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古代部分 3
第一章先秦考试制度 3
第一节选贤贡士 3
一、选贤举能 3
目 录 3
二、贡士考察 4
三、招贤养士 5
第二节 学校考试 8
一、国学、乡学 8
二、私学 9
第二章秦汉考试制度第一节察举考试 11
一、举贤良方正 11
二、察孝廉 17
四、举明经 21
三、举秀才 21
五、举博士 22
六、举童子郎 24
七、举其它专门人才 24
八、察举流弊 25
第二节 学校考试 27
一、太学 27
二、郡、县学 31
三、私学 32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考试制度第一节察举考试 36
一、举贤良 36
二、察孝廉 37
三、举秀才 39
四、举博士 41
一、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42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 42
二、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46
第三节 学校考试 49
一、三国 49
1.太学 49
2.郡、县学 51
二、两晋十六国 51
1.太学、国学 52
2.郡、县学 53
三、南朝 54
1.国学、太学 54
2.专科学校和地方宫学 57
四、北朝 58
1.国学、太学、四门小学 58
2.专科学校和地方官学 59
1.通则 61
第四章隋唐五代考试制度第一节科举考试 61
一、隋代 61
2.秀才科 62
3.进士科 63
4.进士科名录 63
二、唐代 63
1.通则条例 63
科目设置与相关条例 63
考点条例 68
考期条例 68
封名考试条例 69
高级官员子弟考试政策 69
主考机构 70
乡贡条例 71
进士科细则 73
2.进士科 73
殿试、御试 77
试题与答卷 77
及第、任职 79
杂记 80
3.秀才科 81
4.明经科 82
5.三礼、开元礼、学究科 84
6.三传、三史、史科 85
7.明法、明书、明算科 85
8.童子科 86
9.武举科 87
10.道举科 87
11.制举科 88
细则 88
御试、亲试 90
试题 91
答卷选 96
选后处置 98
登科任职 100
12.宏词科 101
13.孝廉科 102
14.登科名录与名额 103
唐登科记总目 103
进士科名录 107
制举科目名录 129
童子科名录选 131
15.舞弊、防范与处罚 131
避亲条例 131
请托、作弊 132
处罚 134
清正主考官 136
谬滥与谬滥考官 137
三、五代 139
1.通则条例 139
科目条例 139
考试规章 142
主考机构 144
主考官 147
乡贡 148
2.进士科 149
3.明经科 152
4. “三传”、 “三礼”、“三史”、“开元礼”、“学究”科 152
5.明法、明算、道举科 154
6.童子科 154
7.制举科 155
8.登科总目与名录 156
9.舞弊、防范与处罚 157
第二节 学校考试 158
一、隋代 158
1.国子学试 158
2.郡县学试 159
二、唐代 159
1.国子监七学生试 159
2.东都国子学生试 161
3.弘文馆与崇文馆生试 161
4.书算学生试 162
5.律学生试 163
6.医学校生试 163
7.崇元学生试 163
8.州、县学校试 164
一、北宋 165
1.通则 165
北宋前期科举条例 165
第五章宋代考试制度第一节 科举考试 165
北宋后期科举改革条例 168
主考机构与相关政策 171
2.进士科 171
细则 171
乡试与发解条例 173
御试与复试条例 174
“特奏”进士 176
任官 177
3.三传、三礼、通礼科 178
4.明经科 178
7.童子科 179
5.学究科 179
6.明法科 179
8.武举科 180
9.其它各种特例考试科目 181
10.制科 182
11.登科名录 184
12.舞弊、防范与处罚 186
细则 186
处罚 189
二、南宋 190
1.通则 190
2.进士科 191
细则 191
考试项目 192
诸道试、转运司试 195
寓试 197
国子监试 197
放宽川、广、陕地区考试政策 198
进士任职 199
3.刑法科 199
4.武举 201
5 童子科 203
6.制举 204
7.登科名录 206
8.弊端与防范 207
避亲、避籍 207
假冒 209
请托、贿赂 210
舞弊 211
1.国子监试 213
第二节 学校考试 213
一、北宋 213
2.太学试 214
