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异端可谓正统的晚清中国 1
一、存在与意义的双重迷失 2
二、寻觅救世新精神 8
三、知识分子的选择 13
四、佛教复兴的先师:杨文会居士 22
第一章 慈悲救世与变法维新 30
第一节 康有为:时代苦难的先知者 31
一、圣贤与菩萨的双重使命 31
二、“入世界观众苦”的慈悲主义 37
三、极乐世界与现实世界 44
第三节 谭嗣同:鲜血印证的信仰 49
一、独高于群教之上的佛学 51
二、以心挽劫的宏大悲愿 58
三、“仁”、“识”一体:近代哲学的雏形 65
第二章 信心与道德的重建 77
第一节 梁启超:以佛教改造国民性 78
一、佛教有益于群治 78
二、以三界惟心之理,除心中之奴隶 85
三、我注佛经式的哲学思考 92
第二节 章太炎:依违在“真界”与“俗界”之间 101
一、转俗成真的“唯识教” 103
二、冥探真极的哲学构架 113
三、回真向俗为儒宗 131
第三章 人间佛教,世学为用 145
第一节 欧阳竟无:创立支那内学院 146
一、佛教非宗教非哲学 147
二、批判《大乘起信论》 155
三、自证超越的理性精神 160
第二节 太虚和尚:近代佛教的马丁·路德 169
一、佛化世间的自觉心 170
二、倡导佛教革新运动 178
三、综摄社会思潮的新佛学 186
第四章 异端的情怀 204
第一节 有无生灭之际 205
一、龚自珍:颓波难挽挽颓心 206
二、苏曼殊:亦僧亦俗,红尘菩提 214
三、李叔同:头陀苦行,晚晴老人 225
第二节 信仰的艺术 236
一、丰子恺:艺术与宗教间的彷徨 238
二、许地山:佛教哲理的文学思索 249
第五章 扬弃佛教思潮 263
第一节 梁漱溟:走出佛门的儒家圣人 265
一、倾心于“第三路人生” 265
二、唯识宗的信仰 273
三、由菩萨到圣人 284
第二节 熊十力:于流行而识得主宰 293
一、以空遮有,破相显性 294
二、“观空”以“思诚” 306
三、“恒转”即为本体 315
四、亦佛亦儒的近代哲学体系 326
第六章 结论:真实的隐遁 339
第一节 出世与入世的调和 341
一、意在世间的居士佛学 342
二、走向唯识学的知识兴趣 348
第二节 中国当以有信仰而获进 357
一、并非究竟的终极关怀 358
二、潮去奔雷又寂然 365
后记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