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题记 1
第二节 意义 4
一、从两方面确定学术研究的意义 4
二、从上述第二方面看研究真与假的意义 4
三、从上述第一方面看研究真与假的意义 4
第三节 意图、方法、特点、标准 13
一、把一切都作为“所知”来考察、来说明 14
二、统一的说明 14
三、从实际出发 15
四、能举出实例 24
五、举不出反例 25
六、连贯、协调 26
七、根据活动来考察 27
第四节 理路 29
一、知与所知 29
二、真假本身的问题 31
三、真假与善恶、美丑 32
第一章 知与所知 33
第一节 本章与现行认识论的关系 33
第二节 什么是知与所知 36
一、从“我有所知”谈起 36
二、三状态 36
三、变形与活动 37
四、“知”是什么样的活动 47
1.“知”不可能是唯一的活动 47
2.“知”是间接活动、间接变形 49
五、所知 50
第三节 实知与想知 53
一、想与所想 53
二、想知与实知 54
三、“想”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 54
四、“所想”的非实际性 55
七、有意的活动与无意的活动 56
五、对于“想”的知 56
六、“想”作为实际进行的活动 56
第四节 所知与所知的关联以及所知的位置 58
一、关联与位置 58
二、内外关联与内外位置 58
1.外在关联与外在位置 59
2.内在关联与内在位置 59
三、“所知之关联、位置”本身作为所知 60
四、如何揭示“所知”的位置 61
五、关联本身、位置本身的位置 62
六、关联的结构 63
七、内在关联与内在位置的分类 64
1.作用型与含有型 64
2.先天与后天 64
八、外在关联与外在位置的分类 65
1.并立位置与并立关联 65
2.相继位置与相继关联 66
3.并立位置与相继位置之间的关系 67
4.唯一的相继系列 68
5.唯一的并立系列 68
九、内、外关联与内、外位置不可少 69
第五节 关于“所知”的独立存在 70
一、何谓“存在” 70
二、何谓“独立于我们的活动而存在” 72
三、所知能否独立于我们的活动而存在 72
1.能否在上述第一种意义上独立存在 72
2.能否在上述第二种意义上独立存在 73
3.能否在上述第三种意义上独立存在 74
第二章 什么是真假 78
第一节 关于问题的提法 78
第二节 什么有真假 82
一、真假与“什么如何” 82
二、真假与“什么作为什么” 84
三、有真假的是所知与所知之间的关联 85
四、关联的真假的多种表现 86
五、有真假的关联的完整性 87
六、有真假的关联的层次 88
七、什么是作为真者与假者的“真理”与“谬误” 90
第三节 真假与标准 91
一、真假离不开标准 91
二、真假的标准与“实际” 91
三、何谓“实际的关联” 92
四、怎么知道关联是不是实际的关联 107
五、关于“实际确立”本身的实际与非实际问题 109
六、小结 111
第四节 关于用主客观是否一致来说明“怎样才算真、怎样才算假” 111
一、关于“主客观”的几种常见的理解 111
二、由对主客观的第一种理解引出的对主客观是否一致的理解 112
三、由对主客观的第二种理解引出的对主客观是否一致的理解 113
四、由对主客观的第三种理解引出的对主客观是否一致的理解 114
第五节 真假与对错 117
第六节 “真”与实是、实在、事实 119
第三章 真假的模态 121
第一节 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 121
第二节 必真与必假 126
一、必真 126
1.必然与关联 126
2.必然的关联 127
3.必然的关联与必真的关联 141
二、必假 143
1.必假与必不然 143
2.必然与必不然 143
3.必不然的关联与关联中的所知的内容 144
4.必假的关联与关联中的所知的实际确立 144
6.必假的关联与所知最初被知的方式 145
5.必假的关联与所知由之确立的活动 145
7.必假的关联与所知的规定 146
三、必真、必假与逻辑真、逻辑假 147
四、必真、必假与分析性关联 147
第三节 悖论 148
一、严格意义上的悖论 148
二、悖论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 152
1.相反的内容 153
2.矛盾 155
3.矛盾与循环 162
4.悖论中的矛盾不是辩证矛盾而是逻辑矛盾 169
三、悖论中的“否定”与“自我涉及” 170
四、陷入悖论的原因 180
五、关于“真与假”的悖论 181
一、实真 186
1.实然的关联与关联中的所知的内容 186
第四节 实真与实假 186
2.实然的关联与关联中的所知由之确立的活动 188
3.实然的关联与确立所知的方式 188
4.实然的关联与所知的规定 189
二、实假 190
1.实假的关联与关联中的所知的内容 190
2.实假的关联与关联中的所知由之确立的活动 191
3.实假的关联与确立所知的方式及所知的规定 191
第五节 可真与可假 192
三、实然与实不然的相互转化 192
一、可真 193
二、可假 194
三、注意区分一般的所知与独一无二的个别的所知 195
四、可真与可假是对同一关联而言的 197
五、可真可假与所知由之确立的活动 198
六、可真可假与确立所知的方式以及所知的规定 199
七、可真可假与实真实假 200
第六节 关于真假的诸模态的相互规定与转化 200
一、什么有绝对性与相对性 203
第七节 绝对的真假与相对的真假 203
二、“绝对”与“相对”的确立 204
1.基本内容的确立 204
2.对基本内容的引伸 207
3.关于量的关联的绝对与相对 208
4.“绝对、相对”与条件 210
三、“绝对、相对”与“必然、实然” 211
四、“绝对、相对”与所知在关联中的位置 213