3.武学生试 216
4.医学生试 217
5.书法与美术学校试 217
6.算学生试 217
7.律学生试 217
8.宗学生试 218
9.四门学试 218
10.小学生试 218
11.高丽学生试 218
12.府学试 219
13.州县学试 219
14.州县武学校试 220
15.三舍学试 221
二、南宋 223
1.国子监试 223
2.太学试 223
3.宗学试 225
4.武学试 226
5.医学与太史局生试 227
第六章金元考试制度第一节科举考试 228
一、金代 228
1.通则 228
2.进士科 230
条例 230
名额 231
考试项目与命题范围 231
及第进士任职 232
女真人策论进士科 233
恩榜进士 234
3.律科 234
4.经童科 235
5.武举科 236
6.制举科 236
7.专门科 237
8.防范、监检、惩罚条例 238
二、元代 239
1.进士科 239
2.登科总目 244
3.科场弊端 244
一、金代 246
1.国学 246
第二节 学校考试 246
2.天台学和医学 247
二、元代 247
1.诏谕、奏疏 247
2.国子学 249
3.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251
4.诸路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 251
第七章明代考试制度第一节科举考试 254
1.通则 254
2.文科 258
乡、会试应试规程 258
乡、会试中额 260
乡试考官 262
会试考官 264
乡、会试试艺规程 265
乡、会试场规 266
殿试 267
3.宗科和武科 269
宗科 269
武科 269
4.科场弊端及改革 272
成祖至孝宗朝 272
世宗朝 273
神宗朝 275
思宗朝 284
其他 286
5.登科总目 289
6.科场案 291
第二节 学校考试 295
1.国子监 295
国子监规制 295
监生成份、来源 297
监生人数 300
监生考课、积分和历事 307
2.府、州、县学 309
府、州、县学规制 309
生员成份、定额 310
生员的各种考试 312
贡生事宜 314
3.社学、宗学和武学 317
社学、宗学 317
武学 318
第八章清代(鸦片战争以前)考试制度第一节科举考试 321
1.通则 321
2.文科 323
乡、会试应试规程 323
乡、会试定额、中额 327
乡、会试考官 329
乡、会试试艺规程 332
乡、会试场规 336
乡、会试试卷磨勘 341
乡、会试复试 345
殿试 346
进士朝考 350
3.武科 351
4.宗科和旗科 354
5.翻译科 357
6.制科 364
博学鸿词科 364
孝廉方正科 366
召试 367
7.登科总目 368
8.科场弊端 380
9.科场案选录 383
第二节 学校考试 388
1.国子监 388
国子监规制 388
贡监生的各种考试 389
2.八旗官学、算学 391
3.府、州、县学 395
府、州、县学规制 395
童生考试 400
生员考试 402
贡生事宜 405
改革科举内容 409
1.改革科举议 409
一、科举考试的改革 409
第一章清代后期(鸦片战争以后)考试制度第一节 科举考试 409
下编 近代部分 409
议改科举章程 422
2.诏举经济特科 426
二、科举考试的废除 427
1.废科举议 427
2.谕停科举 433
第二节 学校考试 433
一、洋务派学堂 433
1.京师同文馆 433
规程 433
招生与考试 436
学习年限与毕业身份 438
2.福建船政学堂 439
规程 441
3.天津水师、武备学堂 441
招生考试 443
4.其它学堂 446
规程 446
招生考试 450
试题 452
二、维新派学堂 453
1.万木草堂 453
2.时务学堂 454
规程 454
招生考试 456
录取 458
三、大学堂 459
1.通则 459
预备科、速成科 468
2.京师大学堂 468
分科大学 470
附设学堂 472
译学馆、医学馆 474
考试条规与试题 475
其它 477
3.北洋、山西大学堂 479
四、高等学堂 482
1.通则 482
2.学堂考试举例 485
3.毕业奖励 487
五、中学堂 488
1.通则 488
2.学堂考试举例 491
1.通则 492
六、师范学堂 492
2.学堂考试举例 501
初级师范学堂 501
优级师范学堂 502
七、实业学堂 505
1.规制 505
通则 505
初等实业学堂 507
中等实业学堂 508
高等实业学堂 510
2.学堂考试举例 513
初等实业学堂 513
中等实业学堂 515
高等实业学堂 517
