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1
大事记 8
第一编 建置 55
第一章 建置沿革 55
第一节 沿革 55
第二节 境域变迁 55
第二章 行政区划 57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 5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 59
第三章 乡镇 65
第二编 自然地理 70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70
第一节 地质 70
第二节 地貌 72
第二章 气候 水文 77
第一节 气候 77
第二节 水系 82
第三节 地表水、地下水 83
第三章 土壤 植被 85
第一节 土壤 85
第二节 植被 89
第四章 自然资源 92
第一节 土地资源 92
第二节 野生动物 92
第三节 野生植物 94
第四节 矿藏 97
第五节 水能资源 100
第五章 自然灾害 101
第一节 干旱 101
第二节 水灾 101
第三节 大风 102
第四节 冰雹 102
第五节 大雪、大冰冻 103
第六节 地震 103
第三编 人口 104
第一章 人口源流 104
第一节 人口迁徙 104
第二节 姓氏情况 104
第二章 人口数量、分布 106
第一节 数量 106
第二节 分布、密度 107
第三章 人口构成 111
第一节 民族 111
第二节 年龄、性别 112
第三节 文化 115
第四节 职业 117
第四章 生育 120
第一节 自然生育 120
第二节 计划生育 121
第四编 经济综合管理概述 126
第一章 计划管理 127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127
第二节 物资、基建、土地征用计划管理 132
第三节 统计管理 135
第四节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138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140
第一节 集贸市场监督管理 140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141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144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145
第三章 物价管理 146
第一节 物价政策 146
第二节 物价调整 146
第三节 交换比价 149
第四章 审计 151
第一节 国家审计 151
第二节 内部审计 152
第五章 计量管理 153
第一节 计量单位制度 153
第二节 计量标准管理 153
第五编 农业 155
概述 155
第一章 种植业 156
第一节 农用耕地 156
第二节 农用肥料 157
第三节 作物种籽 160
第四节 耕作制度 166
第五节 植物保护 173
第二章 养殖业 177
第一节 畜牧生产 177
第二节 水产生产 183
第三章 林业 186
第一节 山林权属 186
第二节 营林造林 186
第三节 森林管护 190
第四节 经济林产品 192
第四章 农机具 194
第一节 机具发展 194
第二节 农机经营 196
第三节 农机管理 197
第五章 农业经营管理 199
第一节 劳动管理 199
第二节 财务管理 200
第三节 收益分配 201
第四节 民主管理 202
第六编 水利 204
概述 204
第一章 农田水利建设 205
第一节 塘坝 205
第二节 水库 207
第三节 堤垸 209
第四节 机电排灌 210
第五节 农田改造 212
第二章 水轮泵站 214
第一节 青山水轮泵站 214
第二节 其他水轮泵站 226
第三章 水利水电管理 228
第一节 工程管理 228
第二节 灌溉管理 229
第三节 综合经营 230
第七编 工业 231
概述 231
第一章 经营体制 232
第一节 国营工业 232
第二节 公私合营工业 233
第三节 集体工业 233
第四节 私营、个体工业 236
第二章 工业门类 237
第一节 食品工业 237
第二节 建材工业 241
第三节 化学工业 245
第四节 机械工业 247
第五节 纺织、轧花工业 249
第六节 金属制品工业 250
第七节 造纸、纸制品及印刷工业 252
第八节 缝纫、皮件工业 253
第九节 电力工业 254
第十节 鞭炮工业 257
第十一节 陶瓷工业 257
第十二节 煤炭工业 258
第十三节 冶金工业 259
第十四节 其他工业 261
第三章 工业管理 263
第一节 管理 263
第二节 效益 265
第八编 交通邮电 268
概述 268
