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1
第一节 《老子》书中那些思想必是战国时才产生的呢? 6
第一编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学派 19
第一章 老子其人 19
第—节 老子在孔、墨后的由来 20
第二节 从《史记》检证老子其人 23
第三节 从《庄子》检证老子其人 46
第四节 从儒家经籍检证老子其人 53
第二章 老子其书 61
第二节 战国以前无私人著作么? 74
第三节 《老子》书成于何时? 85
第四节 《老子》书是谁著的? 98
第三章 老学的传授与演变 104
第一节 初期老学 106
第二节 稷下黄老学派 119
第三节 本子黄老的申韩学派 126
第四节 秦汉时代黄老之学 127
第五节 老学怎样转变为道教? 134
第二编 “天道自然”观 143
第四章 老子哲学的社会根源 143
第一节 春秋时期经济、政治鸟瞰 144
第二节 反对封建剥削和同情劳动人民是老子思想的社会根源 148
第五章 老子哲学的思想渊源 159
第一节 老子的述古 159
第二节 老子哲学范畴探源 162
第六章 “道” 174
第一节 道与名 175
第二节 “道法自然” 199
第三节 道“象帝之先” 216
第四节 道物不二 233
第七章 有与无 250
第一节 辟老子贵无论 250
第二节 释“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58
第三节 “有”、“无”双观 271
第四节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79
第五节 虚(无)与实(有) 285
第八章 变与常 296
第一节 道—体而兼“变”“常” 296
第二节 变中有定与有常 302
第三节 唯变是常 308
第九章 “道纪” 313
第一节 释“道纪” 313
第二节 “变必有偶” 321
第三节 “反者道之动” 325
第四节 “弱者道之用” 346
第五节 “道纪”之用 352
第十章 “玄览” 363
第一节 论老子的“弃智” 363
第二节 老子的认识方法 369
第三节 “名止于实” 378
第三编 “人法自然”论 385
第十一章 “天之道”与人之德 385
第一节 “天之道” 386
第二节 什么是德? 398
第十二章 老子的人生哲学 410
第一节 老子的人生观 410
第二节 上善 416
第三节 实践的道德 420
第四节 论摄生 429
第十三章 老子的政治哲学 437
第一节 老子的社会演变观 437
第二节 无为而治 444
第三节 反封建 450
第四节 公社的复归 464
第五节 述评老子的理想国 478
结论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