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政史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双秋等编写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314003912
  • 页数:3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民政活动的范围与内容

绪论 1

目录 1

第一章 民政的渊源 原始社会前期中期 9

第一节 历史概况 9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婚姻关系 11

第三节 殡葬习俗 13

第四节 原始社会的氏族保障 16

第五节 氏族社会结构及氏族的生活 17

生产区域 17

的传说 19

一、有关治水方面的传说 19

第六节 有关原始社会战天斗地 19

二、有关抗旱方面的传说 21

第二章 民政的胚胎 原始社会后期 23

第一节 生产力的发展及私有观念私有 23

财产的出现 23

第二节 司徒与教化 25

第三节 具有地缘关系因素的 29

“行政区划” 29

第四节 救灾及有关的传说 30

第五节 婚姻和殡葬习俗 33

第三章 中国民政的雏形 夏朝商朝时期 39

(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第一节 历史概况 39

内容的揣测 42

第二节 夏商涉及到民政的职官及职掌 42

第三节 “地区部落”式的行政区划 45

第四节 迁徙及婚姻殡葬习俗 47

一、迁徙 47

二、婚姻习俗 47

三、殡葬习俗 48

第四章 中国民政的形成西周时期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770年)第一节 历史概况 51

第二节 施民于教化 55

第三节 交错型行政区划及基层政权管理 60

第四节 救灾与救济 64

第五节 处置夏商旧遗民 67

一、婚姻形式 68

第六节 婚姻习俗及管理 68

二、媒聘制 70

三、婚姻的方式和性质 71

四、国家管理婚姻的机构——“媒氏” 72

五、严格的外婚制 73

第七节 民政机构和职官 74

一、“天地各半”等级地位显赫的 74

民政机构 74

二、中央民政机构的主要职掌范围 74

三、民政机构管理的特点 76

第八节 政理论及思想 77

一、民政思想的类型 78

二、民政思想的特点 79

第五章 中国民政的发展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第一节 历史概况 81

第二节 行政区划基层政权管理和 87

户籍管理 87

一、行政区划 88

二、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 91

三、户籍管理 94

第三节 救灾 95

一、灾荒概述 96

二、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态度 97

三、救灾的活动 98

一、救济 106

第四节 救济和优抚 106

二、兵役法和优抚制度 115

第五节 婚姻及其管理 117

一、夫权制的婚姻 118

二、婚姻形式和婚姻管理 122

第六节 殡葬习俗 132

一、西周的“丧礼” 132

二、春秋的丧葬习俗变化 136

第七节 民政理论和思想 140

一、民为主体的思想主张 141

二、孔子的民政思想 142

三、管子的民政思想 144

四、单旗的子母相权论 147

第六章 战国时期的民政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第一节 历史概况 149

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农业 149

技术的进步 149

二、经济制度的变化 150

三、政治制度的变化 151

四、百家争呜的哲学思想及众说纷纭 152

的政治主张 152

五、人民的反抗斗争 153

第二节 扩大化的宗族保障 155

一、发展农业富国富民 156

二、具有政治策略性的社会救济 158

三、李悝的平籴法 160

四、以防灾为目的的水利建设 162

第三节 户籍管理和行政区划 164

一、户籍管理 164

二、行政区划 167

第四节 其它民政工作 169

一、优抚工作 169

二、婚姻习俗 172

三、殡葬习俗 174

第五节 民政思想和理论 175

一、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 176

民政思想 176

保障思想 180

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的宗族 180

三、孟子的宗族保障思想 182

四、 其它民政思想 184

第七章 秦朝的民政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第一节 历史概况 187

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187

二、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封建经济制度 189

三、复杂的社会矛盾 189

第二节 奉行法术势思想与秦朝民 191

政的关系 191

一、五德终始说和法术势 191

二、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194

一、关于设立郡县制的争论 197

第三节 全面推行郡县制的行政区划 197

二、行政区划 199

三、基层政权组织的建立 202

第四节 婚姻和殡葬管理 203

一、一夫一妻制的婚姻 203

二、没有保障的下层人婚姻 204

三、殡葬事务 205

第五节 户政管理和民户迁徙 207

一、以告奸为目的的户政管理制度 207

二、民户迁徙 209

一、兵役制度 210

第六节 兵役制度及其优抚 210

二、对复员军官士卒的优抚和安置 211

第八章 汉朝的民政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0年)第一节 历史概况 216

一、以黄老学说和儒家学说为核心 216

的统治思想 216

二、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218

三、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制度 219

四、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220

第二节 基层政权管理及治安管理 222

一、基层政权管理 222

二、治安管理 224

第三节 行政区划 228

第四节 救灾 234

一、灾情概况 234

二、救灾的方法 238

第五节 救济 252

一、宏观的社会救济 252

二、微观的社会救济 260

第六节 婚姻习俗及管理 266

一、儒学讦纬说的兴起及妇女 266

贞节观的产生 266

二、统治者对婚姻的管理 269

三、婚姻类型 271

四、男子占绝对主动权的离婚制 273

一、优抚制度 275

第七节 其它民政工作 275

二、殡葬习俗 278

三、教化 284

第八节 民政思想及理论 286

一、董仲舒的“明教化”学说 286

二、晁错的《论贵粟疏》和贾谊的 288

《论积贮疏》 288

三、王充的民政思想 289

四、王符的民政思想 293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政 (公元220——581年)第一节 历史概况 295

