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人性》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国柱,朱葵菊著
  • 出 版 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02702768
  • 页数:549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一)中国篇 1

第一章 先秦——人性思想之发端 1

一 孔丘的性近习远论 1

二 《大学》、《中庸》的人性论 4

三 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 6

四 告不害的性无善恶论 8

五 孟轲的性善论 10

六 老聃的自然人性论 23

七 庄周的自然人性论 25

八 荀况的性恶论 31

九 韩非的性恶论 42

第二章 汉唐——人性思想之展开 47

一 贾谊的人性论 47

二 《淮南子》的自然人性论 51

三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56

四 扬雄的性善恶混论 63

五 《白虎通》的性情论 67

六 王充的性三品说 70

七 荀悦的性三品说 76

八 何晏、王弼的性情说 79

九 郭象的性命论 82

十 竺道生的佛性论 87

十一 朱世卿的法性自然论 88

十二 刘勰的性情论 89

十三 惠能的本性是佛论 94

十四 韩愈的性三品说 97

十五 李翱的复性论 99

第三章 宋元——人性思想之深化 105

一 李觏的性三品说 106

二 王安石的性情论 112

三 司马光的性善恶混论 117

四 邵雍的人性论 120

五 周敦颐的人性论 124

六 张载的人性二元论 128

七 程颢、程颐的人性二元论 139

八 王令的性无善恶论 157

九 苏轼的性无善恶论 161

十 张栻的人性本善论 163

十一 朱熹的人性二元论 168

十二 杨万里的心性合一论 186

十三 吕祖谦的天人同性论 189

十四 陆九渊的人性本善论 192

十五 陈亮的自然人性论 200

十六 叶适的人性论 204

十七 真德秀的人性二元论 209

十八 许衡的人性二元论 214

第四章 明清——人性思想之发展 223

一 刘基的天赋人性论 226

二 薛瑄的复性论 229

三 罗钦顺的性情论 235

四 王廷相的气质之性论 242

五 王守仁的心性合一论 248

六 湛若水的心性合一论 258

七 吴廷翰的气质即性论 266

八 李贽的自然之性论 274

九 吕坤的人性二元论 280

十 朱之瑜的人性论 291

十一 陈确的人性本善论 296

十二 黄宗羲的人性善论 307

十三 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 313

十四 傅山的人性自然论 332

十五 唐甄的性具天地万物论 341

十六 颜元的气质即性论 346

十七 廖燕的性无善恶论 359

十八 戴震的血气心知即性论 364

第五章 近代——人性思想之余绪 378

一 龚自珍的性无善恶论 379

二 严復的性无善恶论 382

三 康有为的性全是气质论 386

四 谭嗣同的以太即性论 391

五 梁启超的个性中心论 397

第六章 炳麟的善恶同时进化论 401

(二)西方篇 407

第六章 古希腊罗马——人性思想之产生 407

二 毕达哥拉斯的灵魂决定人性论 408

一 米利都学派的自然人性论 408

三 赫拉克利特的火决定人性论 410

四 普罗泰哥拉的神性即人性论 410

五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人性论 412

六 苏格拉底的人性本善论 413

七 柏拉图的善本体论 414

八 亚里斯多德的人性在于理性论 417

九 伊壁鸠鲁的幸福快乐即至善论 421

第七章 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以神性否定人性 424

一 奥古斯丁的神性至善论 425

二 安瑟伦的神性决定人性论 427

三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人性论 430

第八章 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性否定神性 433

一 但丁的理性即人性论 434

二 卜伽丘的自然人性论 437

三 拉柏雷的人性本善论 440

第九章 近代欧洲——人性思想之发展 444

一 培根的人性善与恶两种趋向论 445

二 霍布斯的人性自私论 447

三 洛克的人性自私论 450

四 休谟的人性自私论 452

五 笛卡儿的唯理论的人性论 455

六 斯宾诺莎的自然人性论 456

七 莱布尼茨的理性即人性论 459

八 孟德斯鸠的法即人性论 462

九 伏尔泰的物欲即本性论 463

十 卢梭的天赋人性论 465

十一 爱尔维修的性无善无恶论 467

十二 狄德罗的理性即人性论 469

十三 霍尔巴赫的自然人性论 472

十四 康德的唯理论的人性论 475

十五 黑格尔的思想决定人性论 479

十六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人性论 483

十七 莫尔的自然人性论 492

十八 闵采尔的理性即人性论 495

十九 梅叶的自然理性即人性论 496

二十 摩莱里的唯理论的人性论 498

二十一 圣西门的人性本善论 500

二十二 傅立叶的情欲即本性论 502

二十三 欧文的人性二元论 505

二十四 别林斯基的天赋人性论 511

二十五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义的人性论 513

小结中国与西方人性思想之比较 517

(三)结论篇 525

一 唯物史观是人性学说的基础 525

二 人类的本性是不断改变的 532

三 在阶级社会中的人性带有阶级性 535

四 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 544