第一章 道路、桥梁、渡口 269
第一节 道路 269
第二节 桥梁 275
第三节 渡口 278
第四节 公路养护 279
第二章 陆路运输 281
第一节 古运输 281
第二节 公路运输 282
第三节 铁路运输 283
第三章 水上交通 284
第一节 航道 284
第二节 船舶 286
第三节 货运 287
第四节 客运 288
第四章 装卸、搬运 289
第一节 港口装卸、搬运 289
第二节 陆上装卸、搬运 289
第五章 交通监理 290
第一节 车辆监理 290
第二节 港航监督 291
第三节 安全事故 292
第六章 邮电 294
第一节 邮电局、所 294
第二节 邮电业务 294
第三节 邮政、电讯网络 298
第四节 邮电设施 300
第九编 城乡建设 302
概述 302
第一章 城镇建设 303
第一节 县城 303
第二节 合口镇 307
第三节 新安镇 310
第四节 新设四镇 312
第二章 乡村建设 314
第一节 集镇建设 314
第二节 村庄建设 315
第三节 农村住宅 315
第四节 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316
第三章 建筑业 318
第一节 建筑队伍、设备 318
第二节 建筑工艺 319
第四章 房产 324
第一节 占有 324
第二节 管理 325
第五章 环境保护 327
第一节 污染 327
第二节 治理 329
第十编 商业 332
概述 332
第一章 商业成分 333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33
第二节 国营商业 333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334
第四节 公私合营 335
第五节 合作店、组 335
第二章 商业市场 336
第一节 城镇市场 336
第二节 农村市场 337
第三节 市场经营 338
第三章 粮、油经营 340
第一节 粮食购销 340
第二节 食油购销 343
第三节 粮、油储运 343
第四章 收购 345
第一节 棉花 345
第二节 猪、蛋、禽 346
第三节 其他农副产品 347
第四节 中药材 348
第五节 地方工业品 348
第六节 废品收购 349
第五章 生产资料供应 350
第一节 化学肥料 350
第二节 化学农药 350
第三节 中小农具 351
第四节 机械电器 351
第五节 金属材料 352
第六节 建筑材料 352
第七节 煤炭、石油 353
第六章 消费资料供应 355
第一节 食品供应 355
第二节 棉织品供应 356
第三节 百货日用杂品 357
第四节 文化用品供应 358
第七章 对外贸易 359
第一节 出口商品基地建设 359
第二节 出口商品经营 360
第八章 饮食服务 363
第一节 饮食业 363
第二节 服务业 364
第九章 商业管理 366
第一节 商品流通 366
第二节 商品分配 367
第三节 企业核算 367
第四节 商业效益 368
第十一编 财政 金融概述 371
第一章 财政收入 372
第一节 农业税 373
第二节 工商税 374
第三节 企业收入 376
第四节 其他收入 376
第二章 财政支出 378
第一节 经济建设费 378
第二节 文教、卫生事业费 381
第三节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382
第四节 行政管理费 383
第五节 其他支出 384
第三章 公债、国库券 385
第一节 公债 385
第二节 国库券 385
第四章 财政管理 386
第一节 财政体制 386
第二节 预算管理 387
第三节 会计 388
第四节 财政监督 388
第五章 金融实业组织 390
第一节 典当、钱庄 390
第二节 合作金融 390
第三节 银行 391
第六章 货币 393
第一节 种类 393
第二节 流通 394
第三节 现金管理 395
第七章 信贷 396
第一节 农业信贷 396
第二节 工业信贷 397
第三节 商业信贷 398
第四节 中短期设备贷款 399
第五节 基本建设贷款 399
第八章 存款 401
第一节 单位存款 401
第二节 储蓄存款 401
第九章 保险 403
第一节 保险种类 403
第二节 理赔 403
第十二编 党派 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临澧县地方组织 405
第一节 党的地下组织与活动 405
第二节 执政时期党的建设 408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411
第四节 纪律检查 413
第五节 统一战线工作 414
