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卫星广播电视概况 1
第一节 卫星通信和电视广播的发展 1
第二节 广播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 8
第三节 卫星电视广播频带和广播卫星的轨道位置 10
第四节 卫星电视广播的主要技术指标 12
第五节 各种电视标准制式 13
第六节 我国广播卫星系统(计划)概况 16
第二节 卫星形状和姿态稳定方法 24
第一节 卫星组成系统 24
第二章 广播卫星的构造和功能 24
第三节 轨道位置稳定 27
第四节 卫星功率(电源系统) 27
第五节 广播卫星的发射天线 28
第六节 卫星转发器 28
第七节 卫星遥测控制 30
第八节 卫星温度控制 31
第九节 卫星转发器构成的实例 31
第一节 地面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组成 33
第三章 卫星广播电视电波和信号传输 33
第二节 电波频率 38
第三节 电波极化 40
第四节 电波强度 42
第五节 信号传输方式 44
第六节 微分增益和微分相位 49
第四章 卫星电视接收 54
第一节 基本接收系统 54
第二节 接收系统的基本性能 57
第三节 接收系统 62
第四节 接收天线和接收信号功率 69
第五节 极化波变换器 92
第六节 高频头 94
第七节 卫星电视接收机 97
第八节 接收天线的设置和接收设备的调试 104
第九节 接收电平变化的原因 110
第十节 卫星电视接收机与中频调制器和差转机的配合使用 112
第一节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 115
第五章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 115
第二节 视频数字压缩技术(CDV) 121
第三节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系统 128
第四节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 134
第五节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的条件接收 138
第六节 高清晰度电视简介 141
第七节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技术标准 145
第一节 概述 151
第二节 品质因素(增益噪声温度比G/T)测量 151
第六章 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的主要性能测量 151
第三节 噪声系数测量 158
第四节 载波噪声比测量 160
第五节 非线性畸变测量、微分增益和微分相位测量 162
第六节 图像信号噪声比测量 165
第七节 交扰调制测量 167
第八节 选择性特性测量 168
第九节 能量扩散信号抑制度测量 169
一、全球C频段地球静止卫星轨道位置 171
附录 171
二、全球Ku频段地球静止卫星轨道位置 181
三、世界各国及地区电视制式 192
四、卫星电视地球站小口径接收天线通用技术条件 196
五、卫星电视接收机普及型通用技术条件 202
六、我国目前卫星广播电视的主要参数 210
七、我国地面电视广播频道的频率分配 214
八、中国可使用卫星的波束覆盖图(全向辐射功率图) 217
九、全国各主要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经纬度 232
十、中国可使用的卫星性能参数 251
十一、广播卫星(前期)性能参考统计表 252
十二、日本卫星广播电视的传送方式及技术条件 254
十三、日本各地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口径 256
十四、NTSC制改为PAL制参考电路 257
十五、亚洲3号卫星播出节目 258
十六、国内可收视到的中国香港和外国卫星电视节目 258
十七、1957~1997年底各国发射成功的民用卫星和宇宙飞行器统计表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