第二节 行政区划 300

第三节 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 304

第四节 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伍组织 312

第五节 灾荒与荒政 315

一、重农 317

二、垦荒 318

三、赈济 318

四、调粟 319

五、养恤 319

六、蠲缓 320

七、节约 321

第六节 婚丧制度和习俗 322

第七节 其它民政工作 326

一、户政 327

二、兵役制度与优抚制度 328

三、移风易俗 330

第八节 民政思想 331

一、反对“名教”提出“养生论” 331

二、范缜的《神灭论》 334

第十章 隋朝唐朝的民政 (公元581年——公元906年)第一节 历史概况 337

一、统治思想 337

二、官僚机构 338

三、经济的发展和赋税制度 340

四、阶级矛盾和农民起义 342

第二节 行政区划 344

一、隋的州(郡)县二级制 344

二、唐的行政区划及其制度的沿变 345

三、唐朝在边远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 349

第三节 基层政权和民伍组织 351

一、隋代乡里制五保制的形成及其职能 351

二、唐代乡里制五保制的完善及其职能 354

第四节 均田制的颁行与破坏 357

一、隋代均田制的颁行与破坏 357

二、唐代均田制的发展及其终结 358

第五节 灾荒与荒政 361

一、灾荒概况 361

二、荒政 363

第六节 婚丧制度和习俗 367

一、婚姻制度和习俗 367

二、丧葬制度和习俗 374

第七节 兵役制度的沿革及优抚制度 377

一、兵役制度的沿革 377

二、有关优抚制度的规定 380

第八节 民政思想 384

一、唐初统治阶级的民本思想 384

二、人定胜天思想的发展和论证 386

第十一章 五代十国宋辽金的民政 391

(公元907年——公元1234年) 391

第一节 历史概况 391

第二节 职官制度及民政机构 395

一、行政区划 403

第三节 复杂多样的行政区划及基层组织 403

二、基层组织 408

第四节 理学的形成及其对民政的影响 411

一、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411

二、民政概念的初步形成 412

三、理学对民政的影响 413

第五节 灾荒与荒政 415

第六节 婚丧制度和习俗 422

一、婚姻制度和习俗 422

二、丧葬习俗的特点 426

第七节 其它民政工作 428

一、北宋户籍制度 428

和发展 430

二、王安石变法引起民政的变化 430

三、北宋兵制及优抚 432

第十二章 元朝的民政 435

(公元1234年——公元1368年) 435

第一节 历史概况 435

一、元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 435

二、元代社会的主要特点 438

三、一省制及民政机构 441

四、元代的户籍及户口管理 442

第二节 行政区划 443

一、元代行省制的建立 443

二、省路州(府)县四级区划制 444

三、边疆和少数民族区划制 445

第三节 基层社会组织 446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446

第四节 元代的兵役制及优抚 449

一、元代的兵役制 449

二、元代的优抚 450

第五节 灾荒与荒政 452

一、灾荒 452

二、荒政 453

第六节 婚丧制度和习俗 456

一、元代复杂多样的婚姻制度和习俗 456

二、元代的丧葬习俗 458

一、邓牧理想的宗族保障模式 459

第七节 元代的民政思想 459

二、元代统治阶级的重农思想 461

第十三章 明朝的民政 464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464

第一节 历史概况 464

一、虽巳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465

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468

四、唯物论反唯心论的斗争 470

第二节 行政制度 471

一、徙富民 抑豪强 474

第三节 明初的强本措施 474

二、移民屯田 奖励开垦 475

三、减免赋役 476

四、解放奴隶 477

五、兴修水利 478

六、鼓励种植经济作物 481

第四节 基层组织与户政管理 483

一、关于基层组织 483

二、明代的户政管理办法 484

第五节 整顿民俗 487

一尊高年 487

二、整顿婚丧习俗 488

一、消极的救荒主张 490

第六节 荒政与社会救济 490

二、积极的荒政主张 493

第七节 其它民政工作 496

一、明代的兵制及优抚 496

二、移徙 498

三、瘗遗骸 498

四、禁自宫 499

五、复除优免 499

第八节 明朝的民政思想 500

一、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 500

二、李贽的“人伦物理”论 501

第一节 历史概况 503

一、封建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503

(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 503

第十四章 清朝的民政 503

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06

三、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 507

第二节 行政区划 509

一、普通行政区 509

二、特别行政区 514

第三节 保甲组织及城市基层组织 516

一、保甲组织 516

二、城市基层组织 520

第四节 户籍管理 521

一、清初户口之编审 521

二、清代户口概数 522

三、乾隆户口增长的原因 525

四、户籍类别 526

第五节 社会救济 528

一、清入关初期的重要措施 529

二、康熙乾隆的蠲免赋税 531

