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意义和范围 1
二、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 6
三、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 8
第二章 中国社会学的发轫(1891—1910) 14
一、中国社会学发生的一般社会背景 14
二、几位社会学发展史上的先行人物 17
(一)康有为、梁启超 17
(二)谭嗣同 24
(三)章炳麟 26
(四)严复 28
第三章 中国社会学的萌芽(1911—1918) 33
一、社会学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起步 34
二、中国社会学萌芽与日本的关系 36
三、中国社会学萌芽与美国的关系 38
四、中国社会学萌芽与十月革命 41
第四章 中国社会学的幼苗(1919—1927) 45
一、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学初期生长发育的温床 45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介绍 48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初期发展 48
(二)创办上海大学,设置社会关系 50
(三)农民运动讲习所和《中国农民》杂志 52
三、高等院校和科研系统社会学的初期发展 54
(一)开设社会学课程,建立社会学系 55
(二)出版社会学书籍 56
(三)成立社会学会,出版社会学杂志 58
第五章 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社会调查--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之一 61
一、解放区社会调查的成果 62
二、解放区社会调查的科学成就 68
(一)给了我们研究社会学,特别是进行社会调查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69
(二)给了我们一套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 71
(三)给了我们一整套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 74
三、在解放区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充实提高 76
第六章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之二 79
一、论战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79
二、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82
三、中国社会史论战 87
四、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 92
一、高等院校社会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100
第七章 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系统社会学的发展--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之三 100
二、成立社会学会、出版社会学杂志 104
三、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系统社会学界的学术贡献 106
(一)学术研究分门别类各有侧重 106
(二)主要著作和翻译书籍,已广泛流行 107
(三)学院系统社会学的政治性和实用性 110
四、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社会学 113
第八章 高等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者:孙本文、陈达--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之四 118
一、孙本文及其《社会学原理》 118
二、陈达及其《人口问题》 129
第九章 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系统的社会调查研究--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之五 133
一、社会调查研究简史 133
二、几个社会调查研究组织及其活动 136
(一)北平社会调查所 136
(二)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137
(三)国情普查研究所 139
(四)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 141
(五)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 142
三、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 143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社会背景 150
第十章 乡村建设运动--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之六 150
二、乡村建设运动概况 152
三、梁漱溟及其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155
(一)梁漱溟其人 155
(二)梁漱溟其事 157
(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质 158
四、晏阳初及其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 160
五、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评论 163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学的改革(1949—?) 169
一、社会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在高等院校系调整后停止活动 169
二、社会学的恢复 174
三、社会学学科的现状 181
第十二章 历史的总结 189
一、我们的优势是马克思主义 189
二、什么是社会学的观点? 192
三、中国社会学研究和发展的黄金时代 196
四、从应用中寻求社会学发展的道路 202
附录 205
中国社会学史大事记 205
主要参考书和参考文献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