五、“绝对、相对”与“个别、一般” 214
六、关于绝对与相对、必然与实然的相互转化 215
七、绝对与相对的相互规定 221
八、“绝对、相对”与“绝对真、相对真” 223
第八节 关于永真与永假 223
一、永真与永假作为不变的真假--否定意义上的永真与永假 223
二、肯定意义上的永真与永假 227
一、决定真假的程度的因素 229
第九节 真假的程度 229
二、真假度的两种类型 231
第四章 真假的确证 233
第一节 什么是真假的确证 233
第二节 关于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236
一、现行真理论对实践检验的看法及其问题 236
二、逻辑推论能证明什么 237
1.现行真理论的看法及其问题 237
2.什么是逻辑推论 238
3.逻辑推论能证明什么 248
4.其他活动能否证实或推翻逻辑结论 249
三、能检验一切真假的实践是什么 253
四、关于实践是检验一切真假的唯一标准 254
第三节 真假与确证 256
二、关联中的各项所知的位置(外在位置)特征 260
1.三类位置 260
第四节 直接的确证、间接的确证、不可确证 260
一、概述 260
2.两系列中的位置的九种组合 261
3.作为特定范围的特定位置 262
4.位置的确定与当下位置 263
5.通过一种所知来确定另一所知的位置 264
6.位置的量的特征 269
7.量的特征与前述特征的组合 270
1.一次活动 271
三、一次活动所占有的位置的范围 271
2.一次活动所占有的位置范围 273
四、直接的确证 275
1.关联中的诸所知的位置在确证活动一次所占有的位置范围之内 275
2.关联中的诸所知的位置超出了确证活动一次所占有的位置的范围 275
五、间接的确证 296
1.对必真与必假的间接确证 297
2.对实真与实假的间接确证 300
一、实证与非实证的一般规定 310
六、完全不可确证 310
第五节 实证与非实证 310
二、第一种具有肯定意义的非实证以及相应的实证 312
三、第二种具有肯定意义的非实证以及相应的实证 316
四、兼有两种肯定意义的非实证 319
五、哲学关联、心理学关联、物理学关联 320
六、严格意义上的实证 333
七、严格意义上的非实证 333
八、非纯粹、非严格意义上的实证与非实证 334
第六节 确证的步骤 335
一、确定关联的外在位置特征 335
二、直接确定 337
三、间接确证 337
四、同一关联中的所知在确立上的先后 337
第七节 真假的公验与公认 339
一、什么是真假的公验与公认 339
二、公验与公认所含的问题 339
三、对变形的识别与一切所知的共有内容--哲学范畴 340
四、哲学关联的真假可公验与公认 341
五、形式科学--关于外在位置的科学--中的关联的真假也可公验与公认 343
六、其真假不能严格公验与公认的关联 346
七、非严格意义上的公验 350
八、公验在确证关联的真假中的作用 351
第五章 真假与善恶、美丑 362
第一节 什么是善恶 362
一、各种不同的善恶 362
1.本然的善恶与手段的善恶 363
2.道德上的善恶与非道德上的善恶 363
二、统一的善与恶 365
1.手段的善恶之确立 366
2.本然的善恶的确立 369
3.本然的善恶与手段的善恶的统一 370
4.道德上的善恶与非道德上的善恶的统一 370
一、最一般的美丑 371
5.统一的善恶 371
第二节 什么是美丑 371
二、对所知的喜厌与对所知、所由知、所由确立的活动的喜厌 372
三、对活动的喜厌之确立 372
1.活动或变形的自然趋向 373
2.对活动的喜与厌 373
3.现状的构成 374
四、由变形部位的先天结构决定的喜与厌、美与丑 374
五、由已有的其他所知决定的喜与厌、美与丑 376
1.同正在实际发生的其他变形的关系 377
2.同所想到的其他变形的关系 378
3.由其他变形、其他所知决定的喜与厌、美与丑 379
六、先天结构与其他变形的结合 380
七、“所知”的美丑之变化与差异 382
第三节 真假、善恶、美丑之间的同与异 383
一、同与异的相互依存 383
三、真善美(或假恶丑)之间的同与异 384
二、两种同异 384
1.同 385
2.异 390
第四节 真假、善恶、美丑的相互规定 391
一、真假对善恶、美丑的规定 392
1.真假对善恶的规定 392
2.真假对美丑的规定 393
3.“善恶、美丑”的“必真、必假”与“实真、实假” 393
二、善恶、美丑对真假的规定 394
1.善恶对真假的规定 394
2.美丑对真假的规定 395
三、善恶与美丑的相互规定 396
1.美丑对善恶的规定 396
一、“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含义 397
1.“价值真理” 397
第五节 关于“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 397
2.善恶对美丑的规定 397
2.“事实真理” 401
二、关于“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区别 403
三、关于真假与价值的相互规定 405
第六节 关于真善美的统一 406
一、谈论统一的两个角度 406
二、关于第二种角度的真善美的统一的四种看法 407
1.关于第四种看法 407
2.关于第三种看法 409
3.关于第二种看法 412
4.关于第一种看法 414
三、关于真善美、假恶丑在同一所知中的联系 416
1.关于真假与善恶的联系 417
2.关于真假与美丑的联系 420
3.关于美丑与善恶的联系 422
主要结论 425
参考文献 428
索引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