三、其它救济措施和设施 533

四、清朝贪污之风和社会救济之腐败 535

第六节 救灾 536

一、清朝灾害概况 536

二、清朝救灾措施 538

三、救灾之积弊 546

一、清朝的兵制 548

第七节 清朝的兵制及优抚 548

二、清朝的优抚 549

第八节 民政理论与著作 555

一、龚自珍的“平均论”和理想宗族 555

保障式——“农宗论” 555

二、徐鼒的“务本论” 557

三、魏源的奢俭论 559

第十五章 封建社会民政的衰亡和资产阶级民政的曙光(公元1840年——公元1912年)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国际形势 561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 561

二、鸦片战争前夕的国际形势 564

三、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565

一、帝国主义鸦片的侵入 566

第二节 帝国主义鸦片的侵入及爱国 566

禁烟运动 566

二、禁烟运动 568

三、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及影响 571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民政”工作活动 573

一、太平天国爆发的历史背景及简单 573

经过 573

二、太平天国的“民政”工作活动 577

三、洪仁玕的“民政”思想 587

第四节 民政部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掌 588

一、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588

二、清朝民政部设立的历史背景 592

三、民政部机构与职掌 596

四、清末民政 600

五、清民政的覆灭和资产阶级民政的 602

曙光 602

第五节 积极进步的民政理论和思想 605

一、洪秀全的平均思想 605

二、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和“社会 607

公有制” 607

三、梁启超的“生利”“分利”论 609

四、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论 612

(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616

第一节 历史概况 616

第十六章 中国旧民政的腐朽 616

一、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617

二、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 619

三、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 621

第二节 民政机构及其职掌 625

一、民政机构及其沿革 625

二、民政职掌内容及其评价 630

第三节 行政区划和基层政权组织 635

一、三级制和两级制行政区划 635

二、旧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 638

三、县以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641

一、战争是灾荒的根源 644

第四节 灾荒及救灾真伪 644

二、救灾事务及其真伪 650

第五节 人民的穷困和点缀性的社会救济以及优抚 653

一、人民的穷困 654

二、点缀性的社会救济 658

三、名目繁多但并无实效的优待抚恤 661

第六节 婚姻管理的混乱和社会的堕落 663

一、民国时期的婚姻及其管理 663

二、社会的堕落是反动统治的集中体现 666

三、“新生活运动”及其实质 671

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理论的产生 674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和民政机构建设 674

(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时期) 674

第十七章 中国民政的新生 674

二、中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676

三、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权和民政机构建设 679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权和民政机构建设 683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和民政机构建设 684

第二节 新型的优抚和拥军优属活动 685

一、新型的优抚和拥军优属活动的产生 685

二、军民一家 686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优抚新型 687

和拥军优属活动 687

拥军优抗活动 689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型优抚和 689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优抚和拥军爱民 692

以及拥军优属活动 692

第三节 减租减息及彻底的土地革命 694

一、井岗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695

二、“土地法”和查田运动 696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 697

四、解放战争初期的减租减息 698

五、彻底的土地革命 698

第四节 新型的婚姻关系及管理 701

一、新型婚姻关系的建立 701

二、新型婚姻制度的管理 702

第五节 无产阶级的民政思想及民政理论 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