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6月——1923年12月) 1
本编历史线索 1
第一章 五四运动与皖系军阀的衰亡(1919年5月——1921年6月) 3
本章内容提要 3
第一节 “五四”前夕的中国 4
一、“五四”前夕的国内形势 4
二、民族资本的发展和中国阶级力量的变化 6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9
四、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3
第二节 “五四”运动 15
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5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6
三、“六三”以后的“三罢”斗争 19
四、“五四”运动的延续 22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4
一、各种思潮的大量传入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探索 24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6
三、“问题与主义”之争 28
第四节 直皖粤桂等军阀的混战和孙中山重组军政府 30
一、直皖战争 30
二、粤桂战争和孙中山重组军政府 32
三、南方军阀内部的纷争和第二次粤桂战争 33
第二章 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1920年7月——1923年12月) 36
本章内容提要 36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8
一、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 38
二、关于“社会主义论战” 41
三、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44
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47
第二节 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新形势和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 49
一、华盛顿会议和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深入 49
二、直奉联合的北京政权和第一次直奉战争 51
三、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和地方军阀的“联省自治” 53
四、民族工业的停滞和农村经济的调敝 55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57
一、中国各团体代表出席远东民族大会 57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59
三、改良主义者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62
第四节 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和农民运动的兴起 65
一、香港海员、安源路矿和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 65
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67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 70
第五节 全国人民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和国共合作的准备 72
一、全国人民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 72
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74
三、孙中山同共产党的联合和改组国民党的准备 75
第六节 文化思想的发展与斗争 77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 77
二、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80
三、反对复古派的斗争 83
四、“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86
第二编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1924年1月——1927年7月) 93
本编历史线索 93
第一章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北洋军阀的纷争与联合(1924年1月——1926年6月) 95
本章内容提要 95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运动开始高涨 96
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6
二、革命武装的建立 99
三、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农民运动的发展 101
四、商团叛乱及其被平定 102
第二节 北京政变和孙中山北上 104
一、中苏协定的签定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104
二、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 105
三、国民会议运动和孙中山北上 107
四、善后会议和国民会议促进会 109
五、孙中山的逝世 110
第三节 “五卅”运动与广东国民政府的成立 112
一、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12
二、“五卅”运动 114
三、省港大罢工 119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120
第四节 北洋军阀各派势力的演变及段祺瑞执政府的垮台 122
一、反奉战争与吴佩孚再起 122
二、直奉军阀的重新联合 123
三、反奉倒段斗争和“首都革命” 124
四、“三·一八”惨案与段祺瑞执政府的垮台 125
第五节 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同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126
一、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126
二、西山会议和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29
三、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 132
四、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134
第六节 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137
一、马克思主义的进山步传播 137
二、反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 139
三、反对现代评论派和甲寅派的斗争 142
第二章 北伐战争和北洋军阀的溃败(1926年7月——1927年7月) 148
本章内容提要 148
第一节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149
一、北伐前夕的国内形势 149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 150
三、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52
四、奉系军阀在北方的残暴统治 153
第二节 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155
一、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155
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157
三、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与湖南农民运动的深入 158
第三节 “四·一二”政变 161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直接干涉 161
二、蒋介石加紧反革命活动 163
三、“四·一二”政变 164
第四节 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 167
一、武汉国民政府对蒋介石的声讨和工农运动的继续发展 167
二、武汉国民政府的继续北伐 170
三、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71
第五节 武汉国民政府走向反动,大革命失败 174
一、夏斗寅叛变和马日事变,郑州会议和徐州会议 174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退让 176
三、“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178
第三编 国民党统治的确立与工农武装革命(1927年8月——1937年7月) 181
本编历史线索 181
第一章 国民党政权的建立和红色政权的出现(1927年8月——1931年9月) 183
本章内容提要 183
第一节 宁汉合流及北洋军阀的覆灭 185
一、宁汉合流及国民政府的改组 185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灭亡 189
三、国民党统治建立初期的对内对外政策 191
第二节 工农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开创 195
一、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 195
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各地的武装起义 198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和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 201
四、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反对托陈取消派的斗争 206
第三节 国民党各派军阀的混战及中间派的活动 210
一、蒋桂战争和蒋冯战争 210
