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宋代礼学的发展 1
第一节 礼学研究的三条途径 7
第二节 宋代的礼图学 15
一 宋代礼图学的兴起及主要内容 17
二 金石学与礼图学的发展 27
三 宋代礼图学的意义 38
第三节 经世学派 42
第四节 义理学派 53
附 宋代礼学著作简表 69
第二章 《周礼》与北宋儒学的发展 93
第一节 近现代《周礼》研究的回顾 94
一 利用金文资料和文献考证对《周礼》成书时代的研究 96
二 《周礼》的思想史研究与成书时代的判断 100
三 《周礼》的时代背景与成书时代的研究 106
四 几点简单的看法 108
第二节 《周礼》的成书与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112
一 战国时期统一思潮的勃兴与天子礼的制定 114
二 从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演进看《周礼》的成书 123
三 从战国时期儒家所设计的王礼看《周礼》当中王的地位和意义 132
第三节 《周礼》与北宋儒学的发展 138
一 从“古”到“三代” 141
二 《周礼》在北宋儒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155
三 《周礼》与“推明治道” 165
四 “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 195
五 北宋时期礼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203
第三章 政治与学术之间:王安石的《周官新义》 212
第一节 《周官新义》的编撰 216
第二节 王安石的礼学思想 231
一 王安石思想的主旨 232
二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心性论 236
三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245
第三节 《周官新义》与熙宁变法 247
第四节 《周官新义》的经学成就 256
一 融合各家的思想倾向 257
二 独具特色的训诂 262
三 重视经文的内在一致性和逻辑性 266
第五节 《周官新义》与宋代政治文化 276
第四章 《周官新义》与宋代的《周礼》学 286
第一节 荆公后学的《周礼》学 287
第二节 两种有影响的看法 294
一 刘歆伪造说的出现 296
二 《冬官》未亡说的流行 307
第三节 永嘉礼学 325
一 永嘉礼学的渊源 327
二 永嘉礼学的主要内容 334
三 永嘉礼学的主旨 344
四 永嘉礼学与理学 350
第五章 礼学与理学的互动 355
第一节 王肃的三《礼》学与“郑王之争” 355
一 礼学是王肃经学的核心 357
二 郑玄与王肃礼学的争论 361
三 郑王礼学之争的性质 372
四 王肃礼学的义理化倾向 374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向 378
一 情礼的冲突与融合 379
二 三年之丧的确立及其思想史意义 388
三 变礼的意义 394
四 《周礼》地位的提升及其意义 401
五 魏晋南北朝礼学思想的转向 408
第三节 二程的礼学思想与宋代礼学的新发展 415
一 二程的三《礼》学 416
二 二程的礼学思想 420
三 “克己复礼”的诠释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434
第四节 张载的礼学思想 440
一 “以易为宗”与“以礼立教” 441
二 张载礼学思想的三层含义 450
三 知礼成性 461
四 变化气质 470
五 以礼立教的政治哲学 473
第五节 吕大临的《礼记解》与宋代理学的发展 480
一 吕大临的《礼记解》与《中庸解》 481
二 吕大临《礼记解》的诠释特色及其影响 488
三 《礼记解》中的“敬”及其与二程的分歧 497
四 吕大临论“中”及其与二程的争论 503
第六节 叶时《礼经会元》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508
一 叶时对于《周礼》的评价 509
二 以《中庸》解《周礼》:理学与礼学的融合 516
三《礼经会元》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519
附 527
第六章 意义的呈现:礼制与思想的交融 529
第一节 战国时期儒家的变礼思想——以国家政权转移的理论为中心 531
一 禅让 534
二 革命 539
三 王鲁 542
四 选举 546
五 余论 550
第二节 周公“摄政称王”及其与儒家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 551
一 周公“摄政称王”与汉代今文学 552
二 北宋儒学发展中的周公“摄政称王”问题 557
三 周公“摄政称王”的政治哲学意义 564
第三节 家礼中的政治意识及其政治作用——以《礼记》为中心 569
一 家礼的实质 572
二 家礼中的等级观念 574
三 家礼中的政治意识 581
四 孝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作用 585
五 家礼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592
第四节 “濮议”与北宋儒学的发展 596
一 “濮议”中“亲亲”与“尊尊”的争论 597
二 “濮议”中父子与君臣之间的矛盾 602
三 何为“父子”? 605
四 “濮议”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609
主要参考书目 612
后记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