1.通则 519
八、女子学堂 519
2.学堂考试举例 520
女学章程颁布前的女学堂 520
女学章程颁布后的女学堂 523
第三节 留学考试 525
一.通则 525
二、出国留学考试 527
1.幼童公费赴美留学考试 527
2.庚款留美甄别考试 528
三、归国留学生考试 532
1.学务处、学部考试 532
章程、规则 532
考试概况 537
2.廷试 543
3.进士留学毕业生考试 546
1.通则 548
第四节太平天国取士制度 548
一、科举考试 548
2.文科 555
京试 555
地方考试 559
3.武科、女科 565
武科 565
女科 566
4.其它 567
二、招贤制度 569
1.招贤 569
2.用贤 570
第一节学校考试 571
一、大学 571
规程、条例 571
交大、北大、清华招生考试 575
教会大学的设置与招生 583
入学试题举例 585
二、专门学校 588
规程 588
招生 591
三、中学 594
法令、规程 594
招生 596
四、师范学校 598
法令、规程 598
北京、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招生考试 603
五、实业学校、美术学校 604
法令、规则 604
北京美术学校招生考试 608
六、考试弊端和考试学潮 609
七、学业成绩考查 612
第二节 留学考试 614
一、通则 614
二、出国留学考试 619
三、归国留学生考试 626
第三节文官考试 628
一、考试、典试、任用法 628
二、文官高等考试 635
三、文官普通考试 642
四、外交官领事官考试 645
五、司法官与律师考试 648
六、学绩试验 653
第一节 学校招生考试 655
一、专科以上学校 655
大学 655
专科学校 669
学位考试 672
统一招生与联合招生 674
学业成绩考核办法 681
学籍规则和学业竞试办法 682
甄别考试 684
华侨及边疆学生待遇办法 691
二、师范学院 694
三、中学 699
通则 699
毕业会考 705
四、师范学校 722
通则 722
毕业会考 727
五、职业学校 732
通则 732
毕业会考 740
六、附录:专科以上学校历年招生、竞试概况和统计数字 742
1.专科以上学校历年招生概况 742
2.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 759
3.专科以上学校历年招生数字统计 775
第二节 留学考试 785
一、通则 785
规程、条例、办法 785
计划、方案 792
中英庚款留英考试 796
二、公费留学考试 796
中法教育基金会留法考试 797
英、美奖学金考试 797
三十五年度公费留学考试 799
青年军、翻译官留学考试 799
清华大学留学考试 802
三、自费留学考试 804
第一届自费留学考试 804
第二届自费留学考试 806
第三节 文官考试 810
一、考试法施行前的考试、任用章程与复核条例 810
二、考试院组识 814
三、考试法规 817
考试法及其施行细则 817
应考资格审查法 822
检定考试 823
四、典试法 825
五、襄试法、监试法 834
六、分发、任用与训练 836
考试条例 840
七、高等考试 840
考试公告、录取办法 844
统计概说与试题汇选 846
八、普通考试 851
考试条例 851
考试公告 854
二十三年首都普通考试 856
九、特种考试 861
十、公职候选人和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 871
公职候选人考试 871
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 878
第四章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学校招生考试第一节 高等学校 883
一、苏维埃大学和红军大学 883
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884
三、鲁迅艺术学院和民族学院 887
四、延安大学 888
五、中国女子大学 892
六、八路军医科大学 893
七、华北大学 893
第二节 中等、初等学校 894
一、中学 894
二、师范学校 900
三、小学 904
历朝庙号、年号、干支对照表 912
附录 912
后 记 923
第二章民国时期考试制度(上)(1912— 1927
第三章民国时期考试制度(下)(1927—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