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党初期的战略构想 2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各阶级 2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 2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政治 6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思想文化 10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3
(五)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各阶级 16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特点 24
(一)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4
(二)中国革命的“两步走”途径 28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1
三、建党初期的战略构想 35
(一)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思潮 35
(二)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43
(三)党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历史特点 47
(四)党的初期战略构想 53
(五)斗争策略和主要启示 57
第二章 大革命时期的战略策略及其经验教训 62
一、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策略 62
(一)十月革命后的世界新格局 62
(二)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64
(三)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策略 68
二、党的民主革命战略策略基本思想的形成 71
(一)民主联合战线策略的确立 71
(二)党对民主革命战略策略的深入探索 79
(三)党的民主革命战略策略基本思想的形成 85
三、大革命时期党的战略策略及其经验教训 90
(一)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战略策略方针 90
(二)党在大革命时期的战略策略及其实践 99
(三)大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10
(四)大革命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112
(一)世界格局的新特点及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123
一、大革命失败后党对中国国情的再认识 123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战略策略与“革命急躁病”的历史教训 123
(二)党在战略退却中对国情的再认识 129
二、党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战略决策 136
(一)战略决策转变的条件与战略策略的新构想 136
(二)实施战略决策的重要措施 141
(三)战略决策的历史贡献与理论偏误 145
三、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与策略 149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创 149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155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基础 164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方针策略 169
(一)三次“左”倾战略策略的基本错误 184
四、“革命急躁病”的历史教训 184
(二)流行于二三十年代的国际思潮 191
(三)“革命急躁病”的社会条件与党内根源 193
(四)“革命急躁病”的历史教训 197
第四章 党的抗日救国的战略策略 205
一、抗战前的时局与党的战略策略转变 205
(一)国际政局的演变 205
(二)中国革命运动的来潮 211
(三)党的抗日救国的战略策略的确立 213
(四)党的重大政策的调整 217
(一)美、英、苏的对华政策 222
二、抗战爆发后各种势力的动向和党的统一战线策略 222
(二)国内各阶级对抗战的基本态度 227
(三)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 231
三、持久战与党的军事战略方针 238
(一)中日战争双方的特点与持久战方针的确立 238
(二)党的抗日游击战争方针的制定与军事战略转变 242
(三)开辟敌后抗日战场与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247
四、坚持敌后抗战的基本政策 250
(一)建设人民军队和群众武装的军事政策 250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政策 252
(三)“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财经政策 254
(四)面向工农兵的文化政策 258
(五)党的整风运动的方针政策 260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与党领导抗战的基本经验 263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全面展开 263
(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政治路线 269
(三)党领导抗战的基本经验 273
第五章 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策略 280
一、战后形势的新变化和各党派的战略策略 280
(一)战后世界的新格局 280
(二)美苏的世界战略及其对华政策 283
(三)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和各党派的战略策略 289
二、党争取实现中国社会和平改革的构想与尝试 294
(一)争取和平改革的构想 294
(二)争取和平改革的立足点 297
(三)和平改革的尝试 301
(四)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重大意义 310
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决策 314
(一)打倒蒋介石战略口号的提出及其纲领的制定 314
(二)军事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的运用 317
(三)土地改革路线和政策的贯彻实施 321
(四)统一战线政策的完善及其贯彻 327
四、实现民主革命战略策略的基本经验 332
(一)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333
(二)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36
(三)必须坚持统一战线政策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