二、蒋阎冯中原大战和北平扩大会议 213
三、“国民会议”与《训政时期约法》 215
四、“改组派”和“人权派”的主张与活动 217
五、第三党的出现及国社党的活动 220
第四节 土地革命的开展和红色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223
一、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223
二、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228
三、工农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230
第二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9月——1935年12月) 236
本章内容提要 236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237
一、“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37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240
三、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蒋分石的下野 242
四、“一·二八”事变与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 244
五、国联调查团的活动 247
第二节 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249
一、国民党的“安内攘外”政策和法西斯统治的加强 249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253
三、国民经济的艰难发展 256
四、晏阳初、梁漱溟等对土地问题的主张和措施 258
第三节 日本武装侵略的扩大和各地人民的抗日斗争 261
一、伪“满洲国”的成立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261
二、热河与长城要塞的失陷及《塘沽协定》 264
三、察绥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 266
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及其斗争 269
五、“天羽声明”与国民党政府继续妥协的政策 271
第四节 红色区域革命的深入和红军长征 274
一、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和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274
二、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和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277
三、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79
四、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283
五、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和长征的胜利 286
六、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 289
第三章 华北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5年12月——1937年7月) 292
本章内容提要 292
第一节 华北事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294
一、华北事变与日本对华经济侵略的加紧 294
二、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98
三、“五五宪草”的公布与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的准备 300
第二节 瓦窑堡会议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303
一、《八一宣言》与“一二·九”运动 303
二、瓦窑堡会议 307
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继续高涨和全国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成立 311
第三节 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15
一、红军东征和西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315
二、两广事变与绥远抗战 322
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325
四、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31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下的文教事业 334
一、国民政府的文教政策及其实施 334
二、陶行知杨贤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 336
三、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和左联的文艺成就 340
四、中国社会性质和史学问题的争论 344
五、“新生活运动”和国民党对进步文化的围剿 349
六、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 352
第四编 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357
本编历史线索 357
第一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团结抗战(1937年7月——1938年10月) 360
本章内容提要 360
第一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361
一、抗战爆发时的国际形势与日本全面侵华的方针 361
二、卢沟桥事变 364
三、“八·一三”事变 366
第二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全民族抗战 369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69
二、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372
三、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 374
四、民主党派、爱国人士的抗日主张和国民参政会的召开 376
五、民众抗敌斗争的蓬勃发展 379
六、海外华侨对国内抗战的支持和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成立 381
第三节 国际各种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和国民政府的外交 385
一、苏联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385
二、英美政府的两面政策和九国公约国会议的召开 386
三、国民党当局同日本的和谈活动 389
第四节 正面战场的抗战 391
一、日军在华北的扩大进攻与中国政府的军事部署 391
二、中国军队在华北各地的抵抗 392
三、国民政府迁都与南京保卫战 395
四、台儿庄战役与徐州会战 397
五、武汉会战与广州、武汉的陷落 399
第五节 敌后战场的开辟 401
一、八路军出师华北和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方针 401
二、平型关战役和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402
三、敌后战场的开辟 404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408
五、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411
第二章 相持阶段到来后的中国抗战(1938年10月——1941年12月) 414
本章内容提要 414
第一节 国民党汪精卫集团的投敌和蒋介石集团的倒退 416
一、相持阶段的到来与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416
二、“临时”政府和“维新”政府的成立 418
三、汪精卫集团的公开投敌与伪国民政府的成立 420
四、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及其反共政策 423
五、东方慕尼黑阴谋 425
第二节 敌后军民的英勇抗战 427
一、日军对解放区的加紧进攻 427
二、华北解放区军民的反“扫荡”斗争和百团大战 428
三、华中、华南游击战争的开展 431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 433
五、解放区的扩大与政权建设 435
第三节 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和大片国土沦陷 436
一、南岳军事会议 436
二、日军对华南、东南各地的进攻 438
三、随枣、长沙、枣宜会战 440
四、中条山战役和第二次长沙会战 441
第四节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443
一、晋西事变及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等地的进攻 443
二、皖南事变 444
三、新四军军部的重建和对顽固派的反击 447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449
第五节 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纲领 451
一、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451
二、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 453
三、《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455
四、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457
第六节 抗战爆发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459
一、沿海、沿江民族工业的破坏和大后方工业的发展 459
