第一节 人口有计划地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349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问题 349
二 人口有计划地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再生产的客观规律 352
三 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口有计划增长的条件 354
第二节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357
一 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影响 357
二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是关系到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性问题 358
第三节 有计划地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目标和政策 362
一 有计划地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方针和目标 362
二 采取有力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363
三 实行计划生育,开展移风易俗的教育 365
第十八章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369
第一节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 369
一 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369
二 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一致性 372
一 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及其意义 375
第二节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75
二 当前世界人民最重要的任务 376
三 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是反霸斗争的主力军 378
四 结成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380
第三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382
一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382
二 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 386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无产阶级政党 389
第一节 坚持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389
一 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389
二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393
第二节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394
一 执政党的地位对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94
二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党在思想政治上的一致和统一 396
三 改善和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399
四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搞好党的作风建设 401
第三节 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 406
一 爱国统一战线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法宝 406
二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努力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411
第二十章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的 414
第一节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414
一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 414
二 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17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条件 418
一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18
二 思想、政治和文化的巨大进步 419
三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国际条件 421
第三节 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422
一 树立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 422
二 立足当前,放眼未来,脚踏实地做好工作 425
后记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