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卧龙隐居地的巨变 1
第一节 历史的足迹 2
经济发展的历程 3
解放前夕的衰败经济 5
第二节 古城新貌 6
工业规模及布局 6
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7
工业发展的特点 9
其它事业的发展 11
第二章 从发展手工业起步 18
第一节 三年恢复时期的手工业 18
微薄的工业基础 19
转向生产建设 20
手工业复苏 23
第二节 第一批小型工厂的诞生 25
按行业组织合作社 25
第一个公私合营工厂的建立 29
第三章 在探索中发展地方工业 33
第一节 广辟资金来源 33
新洲经验的启示 34
集体企业“滚雪球” 36
初步发展的地方工业 39
第二节 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一面红旗 42
“寸纱不落地”的精神 42
向深度和广度开掘 46
向时间要财富 48
勤俭精神传襄樊 50
第三节 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前进 53
难忘的教训 53
以退为进 55
借来的工程师 57
第四章 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的形成 61
第一节 挖潜革新改革,发展机械工业 62
从手工操作到生产线作业 62
让老设备做出新贡献 65
第二节 用“蟋蟀”精神发展电子工业 69
初生牛犊不怕虎 69
背着大头菜外出学电子 70
农民闯进“电子世界” 72
可贵的“蟋蟀”精神 74
第三节 轻纺工业学沿海跨大步 76
提花床单誉满海外 77
学生立志超老师 82
第四节 血的教训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85
从挫折中崛起的化工小厂 86
全国小磷肥的一朵金花 89
第五节 就地取材发展建材工业 93
靠山吃山 94
向新型建材进击 98
大有作为的乡镇企业 101
第六节 集体企业在曲折中发展 101
“三就四为”的街道工业 103
生机勃勃的二轻工业 105
第七节 充分发挥本地的各种优势 106
“老大哥”的作用 107
经济建设的先行官 109
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 111
第五章 靠改革和科技起飞的现代工业 114
第一节 开拓加快工业发展的新路 114
为企业解开无形绳索 116
工业改组与联合 118
建立“第一车间” 120
企业须念“生意经” 124
经济杠杆的奇特作用 131
敢于“碰硬”抓整顿 135
第二节 生产出题目,科技做文章 139
调整科技工作方向 140
选择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点” 144
科技赢来工业起飞 152
第三节 广招海内“诸葛” 159
冲破阻力,引进人才 159
用智力开发智力 162
寻找技术靠山 167
采掘“第三资源” 171
“中子”的力量 176
第一节 新体制的活力 185
第六章 加快改革步伐,迎接新技术革命 185
城乡各扬其长 186
促进商品流通 187
合理利用资源 189
第二节 组织经济网络 191
工业经济网络 192
商品流通网络 192
科学技术网络 193
金融信贷网络 194
第三节 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195
电脑应用的设想 195
开拓激光新产业 198
大力发展生物工程 200
附录:有关统计图表 204
市工业经济概况表 205
市工业发展与社会效益概况表 206
市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表 207
市工业部门(轻、重工业)比重表 207
市工业行业比重表 208
市人口构成情况表 209
市文化、教育、卫生概况表 210
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概况表 211
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概况表 212
后记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