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脉诊的意义 1
1.1 从脉象生成原理看脉诊的意义 1
前言 1
1.2 从临床应用看脉诊的意义 2
1.3 临床应用脉诊须注意的两点 5
2 脉诊客观化的意义与研究进展 7
2.1 脉诊客观化的意义 7
2.2 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8
2.3 值得注意的问题 10
3.1 脉图检测方法的基本要求 13
3 脉图的检测方法 13
3.2 脉图参数的规范化 20
3.3 脉图参数的自动测算 29
3.4 脉图参数在人体静息状态时的波动及其检测校正方法 34
4 各种脉象的压力脉图特征 45
4.1 弦、滑和细脉的脉图特征 45
4.2 弦滑、弦细和细滑脉的脉图特征 49
4.3 平脉的脉图特征 52
4.4 涩脉的脉图特征 59
4.5 芤脉的脉图特征 62
4.6 浮、沉、虚和实脉的脉图特征 67
4.7 迟脉和数脉的脉图特征 72
4.8 促、结和代脉的脉图特征 74
5 正常人的脉象和脉图及其影响因素 78
5.1 正常人的脉象和脉图 78
5.2 影响正常脉象、脉图的若干因素 81
6 脉象形成机理的研究 88
6.1 寸口桡动脉脉波的形成机理 88
6.2 脉图参数与心血管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94
6.3 几种常见脉象的形成机理 96
7 脉与辨证关系的若干研究 137
7.1 对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研究 137
7.2 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研究 138
7.3 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研究 143
7.4 对中风病患者的研究 145
7.5 对外感风寒病人和肺结核阴虚病人的研究 146
7.6 应用脉图辅助辨证的几种可能途径 152
8 脉象属性探讨及其意义 155
8.1 传统脉象性质的论述 155
8.2 历代医家对脉象的分纲别类与脉诊的位、数、形、势 155
8.3 周学海的脉学主张 166
8.4 脉诊位、数、形、势的现代概念 168
8.5 脉象的位、数、形、势与脉诊客观化研究 169
9 脉象属性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172
9.1 脉诊位、数、形、势变化的实验模型 173
9.2 寸口桡动脉的二维运动、血流频谱的检测和分析方法 173
附录1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原理 173
9.3 从寸口关部同步获取脉动的压力、容积变化信息 199
9.4 脉搏信号分析系统的改进 202
9.5 脉搏(动)信息的频域分析 204
9.6 桡动脉“输入阻抗”的测算 207
附录2 输入阻抗的概念 212
9.7 血液流变学特性在脉象形成中的作用 213
附录3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216
10 脉位浮变或沉变的心血管生理学探讨 226
10.1 脉位浮变或沉变模型的建立 226
10.2 脉位浮变与沉变时寸口桡动脉处血流动力学改变 234
10.3 脉位浮变、沉变时全身性血流动力学变化 243
10.4 脉位浮、沉变化的客观规律探讨 245
10.5 脉位浮变或沉变的心血管生理学基础 252
11 脉数变和脉迟变的心血管基础 256
11.2 脉率改变的脉图参数和取法-波高曲线 257
11.3 脉律不齐与心律不齐 262
11.4 脉数变、脉迟变以及脉律不齐的寸口桡动脉运动和血流频谱 263
11.5 脉数变及迟变后心功能参数之比较 269
11.6 小结 271
12 脉形的心血管生理学基础 273
12.1 脉道宽、窄,脉体长、短和脉弦的寸口血流动力学基础 274
12.2 脉形的弦、滑、涩、细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机理分析 286
12.3 脉滑与脉滑变的机理探讨 296
13.1 脉势实变与虚变的模型 319
13 脉势的实变与虚变的心血管生理学探讨 319
13.2 脉势虚变和实变后局部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 325
13.3 脉势实变、虚变时的全身心血管活动的改变 331
13.4 对实验中几个现象的解释 336
13.5 脉势盛、衰、来、去的局部与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 339
14 脉诊位、数、形、势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提示 341
15 脉象研究的展望 346
15.1 关于脉诊客观化的研究 346
15.2 关于脉象检测技术规范化的问题 347
15.3 关于脉学理论的研究 347
15.4 关于指诊切脉技术的学习与研究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