第二章 执政时期中共县委重大决策与活动 416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4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 417
第三节 十年动乱时期 422
第四节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时期 424
第三章 其他党派 427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临澧地方组织 427
第二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临澧地方组织 428
第三节 中华自由党湖南支部安福分部 429
第四章 群众团体 430
第一节 农民团体 430
第二节 工人团体 431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432
第四节 妇女团体 435
第十三编 政权 政协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437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37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437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439
第四节 人大代表选举 441
第二章 政府 442
第一节 机构 442
第二节 政务活动 447
第三节 外事、侨务、援外 455
第四节 干部队伍 456
第三章 政协 460
第一节 机构 460
第二节 历次政协委员会议 460
第三节 主要活动 460
第十四编 公安司法概述 463
第一章 治安管理 464
第一节 户籍管理 464
第二节 特种行业管理 465
第三节 危险物品管理 466
第四节 禁烟、禁赌、禁娼 466
第二章 消防 468
第一节 消防队伍 468
第二节 消防设备 468
第三节 消防活动 469
第三章 刑事案件 470
第一节 侦破 470
第二节 预审 471
第三节 批捕公诉 471
第四节 审结 472
第五节 执行 474
第四章 民事案件 475
第一节 调解 475
第二节 裁决 475
第五章 公证、律师、法制宣传 477
第一节 公证业务 477
第二节 律师事务 477
第三节 法制宣传 478
第十五编 军事 479
第一章 军事机构 479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的机构 479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机构 480
第二章 兵役 481
第一节 募、征兵役 481
第二节 义务兵役 482
第三章 主要战事 483
第一节 农民起事 483
第二节 南、北军战事 483
第三节 红军战事 484
第四节 抗日战事 485
第五节 临澧解放与剿匪 486
第四章 民兵 489
第一节 组织 489
第二节 政治工作 489
第三节 装备、训练 490
第四节 主要活动 491
第五章 驻军 494
第一节 明、清时代驻军 494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494
第三节 临澧解放后驻军 495
第六章 国防工事、防空 496
第一节 国防工事 496
第二节 防空 496
第十六编 教育 499
概述 499
第一章 普通教育 500
第一节 私塾、义学、书院、县学 500
第二节 学前教育 502
第三节 小学教育 504
第四节 中学教育 510
第二章 专业与成人教育 516
第一节 专业教育 516
第二节 成人教育 518
第三章 教师队伍 521
第一节 发展简况 521
第二节 业务进修 522
第三节 经济待遇 522
第四节 社会地位 523
第四章 教育管理 525
第一节 行政机构 525
第二节 学校管理 526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527
第四节 人材培养 528
第五章 教育经费与学校设施 532
第一节 教育经费 532
第二节 学校设施 535
第十七编 科技 537
概述 537
第一章 科技成果 538
第一节 研究成果 538
第二节 推广成果 546
第二章 科普服务 552
第一节 科普宣传 552
第二节 教育培训 552
第三节 技术承包服务 553
第四节 科普学术交流 554
第三章 科技管理 555
第一节 计划管理 555
第二节 成果管理 556
第四章 科技机构、队伍 558
第一节 机构 558
第二节 队伍 560
第十八编 文化 新闻概述 563
第一章 群众文化 564
第一节 文化团体与场所 564