二、农村经济的破坏 461
三、四大家族经济垄断的加强 462
四、解放区的经济建设 464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1942年1月—1943年12月) 468
本章内容提要 468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正面战场 469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和中国政府对日宣战 469
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和美、英同中国的军事作 471
三、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473
四、第三次长沙会战及浙赣等地区的作战 474
第二节 解放区军民的艰苦抗战 476
一、华北军民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476
二、华中军民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 479
三、华南地区的游击战争 481
第三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与人民的斗争 483
一、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 483
二、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484
三、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与反抗斗争 486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的腐朽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489
一、国民党的“党化”政策和特务统治 489
二、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的发表 492
三、国民政府的战时财政和民族资本的说明凋敞、官僚资本的膨胀 496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巩固解放区的各项政策与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 500
一、解放区的严重困难局面及各项政策的贯彻 500
二、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503
三、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 507
四、解放区军民再次制止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逆流 509
五、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 511
第六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文教科学事业 513
一、抗战爆发后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 513
二、文艺战线上的争论与成就 517
三、国统区的文教科学事业 522
四、解放区的文教建设 524
五、对法西斯哲学、反动史学的批判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长 527
第四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4年1月——1945年8月) 532
本章内容提要 532
第一节 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进攻和中国军队的攻势作战 534
一、豫湘桂战役 534
二、缅北、滇西等地的反攻战 535
三、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 536
第二节 国共两党的谈判和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538
一、共产党关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和国共谈判 538
二、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541
三、各族人民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的斗争 543
第三节 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的召开 546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546
二、美国政府扶蒋反共干涉中国内政 548
三、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550
第四节 全面反攻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551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垂死挣扎和苏联出兵东北 551
二、抗日军民大反攻 554
三、日本无条件投降和抗日焜争取得伟大胜利 555
第五编 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崩溃,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1945年8月——1949年9月) 559
本编历史线索 559
第一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政治局势(1945年8月——1946年6月) 561
本章内容提要 561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 562
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形势 562
二、国民党的“接收”和独裁内战的方针 563
三、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 567
四、各民主党派争取和平建国的活动 569
第二节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572
一、重庆谈判 572
二、解放区的自卫反击战 574
三、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577
第三节 蒋介石部署内战和人民反内战运动 582
一、国民党准备发动全面内战和马歇尔的“调停” 582
二、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运动 586
三、解放区军民准备自卫战争 588
第二章 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1947年7月) 593
本章内容提要 593
第一节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594
一、国民党的军事部署与进攻中原解放区 594
二、中国共产党反击蒋介石进攻的方针 596
第二节 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599
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及其被粉碎 599
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其被粉碎 602
第三节 国统区的社会危机 605
一、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国共和谈正式破裂 605
二、“中美商约”的签订 609
三、官僚资本的残酷掠夺和国统区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 611
四、国统区人民的民主运动和反抗斗争 613
五、台湾人民的武装起义和内蒙古人民的自治运动 617
六、新疆的和平谈判 619
第三章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1947年7月—1949年9月) 622
本章内容提要 622
第一节 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623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进攻 623
二、解放区土改运动的深入发展 627
三、中国共产党的整党运动和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 629
四、中国共产党的十二月会议 631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走向崩溃 633
一、国民党政府发布“?乱动员令”和国统区民主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633
二、魏德迈来华和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加紧控制 635
三、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 636
四、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和民盟三中全会的召开 637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反蒋斗争进一步开展 639
第三节 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和成就 641
一、两种不同的新闻和教育事业 641
二、文艺战线上的斗争和成就 64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646
第四节 三大战役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650
一、决战时机的成熟 650
二、辽沈战役 652
三、淮海战役 654
四、平津战役 656
五、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658
第五节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661
一、国统区经济体系的总崩溃 661
二、北平谈判 663
三、解放军渡江作战,南京及全国大陆的解放 666
四、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671
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