第二节 民间艺术 569
第三节 民间文学搜集整理 571
第二章 文化艺术 572
第一节 文学创作 572
第二节 主要著作 575
第三章 戏剧、电影 587
第一节 戏剧 587
第二节 电影 589
第四章 图书、档案 591
第一节 图书 591
第二节 档案 593
第五章 文物 595
第一节 古遗址 595
第二节 古城址 596
第三节 古墓葬 596
第四节 古窑址 597
第五节 古建筑 598
第六节 雕刻 598
第七节 馆藏文物 599
第六章 新闻 601
第一节 新闻媒介 601
第二节 新闻报道 604
第十九编 体育 卫生概述 605
第一章 体育事业 606
第一节 体育场地 606
第二节 学校体育 606
第三节 群众体育 607
第四节 人才培养 608
第二章 体育竞赛 610
第一节 县级竞赛 610
第二节 地区(市)以上竞赛 612
第三节 破、创市级以上纪录 618
第三章 医疗机构 619
第一节 县城医疗机构 619
第二节 乡镇医疗机构 621
第四章 卫生保健 625
第一节 爱国卫生 625
第二节 防疫 626
第三节 血吸虫病防治 628
第四节 妇幼保健 630
第五章 医疗、医药 632
第一节 医疗 632
第二节 医药 634
第三节 医药科研成果 636
第二十编 民政 劳动第一章 优待 抚恤 638
第一节 优待 638
第二节 抚恤 640
第二章 救灾救济 642
第一节 灾害救济 642
第二节 社会救济 644
第三章 收容遣送 社会福利 648
第一节 收容遣送 648
第二节 福利事业 648
第四章 婚丧改革 650
第一节 婚姻登记 650
第二节 殡葬改革 650
第五章 劳动就业 651
第一节 用工管理 651
第二节 安置管理 653
第三节 劳动保护 656
第四节 职工培训 657
第六章 工资福利 659
第七章 人民生活 663
第一节 收入状况 663
第二节 消费水平 663
第二十一编 习俗 方言第一章 习俗 666
第一节 生产习俗 666
第二节 生活习俗 669
第三节 礼仪习俗 671
第四节 岁时习俗 672
第五节 新风尚 673
第二章 方言 676
第一节 分区与渊源 676
第二节 声、韵、调 676
第三节 方言的儿化 679
第四节 普通话与土俗话对照 681
第二十二编 人物 684
概述 684
一、人物传 685
刘世英 727
张映 727
彭伦 727
李充嗣 727
李如圭 727
周叙 727
李应祥 727
胡澥 727
张居中 727
邓尚譓 727
林文飏 727
蒋明允 727
蒋明晋 727
蒋明试 727
蒋明章 727
陈盛韶 727
蒋世恩 727
蒋世麟 727
张开晟 727
黄道让 727
蒋锡瑞 727
蒋征蒲 727
蒋征嵩 727
蒋征宪 727
曹邦福 727
蔡昌显 727
林鸿仪 727
林修梅 727
夏北侯 727
于忠迪 727
徐承镛 727
赵伯履 727
彭子金(女) 727
李道宗 727
黄鳌 727
肖干卿 727
王再生 727
张应培 727
汪毅夫 727
徐彬 727
肖伯衡 727
史训川 727
沈绣昭(女) 727
徐鲁峰 727
郭藩 727
赵学识 727
张南武 727
李忠涛 727
黄细亚(女) 727
徐澄侯 727
刘毓吾 727
刘育予 727
蒋胜眉(女) 727
张协吾 727
张益如 727
陈采夫 727
邓竹铭 727
林伯渠 727
王次甫 727
王认曲 727
胡求仙 727
俞劲 727
黄右昌 727
于若愚 727
明仲祺 727
潘孝全 727
刘银清 727
张长寿 727
蒋保炯 727
辛树帜 727
吉祥 727
郭润芝(女) 727
王福云 727
田谟奕 727
向云堂 727
瞿翠菊 727
丁玲(女) 727
刘立身 727
二、人物简介 727
三、烈士英名录 733
四、清代临澧籍人(安福)职官表 734
后录 736
第一章 临澧县志编纂始末 736
第二章 重要文献辑存 738
第一节 清户部关于设安福县的议复 738
第二节 清代两修《安福县志》序 738
第三章 在世名人 741
第一节 副县(团)级以上党政军界人员 741
第二节 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754
第三节 拔尖人才 765
第四章 民间传说 766
第一节 有关申鸣、马援的传说 766
第二节 有关宋玉、司马相如、车允、李群玉的传说 767
第三节 有关陈友谅、吴三桂及其后代的传说 768
第四节 有关李自成、李过和蒋家的传说 768
第五节 有关浮丘子、酒泉、楼坊桥、刻木山的传说 770
第五章 民歌、谚语、歇后语 773
第一节 民歌 773
第二节 谚语 781
第三节 歇后语 785
第六章 对联集锦 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